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7-12-15 12:53 编辑
蒙古纪行
2003年“9.11”,上午9点20分,我们“中国赴蒙农业开发考察团”一行11人在总局隋凤富副局长和国家农业开发银行王洋处长的带领下,自北京乘坐CA901航班前往蒙古乌兰巴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飞行,于11点30分飞抵乌兰巴托机场,开始了第一次蒙古国之旅。蒙古在我的想象中是“蓝天白云绿满疆,风吹草低遍牛羊”的美丽草原风光。可事实却把我的想象打了个粉碎,蒙古带给我的是震撼,最深的印象是“穷”,许多事情是你匪夷所思,不敢想象的。回国后,讲起我们的见闻和不同寻常的经历,大家都将信将疑地打趣说:“你们这也叫出国呀?!” 一、扫描乌兰巴托 乌兰巴托是蒙古国首都,是蒙古第一大城市,但你在这里却找不到大都市的影子。乌兰巴托机场的候机楼是一座长约100多米的二层小楼,设施简陋,见不到卫星厅和停机坪,候机厅顶多能容纳二、三百人;机场内停着几架苏式大型军用运输机和直升机。沥青跑道因老化龟裂长年失修,像老和尚的百衲衣已经七裂八瓣,不堪入目。我们乘坐的波音737飞机竟降落在这样的跑道上,想来真有些后怕。 坐上蒙古3000公司接站的面包车,见到不远处一座发电厂,环顾前方看到几处广告牌、低矮的民房,看不到像样的高楼大厦,满目苍凉冷落;“机场路”的沥青路面已经所剩无几,时而平坦,时而颠簸,尘土飞扬,与沙石路面没有什么区别。接近市郊,疑似来到了穷乡僻壤的农村,房屋破旧,道路凌乱,毫无生气。进入市区,车子颠得更厉害了,原来的水泥路面已是毁坏严重,凹凸不平,行车艰难。我们被安排入住五层楼的“温都尔宾馆”,据说是四星级的,但还不如国内的二星级;房间里的电视、电灯、插座、瓷砖、洁具等基本都是早期的“中国造”,“老毛子”的窗式空调嗡嗡作响,只能做个摆设。 蒙古国政府的办公地点在一片开阔平坦的地方,建筑风格和格局效仿中国的天安门广场,有政府办公大楼、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但比例小得多,装修差得多,毫无“气势宏伟、辉煌壮丽”可言,外墙剥落,风吹雨蚀,“辉煌”早已变成“灰黄”,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绝不可同日而语,实在不敢恭维。 乌兰巴托的人口80多万,城市规模看上去不及我们的地级市,城市除了轻工业、商业和生活服务业,没有任何重工业;整个城市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基本没有现代建筑,见不到一处塔吊。据说,只有几所高校稍微像点样子,整个城市显得落后、破旧,缺乏活力。街上见得较多的是俄国人和中国人,俄国人有的是驻军,有的是旅游者,中国人大多是搞贸易和矿产开发的“淘金者”。乌兰巴托的消费水平比较低,人民币一元相当于140图格里克,我们8个人一顿午餐才花了31000图格里克,相当于200元人民币;一件羊毛衫在11000-14000图格里克之间,即70-100元人民币之间。临行前,想购物实在没有什么可选择,只好花一千多图格里克买了个样式简陋、工艺粗糙的皮制钱包作为纪念。 (写于2010年4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