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文学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4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4 12:45 编辑

      116.文从字顺:
      唐代韩愈对写文章提出来的要求。语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文从字顺各识职”意思是说文章内容要简洁明白,语言自然流畅,用字要准确,要知道每个“字”原意是什么,用在这里是否恰当。这与韩愈一贯提倡的“惟陈言之务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必须“惟陈言之务去”,去掉那些人们用惯了的陈词滥调和人云亦云的庸俗之见。只有做到了“惟陈言之务去”。然后再做到“文从字顺”,才能从内容到形式保证文章能简明扼要、准确明白的阐明自己的观点。韩愈提出这些要求针对的是当时齐梁炳文的绮靡文风,它对我们今天的写作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5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117.文以明道:
      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对文学作品中“文”与“道”关系的概括说法。
      唐代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7 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7 05:34 编辑

      118.文以载道:
      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涂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
      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周敦颐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7 21:28 编辑

      119.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出自宋代苏轼的《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这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
      《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王维绘画、创作,其作品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
      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同时,这则评论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这个概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通过对苏轼诗画关系理论的梳理和阐释,进而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和外延作以全面的界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8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8 13:12 编辑

      120.穷而后工:
      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从而产生的一个成语。出自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这种理论的源头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发愤著书”说与“穷而后工”说区别对待,“发愤著书”是有意为之; “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式的创作无意一些,自然一些,但同样也不可否认这里也有“有意为之”的成分。
      可以说“工”的文学,能够传世的文学,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文学作品,能够深深感动人、打动人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是“穷而后工”的,其创作者几乎都经历了一个极其穷困的过程。完全可以这样讲,人如果没有穷困的经历就不会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或者说好的文学作品都是从穷困中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9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12 20:47 编辑

      121.移情:
      是将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作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10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10 14:30 编辑

      122.劝百讽一:
      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 《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11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2-9-11 10:32 编辑

      123.以文为诗:
      最早由韩愈倡导,主张诗歌创作中引进或借用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表现手法的诗歌创作主张。
      北宋时期,文学理论家们针对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而提出的批评。“文”指的是不同于骈文的散行单句,不拘骈偶、对仗、音律等的形式自由的文体。“诗”则是特指六朝至唐以来形成的句法、字数、平仄、音韵等有严格规定的近体诗。“以文为诗”即是突破近体诗的种种束缚和羁绊,借用形式较为自由的散文之字、句、章法来进行诗歌写作。
       以文为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较有争议的话题,肯定者认为它开拓了诗歌的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否定者认为它混淆了诗文的界限,以文为诗“要非本色”。
      “以文为诗”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为后来苏轼的“以诗为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唐以后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苏轼的诗歌,与“高云之游空”的李白诗和“乔岳之矗立”的杜甫诗之所以能够相提并论,就在于他以“以文为诗”开辟了“流水之行地”的新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11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124.别是一家:
      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观点出自其《词论》一文。《词论》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关于论词的文章,其中追朔了词的发展,兴起直至对词坛宿将的批评,其中提出的“别是一家”说是李清照在考查了数百年词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词之文体和题材及主题之规定性的一个鲜明判断,其中提出了词的见解和要求,包括词的高雅,浑成,协乐,典重,铺叙,故实等特征。李清照词论维护了词的艺术体性,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
      “别是一家”说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有得有失:首先,维护词学传统,严格诗词界限,有益于发扬词的本体精神与美学风格,但排斥晏、欧、苏词,因而表现出“尊体派”之片面于保守;其次,严守音律,维护了词的音乐特质,但要求“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等等,她是以此作为“别是一家”的佐证,但要求太苛,连她自己的几首名作亦难以遵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9-12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5-5-24 03:39 编辑

      125.场面描写:
      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写好场面要注意以下四点:一、要交待清楚场面的背景。如活动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这样人们才知道场面是在怎样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二、要在写好总体的基础上写具体。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三、要写出气氛。气氛是人在一定环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觉到的一种情绪或感情。无论什么场面,都会有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四、写场面要有顺序。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描写庆祝教师节的场面,可以先写欢庆活动的总体气氛,勾勒“面”的情况,然后分别写校长、老师、同学的表现。这样就能点面结合、条理清楚。场面描写即把活动的场面和情景有重点地具体地进行描写。关键是在场面描写中要写出应有的气氛,展示一幕幕精彩的场面,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16 04: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