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樊玉敏 于 2017-9-26 19:55 编辑
1970年,兵团三师医院被临时安置在三师十八团中学。 一天,负责医院工程建设的郝恒利工程师从佳木斯回来,他带来整整一麻袋的中药,其中,有几味有毒的中药,如蜈蚣、蝎子之类。 这时,我才知道郝老师患了膀胱癌,那中药的用量极大,每次要熬上一脸盆,浓缩后再服用。 熬药由原合江农垦局的宋林云、梁彩珠大姐帮忙。 当时,有人出了个偏方,就是用鼹鼠焙干后配上其它几味中药,可以治疗膀胱癌,但是,那时候还真的不知到哪里能捉到鼹鼠。 1970年年末,说是备战的要求,三师医院由十八团中学搬迁到十八团的五七煤矿。五七煤矿地处丘陵山坡地带,这年的冬季,医院开始组织政治学习和制定医院建设规划。
上图是 郝恒利老师在18团时,留下的唯一珍贵的照片 四月中旬的一天,一次野外地勘,我们偶然发现在大地上有新翻起的黑土堆,土堆的距离不等,有人说:“是瞎么杵子(方言)即鼹鼠倒出的土,土的下面肯定有鼹鼠。我们一听高兴极了,这回郝老师的偏方,有药了。 于是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如用水灌、用烟熏都不管用。 后来,经过观察,鼹鼠有一个致命的习性,就是,只要它的洞一旦被挖开,过不了多长时间,只要没有动静,鼹鼠肯定会出来,先是探头观察一下,确认没有异常,便会迅速返回,用前、后掌全力配合,前刨后扬的把洞堵上。 那时,我和燕宝勋(北京青年)想了个办法,就是先看准鼠洞的方向,再量好洞顶的土层厚度,准备了一把挖土方时用的筒锹,如果洞顶的土层太厚,就在离洞口30多公分的地方,用锹把洞顶土铲到10公分左右,然后就是静静等待。 这个办法果真有效,洞里先是有轻微相声,然后是呼!呼!呼的白汽冒出,接着是鼹鼠把头探出洞口,迅速反身开始倒土。这时我们屏住呼吸,快速在事先选好的位置上插下筒锹,截断鼹鼠的退路,鼹鼠无路可逃,大功告成! 一只肥大鼹鼠抓到了,灰黑色的短毛,如绿豆瓣大小的眼睛,圆圆胖胖的像个东瓜,足有4斤重,我赶紧把鞋带解下,来把鼹鼠的爪子绑上,带回住地。 用同样的办法我们共捉了两只鼹鼠。 鼹鼠带回驻地后,由当时任医院食堂上士的宋广林帮忙,在食堂用瓦片焙干、粉碎后入药。 后来知道,鼹鼠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医疗作用,但我们的内心,还是为能给郝老师做些事情而高兴的。 1972年郝恒利老师住进北京协和医院,不久,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