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684|回复: 1

狗年说狗之《狗狗在中国的历史文化》

[复制链接]
齐梦 发表于 2018-2-22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齐梦 于 2018-2-22 10:10 编辑

                                 狗狗在中国的历史文化

    《续搜神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个姓杨的后生,养了一条狗,他与这狗出入相随,形影不离。一次,他喝醉了酒,路过一片沼泽地,躺到草地上就睡着了。时逢野火燎原,风势正盛。狗惊恐大叫,可是这后生酣睡不起。狗情急生智,跳到了水里,带上一身水,洒在了后生所卧的草地上。这样反复多次,周围的草变得湿漉漉,这后生也避免了一场灾祸,而狗却因之累死了。
     唐人《集异记》亦云:有个叫柳超的朝官,因犯了王法,被贬到江水,随从只有二奴一狗。两个奴才图谋不轨,想谋害主人,窃资逃走。狗得知内情,便咬死了两个奴才,保全了主人。
     在满族的传说中,狗是少年努尔哈赤的救命恩人:明军追杀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又饥又渴,昏倒在草野。明军放火想烧死他,而狗却蘸水灭了火,救了努尔哈赤。
    《晋书·陆机传》载:陆机羁寓京师,与家人久无书信来往,他思家心切,请求自己驯养的一条名叫黄耳的狗帮忙。狗摇尾允肯,遂修书系于狗项。狗寻路南走,将书信送回家,随后又带回了家里的消息。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从这些记载者与传说者那欣赏的笔触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狗品格的褒扬。
     中国人喜欢狗,就是喜欢狗的这种品格。宋朝李至的《呈修史钱侍郎桃花犬歌》说得很明白:“宫中有犬桃花名,绛缯围颈悬金铃。先皇为爱驯且异,指顾之间知上意……”在皇帝眼里,这条皇家花犬简直比大忠臣还要忠诚。对自己忠诚的狗,当然,谁都会欣赏,谁都会喜欢的。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用犬名?为何谦称“犬子”?其实在这一极普通的民俗中,蕴含着原始图腾的意味。从前生育成活率低下,孩子夭折者甚多,故以犬名“利于成长”。原始人为了获得图腾神的保护,往往利用文身、头饰、衣着等手段,把自己打扮成图腾物的模样,以求获得图腾神的认可。取名犬子,无疑与此同出一辙。
     由此看来,狗已不是普通的自然的动物,它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导致了诸种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的形成。了解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犬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并可对我国古代文明窥见一斑。

     总而言之,从古到今,狗确实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关于记载狗的文献以及与狗相关的出土文物,乃至描绘狗的古典文艺作品,可谓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我们在探讨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探讨古代养狗的风俗,对我们是有一定意义的。所以,狗年说狗,也就成为了我的兴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18-2-22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美文。祝快乐每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9 16: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