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320|回复: 12

回访随笔

[复制链接]
范学新 发表于 2017-9-22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范学新 于 2017-9-22 13:57 编辑

                    回访随笔

   2010年8月12日至16日,应孙伟、小孟之约,重访第二故乡——库尔滨。其实,所谓“圆梦”,一是看看曾经战斗过的老地方——连队、老宅、小路、山山水水,回味青春岁月的甘苦和收获;二是看望一起奋斗过的老领导、老职工、老战友,叙旧问候,重拾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友谊真情。重新体味了、看到了,几十年的夙愿得以满足,心底的感情得以释怀,悬着的心才可以平复,这大概就是“圆梦”吧!
一、心中的“工字房”
   团部的办公室“工字房”,对于四团的所有人都是熟悉的、亲切的、敬畏的殿堂,但对于我似乎具有太多的意味,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这次回访,我一个人围着房子深情地转了一大圈,手中的相机不断曝光,似乎“工字房”在悠扬地回响,一件件往事浮现在脑海,在内心深处激荡……
这“工字房”是我们工程连的第一件“传世之作”,一沙一石、一砖一瓦,一袋袋白灰水泥、一根根脚手架,都凝结着我们的智慧和奉献,浸透着我们的辛劳和汗水。那时正是我胃溃疡发威的当口,剧烈的疼痛用十几块砖压住了,“轻伤不叫苦,重伤不下火线!”
   “工字房”建成了,工程连搬进了“新居”,享受着自己劳动成果的香甜。1968年的冬天,在这里,紧急集合的哨声频频响起,打绑腿、打背包,爬冰卧雪;夜深人静时,手持“蘑菇头”、扳钩卸车归愣,积木如山;火锯上震耳欲聋的嚓嚓声和漫天飞舞的锯末里,挥洒着严冬的冰霜和血汗…
   第二年冬末初春,3月2日“珍宝岛事件”爆发,我们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漫天飞舞的旌旗、惊天动地的呼号,奔向冰封如砥的黑龙江上,“打倒苏修!打倒勃列日涅夫!”的口号声划破沉寂的夜空,穿越国界,在西伯利亚大平原上回荡。
   1969年初,团司令部、政治部机关迁进“工字房”,1970年底我又以军务参谋的身份进了“工字房”。按照团首长的旨意,“工字房”的外墙写上了流行的标语。正面墙的上脸书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正面窗间墙上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正门两侧书写着对联“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左侧外墙上写着“永远忠于毛主席!”,右侧外墙上写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些都是我用黄色、红色的油漆一笔一划挥就。40年过去了,“工字房”几经粉刷修缮,可那些标语历经沧桑,仍隐约可见,历历在目。
在这座“工字房”里,我先后在军务股、组织股、政工组工作五年,有过分享荣誉的光荣时刻,也从遭受莫名打击的逆境中走过;房前的宣传栏曾留下我的激扬文字,秋后的蒿草曾点燃我家熊熊的炉火……
   1978年,我告别这“工字房”,越走越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却愈加走进我的心灵深处,它的重要位置从未发生改变。
                                      (写于2010年8月30日)
                         二、黑龙江的回响
   黑龙江,是黑龙江省的别称,是中俄两国的界河。但在我们心中却有着更多的意味,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在那特殊的年代、青春的时光我们在黑龙江畔生活了整整十年。每每回到第二故乡,知青们总要迫不及待地来到江畔漫步、眺望、摄影、回首、祭奠,……每一粒石子都似乎留有我们青春的印记,每一处景致都是那么熟悉、亲切,刻骨铭心,久久注目凝思,恋恋不舍离去,江水的波涛不停地翻腾着我们的心绪,深情地拍打着我们的心房。
   1968年夏,我们血气方刚的青年乘坐东方红18号客轮从佳木斯出发,开始改变命运的旅程,经三江口沿黑龙江逆流而上四天五夜,就是在这江畔名不见经传的库尔滨港上岸,踏上了战天斗地、建设边疆的征程,用稚嫩的双手书写知青自己的历史。
