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188|回复: 19

79、毛子房

[复制链接]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7-11-20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7-11-29 08:31 编辑

    老哈尔滨人称俄国人“老毛子”,称他们的住宅“毛子房”,这种房子是上世纪初修建中东路铁路时沙俄遗留的,当年这类砖木结构建筑几乎覆盖了南岗区和道里区主要街道。         
    一栋栋民居毛子房,黄色的墙壁、带木闸门的窗户、尖尖的房顶、绿色的木栅栏。屋内红木地板、储藏室、淋浴室、壁炉一应俱全。每栋房子门斗、阳台的样式和装饰都各不相同。各屋窗户里层都装着两扇木闸板,漆成乳白色的木板像两个柜门,关上后立即挡住阳光。一面面带着雕花的墙将屋子分割成几个小房间,木制地板走上去吱吱作响。室内保温好,暖融融的,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完整的取暖系统,俄式壁炉,别列搭到一些样式厚重的的暖气,冬天烧一次壁炉或铸铁炉可以挺一个礼拜。
    庭院深深榆树墙,墙边各种各样花草,门楣上搭着葡萄架,屋前挺拔着山楂树。夏天,满院香气。房子周围小菜园,生长不同种类蔬菜。进屋地中央有个大菜窖,掀开地上的盖板,约一两米深、十多米宽,相当于大冰柜,夏天放水果、鲜肉、啤酒,冬天储蔬菜。绿色对开的大木门外一条长长的铁门闩,门闩中间是“门鼻子”,将铁门闩一挂就可放心去睡了。
    阳光透过林荫路两旁高大乔木的枝叶把金色的光芒投射在漆成淡蓝淡绿色彩的砖木屋上,特别是在春夏交替鲜花盛开之际,或许一阵手风琴或钢琴声随着阵阵丁香花的清香隐隐约约从砖木屋周围的栅栏缝隙间传来。结构多样、高矮不一、涂色漂亮、充满欧洲古建筑风格的二、三层小楼,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道里区沿友谊路中央大街、南岗区沿红军街大直街两侧排列的楼群,多为洋行、旅馆或商号。有坡屋顶上扣着各色洋铁盖儿,屋子一侧带门斗儿的平房,还有在房屋的四周装饰有低矮的围廊和玻璃花房,门楣和窗框上面都雕刻着精致花纹的带院子的豪宅。      最经典的毛子房当属博物博物馆,新艺术运动风格,即使放在时下奇特建筑横行的年代,这栋建筑也显得十分抢眼,整栋老宅呈现不规则的外形,烟囱等处错落的墩垛,整栋建筑大量的弧线语言都充满了韵律感,更为别致的是它每个立面上的窗子几乎都不一致,有圆形的,方形的,梯形的,各色交织的线条令整栋建筑显得活泼而生动。上个世纪初,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发源地也是刚刚兴起,因此这栋“毛子房”在建成之初可算是当时世界上最新潮的式样了,如此一栋潮房自然也成了令不少人眼热的美宅。
    博物馆用于展览我市开埠之初的历史文化,而在翻修博物馆过程中有不少惊奇的发现。新艺术运动在历史上第一次将铁艺雕花用于楼梯扶手装饰,老宅内完整保留了一百多年的扶手就是如此,同样台阶上的一些纹路特殊的理石和陶制地砖也早就成了绝版货。而在一些门框和墙面上,也成功抢救出了几乎被掩盖湮灭的细致雕花。   
    这些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老建筑,不仅使哈尔滨这座开埠较晚的城市,很早就有了“东方莫斯科”的美誉。遗憾的是,随着光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被现代文明于不经意间毫不留情地取而代之了。拆毁了的,早已消失了踪影;幸存下来的,或者改作它用,很难让后来人端详出她昔日的娇美模样。当城市的管理者意识要利用这一地方特色时,哈尔滨民居“毛子房”已经几乎荡然无存。于是在太阳岛一带修复了一批“毛子房”,名曰“俄罗斯风情街”。人们需要买门票才能入内参观。
    漫步于松花江北岸的太阳岛上,目光被那儿至今尚保存着的一片“毛子房”所吸引。这片房屋修建于上个世纪初期,是当初那些俄国佬们在岛上休闲度假用的别墅群。那是些堪称历史书籍一般的建筑,虽然经历了近百年风雨,但经过工匠们的精心修缮后,依然是色彩艳丽、造型生动,叫人观之心悦。围绕着这些小洋房,导游会给你讲出很多有趣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7-11-20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我们一群孩子曾跳进一个院子里摘果。一个“马达母”看到我们 也很友好,但我们自知理亏,都跑了出去。仅此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7-11-20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7-11-20 20:06 编辑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7-11-20 13:05
小时候,我们一群孩子曾跳进一个院子里摘果。一个“马达母”看到我们 也很友好,但我们自知理亏,都跑了出 ...

农场章文版主好!
      小时候,我家邻居女孩是“二毛子”,长得漂亮,她爸爸是中国人,妈妈就是“马达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兴国 发表于 2017-11-20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山好 发表于 2017-11-20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得生动有趣,领教了。
文中有个判断可能不确切:建设这些房子的是俄罗斯人,不能算是“苏联”人。中东铁路规划和建成后,都是在十月革命之前。也就是说苏联那时候还没成立哪。那时候来到哈尔滨的都是沙皇俄国的子民。即使是十月革命后来的“老毛子”,也是当时所谓“白俄”,是为逃避红色政权来到中国东北哈尔滨的。当然这些人都是有钱人,他们的居所也都建设的很有品位。同时也带来了俄罗斯美食和民俗风情。例如您很专业的西方流行的舞蹈,哈尔滨就远比中国其他城市要先知先觉、先学先演。对不对啊?我可是乱猜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7-11-20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联房安字片最多,都是木头的,有小木栅栏,院里有丁香花,造型告别美,不知为什么都拆了。我到俄罗斯看见许多平房和哈尔滨从前的一样,特别怀念。要是再回到从前多好。童年是美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7-11-20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顽童宋晓华 于 2017-11-20 20:07 编辑
张兴国 发表于 2017-11-20 15:58
欣赏佳作,同感。

张兴国好!
      感谢您的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7-11-20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好 发表于 2017-11-20 16:51
文章写得生动有趣,领教了。
文中有个判断可能不确切:建设这些房子的是俄罗斯人,不能算是“苏联”人。 ...

青山好!
      学习您求真求实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有关错误名称我修改了。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7-11-20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7-11-20 17:17
苏联房安字片最多,都是木头的,有小木栅栏,院里有丁香花,造型告别美,不知为什么都拆了。我到俄罗斯看见 ...

书香气华版主好!
      是的,道里安子片毛子房最多,现在木质的没有了,砖木的成了文物。怀念童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范学新 发表于 2017-11-20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我们这一代人大概天生就有俄罗斯情结,有许多这方面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4 04: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