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8-1-27 20:43 编辑
人生的哲学 ——读刘宁《感触美国的日子》有感(二) 在刘宁《感触美国的日子》里,有许多随笔挥洒的感触,读来很有启发和教益。特别是有一些关于“人生的哲学”的议论更为深刻、独到,颇具见地,令人过目不忘,脑中留痕。 他说,“在人生的许多事情里,只当一个观察者是很无趣的,选择当一个亲身的体验者会更加有意思。” “这就像我有时候看到一些人,总爱对历史评头品足,总爱对社会指手画脚,自己却永远只敢待在社会历史的长河岸边哆哆嗦嗦,实在可笑!” “在我看来,人要是在自己的一生中,老是只生活在一种固定死板的文化模式中老是只把自己囚禁在一种自以为是的道德教条中,那才真是愚不可及,真是愧对生命!” “做人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了解自己,自己知道自己此时此刻正在做些什么。” 作者说得很对,人生苦短,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做一个“亲身体验者”、实践者,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而不是做一个待在岸边,不敢下水,却指手画脚、评头品足的“空头评论家”。同时,要不断地挑战自我,敢于创新,尝试新的生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丰富的阅历是人生的财富。刘宁作为一位留美访问学者,自驾车游历美国的50个州,亲身体验美国的文化和历史,进行东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比较,从中寻求两种文化的差异及根源,两种文明的异同及优劣,在看似轻松的调侃中讨论重大课题,娓娓道来,给人启迪,发人深省。这种严谨的生活和治学态度无疑是值得赞赏和称道的。 比如,他说:“美国土地之肥沃,也是中国所无法相比的,美国的历史算来也就二百来年。因此,大部分土壤任算也就被种了二百来年,插根棍子都能长绿叶的;而我们中国,再怎么‘地大物博’,也经不起被‘人口众多’的祖祖辈辈‘历史悠久’地反复吃了几千年呀!”这种比较既实事求是,又妙趣横生,入木三分。 他说,“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 “阔日子,穷生活,何妨都去过上一过。” “说到底,钱财身外之物,吃喝玩乐,饥寒交迫,亦不外种种体验罢了。” “只要抱了娱乐的态度,则不管遇到怎样的体验,都会觉得人生真有趣,生活真过瘾,做人真好玩的。” “——娱乐,娱乐,再娱乐。” “哪怕是另一种娱乐!” “正所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其实真正的拥有并不在于物质上的永远占有,而在于精神情感上的永远纪念。” 作者这里的“娱乐人生”,实际是提倡人生的乐观豁达态度。人生一世,不管穷日子、富日子,好日子、赖日子,都得过,何不乐观面对,笑傲人生?!穷日子可能“苦中有乐”,富日子可能“甜中有涩”。只要乐观面对,就会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和真谛。我们知青一代,既过过上山下乡的“穷日子”、苦日子,也过过改革开放后的“好日子”,我们大多数人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者,但却是精神情感上的富有者。我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也许是对作者“娱乐人生”的最好诠释。 作者在结束美国50个州的游历后,无不感慨地说:“永远在路上!” “我明白,自己命中注定了是那种把理想永远背负在肩膀上不断前进的人。” “我不喜欢那种早起以后无所事事的感觉。” “我会继续行走。” “我肯定,这将是一种令我永远怀念和追求的人生状态。” 我十分赞赏作者“永远在路上”、“把理想永远背负在肩膀上不断前进”的人生态度。人只要活着,就要有理想,有追求,有情趣,就要“继续行走”,永不歇脚,永不停步。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年逾花甲的知青而言,上苍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我们浪费不起,蹉跎不起,停歇不起,理当以“永远在路上”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永远前行! (写于2011年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