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7-12-15 08:57 编辑
刺激消费与过度消费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适时提出了拉动消费与刺激消费的拉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将拉动国内消费作为重头戏,出台了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具体政策,对于保增长、扩内需、促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村、农民的欢迎。但是不容讳言,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加剧过度消费的不良倾向。 我国社会本来就是一个贫富差距很大的经济架构,广大农民,特别是三亿多处于温饱线上下的人口,生活拮据,消费严重不足,离小康水平差距甚远。刺激他们消费必须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为前提。从长远上看,这是治本之策,是拉动国内消费的重点、难点与希望所在。 现在的问题是,占国内10%左右的人口占有巨大的社会财富,他们生活奢华,消费过度,造成巨大的资源消耗和社会浪费。对这部分富贵群体,应该实行有区别的消费政策,即引导合理消费,抑制奢侈浪费,而不是刺激消费。道理很简单,人的财富、金钱可以持续不断、滚动增长,但自然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稀缺的、不可再生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过度性开发已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温室气体排放、全球变暖已经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如果按照美国的发展模式,全球建成美国式的社会文明,人类至少需要六个地球的资源,显然这是不可想象的、无法持续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容讳言,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取得的,这种代价将成为我们的国家民族及后代无法承受之痛,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费模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现在之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以往的粗放式发展、掠夺式开发沉痛教训的历史总结。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挂马车”之一,刺激消费无疑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科学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是消费的题中应有之意,决不包括过度消费,更与奢侈浪费泾渭分明、水火不容。过度消费也许会拉动经济的暂时增长,但从根本和长远上看,只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得不偿失,后患无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其不仅在于道德观念的高尚,更在于其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对自然资源、社会财富的珍惜。现在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恰逢其时,十分重要。穷人生活节俭,不在于其没有过度消费的资本,而在于其一直传承着勤俭节约的美德;富人生活奢华,不在于其金钱财富的雄厚,而在于其背弃了劳动人民的本色。勤俭节约不应该成为穷人富人的分水岭,而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当然,社会也不乏像亿万富翁曾宪梓那样富而不奢的楷模,值得全社会的推崇和尊重。 从本质上讲,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属于全社会、全人类,少数人、特殊群体、利益集团无权掠夺、独占、破坏;消费不应当只属于个人行为,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在拉动消费、刺激消费的同时,必须采取法律、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快公共设施、社会服务均等化步伐,提高社会化程度,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引导科学消费、合理消费,抑制过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促进理性消费,使社会尽快回归节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坦途,使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国民待遇,全民共享。这种愿景也许过于理想化,要想实现定是跌宕曲折,谈何容易,但这确是唯一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写于2009年10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