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7-11-21 09:19 编辑
公厕的命运
说起公厕,人们并不陌生。吃喝拉撒,人生所必须,须臾不可离开,其重要必要自不必累述。 但奇怪的是,现在的城市公厕却成了一大问题。如厕难,难于上青天。 在我的记忆里,50年前的哈尔滨公厕随处可见,如厕“方便”,确实方便。虽然公厕简陋,存在脏乱差等问题,但总可以满足人们生活的必须,随地便溺的现象非常少见。 现在,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小区遍地,高楼林立,公厕却销声匿迹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区区公厕无足立。以哈尔滨核心区的长江路为例,十几公里长的豪华大道却不见一处公厕,树丛、公园等公共场所自然就成了人们内急方便之地,花草绿地的美丽景色与人、狗便溺的脏臭环境长久并存,形成强烈反差。尤其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这个问题更加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变成了一座“大公厕”。城市建设上去了,城市文明却下来了。 大概城市的管理者也早已看到了这个问题。去年十一月,我看到在一座公园旁树上的一则公示:南岗区要在明年规划建设11座公厕,这无疑是件民生工程的大好事,人民群众翘首以盼。 随后不久,在长江路与衡山路交叉口的一座公厕正在浇灌地基,尔后天寒地冻便停了下来。今年开春,又接着施工,于七月份基本完工。当时我真想写一篇《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博文给予点赞。但出乎意料,从此以后,这座公厕一直铁门紧闭。8月21日一纸公告张贴出来:“此公厕因供水、供电施工未能完成,暂时不能向公众开放”。这则公告实在理由充分,令人匪夷所思,咄咄怪事,滑稽可笑。眼看就要秋过冬至,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长江路“标志性”公厕今年恐怕又要泡汤了! 公厕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民生无小事”,“要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最突出的问题”的话不知说了多少遍,哈尔滨市“创城”活动不知检查了多少次。但是,工作漂浮,说得多,做得少,做表面文章的陋习歪风却一直是难改的顽疾。这次听说中央文明办又要来检查哈尔滨的城市文明建设活动,社区布置如遇到“问卷”,一定要“划勾”!我想,不说还好,就这种作风我非要“划×”不可!我们的多少超级工程横空出世,多少高楼大厦一年建成,区区一座公厕却这样难产,原因何在,答案不是明摆着吗!?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写于2017年8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