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791|回复: 4

凡人逸事(16)——十七连的峥嵘岁月(一)、深山踩点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18-5-28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8-5-28 09:42 编辑

十七连的峥嵘岁月

   1969年6月,我下乡一年后从刚组建不久的12连抽调去组建新连队——17连。17连是为满足全团取暖需要,以采煤为主的生产连队,也是四团最后一个建制连队。连队位于嘉荫县乌云公社乌云煤矿境内,距离团部124华里,一条战备公路与团部相连,地处边远,交通闭塞,条件艰苦。连队的领导、骨干由各连队的老战士、老知青抽调组成,尔后又补充了大部新下乡的哈尔滨、天津知青。连队组建初期,一切靠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在此期间,我主要做司务长,但参与了连队组建的几乎全部工作,伐木盖房、打眼放炮、后勤供应、习武弄墨、内外联络……回首往事,岁月峥嵘。
                  一、深山踩点

   1979年7月,团里已基本决定在嘉荫乌云煤矿组建17连挖煤。这时又听说在鄂伦春老屯附近可能有煤矿,连里决定派人进山踏查,探个究竟。
   一天早上,我与天津知青孙如选、哈尔滨知青周世非在宋泽礼副连长带领下,乘坐“张杆稀”师傅的嘎斯69汽车,沿着去六大崮的砂石公路出发了。走了大约六、七十公里,来到山岗上公路边的鄂伦春族老屯子停下来。
   这里之所以叫鄂伦春族老屯子,因为这里曾是他们的居民点。1956年鄂伦春族下山定居后,这里的多数房子都闲置下来,作为少数人上山打猎时的临时住处。这些房子基本是“杆夹泥”结构,屋里不少生活用具都是用桦树皮、罕皮做的,如:水瓢、水盆等用桦树皮,手套、烟袋包、睡袋等用罕皮,还有取火用的火炼、火石、火绒等,几乎就是原始生活状态,就地取材,自给自足。
   稍事休息后,在鄂伦春向导的带领下,继续乘车前行,直到一处山岗上断头路前停车,前面是一片山洼盆地,开阔的塔头沼泽湿地。从这里到远处的山边足有十华里,那里才是煤矿矿床所在,我们必须横跨一望无际的塔头湿地,别无他路。大家像迎接一场战斗,背上雷管、炸药、大绳、锹鎬等备品以及馒头咸菜,向着塔头湿地进发。
   这片塔头湿地是人烟罕至的地方,我们大约是来“破天荒”的。这片塔头很密集,一个挨着一个,每个塔头都有一米多高,下面是水,水下是黄沙和淤泥。也有的地方塔头稀少,形成一个个小小沼泽湖泊。一开始,大家踩着塔头行走,像在塔头上跳舞,蹦蹦跳跳,倒也轻松自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塔头的间距越来越宽,我们的腿脚也开始疲惫发软,不大听使唤了。一不小心,身体失去平衡,不是掉在塔头之间,就是骑在塔头之上。也好,“借高下驴”,休息一会儿。就这样,大家互相招呼着,提醒着,搀扶着,用了足足两个多少时,才走出这片塔头沼泽,一个个都累的气喘嘘嘘,挪不动步了。
   休息完毕,我们来到煤矿矿床处查看,然后用炸药炸开一个大坑,以便仔细查看,获得更详细的地质资料。原来,这里的煤矿也是褐煤,与乌云煤矿的煤质相同,距地表较浅,煤层较薄,具体储量以及是否具有开采价值还需进一步勘察论证。另外,这一段的塔头沼泽湿地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修通这段公路的难度和投资都难以估量,大家一致的意见都持否定态度。
    后来,团里正式否定了这里的开发,我们的踏查成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旧闻。
                   (写于2018年5月2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8-5-28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想这段历史,苦中有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18-5-29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8-5-28 22:02
回想这段历史,苦中有乐。

是这样,那时候叫“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8-6-1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旧事重提,妙趣横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18-6-1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再林 发表于 2018-6-1 09:45
旧事重提,妙趣横生。

谢谢再林老兄分享旧事,回到峥嵘岁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10-4 17: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