在这黑龙江畔,我们卸过一船船从家乡运来的红砖,手递手、排成队。双手留下的不是血泡,而是皮开肉绽的血丝嫩肉;这里打响过一场场真正“硝烟弥漫”的战斗,水泥、白灰使每个人都蓬头污面,汗水和着水泥、白灰,钻进每个人的喉咙、耳朵、眼睛、鼻孔,几乎所有部位都无一幸免,许多人的脸变成了“麻土豆”,皮肤被烧坏,甚至烧出了肉洞创伤。
   这里曾是“反修防修的第一线”,兵团战士刀出鞘、弹上膛,战备演练,日夜巡逻在边防线上。白天,“苏修”的坦克隆隆作响,江上的军舰兴风作浪;晚上,各色信号弹腾空四起,越境的飞机神秘夜航,巨大的探照灯横扫江畔、白昼雪亮。黑龙江上空阴云密布,中苏冲突箭在弦上。
   江畔的库尔滨粮库是我当机关司务长时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装过船,卸过粮;在这里用有限的全国粮票兑换过大米、小米,调剂口粮。在这里,交公粮的大车小辆从江边一直排到岗上。
   黑龙江鱼米乡,“三花五萝”成车装,鲟鱼、鳇鱼很平常。曾记得,郭向阳当营长时,我们一个班的人从江里拽出一条大鳇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装上解放车。鳇鱼“前后出鞘”,尾巴长出大箱板一大截,足有1500多斤,堪称“鱼皇”,据说是郭营长“八月十五”向家乡建设农场(当时已是一师四团)父老乡亲“进贡”的礼品。只有那鳇鱼鼻子不翼而飞,那可是一剂妇女下奶的“祖传秘方”。
   当时虽说战备紧张,但黑龙江上依旧繁忙,百舸争流,加上双方的军舰炮艇,似乎更超乎寻常。我方有东方红17号、18号客轮,红星601、602货轮、大型测量船、小型航标船,还有星罗棋布的打鱼船、我们的104号机动船;苏方有大型的自动驳船、拖船、客船,工程船,还有飞驰水面的“棺材船”——水翼船;更有大型军舰、炮艇耀武扬威,咄咄逼人。入夜,江面上探照灯、信号灯、闪光灯、夜航灯、航标灯等交相辉映,轮船发动机的轰鸣声、汽笛喇叭声此起彼伏,好一派五光十色的交响晚会盛宴。
   在这里,我经常乘船上奇克,跑黑河,下乌云,成了黑龙江上的常客,船长、大副的好友,什么车陆、甘叉子、四季屯、大五家子、老瑷珲,都刻在我的脑海地图里,可惜没有留下一张“公费旅游”的旧照;在这里,我曾拖着病毒性痢疾未愈的虚弱身躯,私自跑出卫生队,登上子夜开往乌云的客船;在这里,我曾在千里冰封的航道上骑马,赶爬犁,发生过在“苏修”岗楼对面拉马草、车熄火、大灯灭的危情。
   黑龙江畔,又是我们知青休闲娱乐的圣地。洗澡、游泳、洗衣经常人流如织;吹、拉、弹、唱,那是宣传队员的练功广场;夜幕降临,那是朋友谈心、恋人说爱的最佳选择,虽然那时还有不少禁忌。我相信,许多人都留下了许许多多难以抹去的五色记忆。
   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沧桑巨变,惟一没有改变的是那滔滔东流的龙江水。但是,现在的黑龙江早已不见百舸争流,更没有剑拔弩张的战争阴云。虽然船少了,人少了,鱼少了,水少了,但黑龙江显得更像一位成熟淑女,恬阔、宁静、大方、美丽。
                                     (写于2010年9月2日)
                         三、咱们的父老乡亲
   圆梦中最让我们牵挂的是咱们的父老乡亲,现在的库尔滨、东山有什么变化,人们过得怎么样?
   我多次回访过第二故乡,各路回访团也都络绎不绝,总的印象是:家乡变化不大,生活还算殷实,与我们的期望值相去甚远。在农垦城镇化的进程中,场部(城镇)日新月异,锦上添花;基层捉襟见肘,日益被边缘化。
   这次回访,我们陆续走访了一些老领导、老职工、66.3老战士,有喜有忧,喜忧参半。
   在刘贵滨、韩淑香家,韩副政委的老伴与我们紧紧握手,谈笑风生,当年的关怀历历在目,点点滴滴涌上心头。老人家虽已年过80,但耳不聋眼不花,身板硬朗,面容慈祥,乐观健谈,还在忙里忙外、操持家务。这真是儿女们的福分。
   老领导阎祥,虽然年近70,但还是黝黑的脸庞,车轴汉子的老形象,堪称知青的老接待员,从头到尾,一陪到底。他的儿子小阎书记,子承父业,更是跑前忙后,热情备至。这次去,管理区已建起了食堂,知青成为座上宾,享用家乡的美味佳肴,吃在嘴里,甜在心头。
   不少人都搬到奇克去了,我的老副连长宋泽礼,他却老守田园,舍不得离开。如今他已经家大业大,儿孙满堂,有两套宅基地,花了几万块翻修了砖房,自留地、“小开荒”连年丰收,自给有余,衣食无忧。小儿子在加油站上班,已骑着摩托车通勤了。副连长一家的生活,虽算不上小康,但也称得上富裕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已经很识足了!”
   我们本想到家看望卫生队的胡宗礼大夫,却在路上碰上了。他虽也已近70岁的人了,但看上去却少性得很,说60岁也不为过。身着一件白格衬衣,走路轻盈,白发不多,满脸没褶,呈现出幸福和开心的笑容。他发挥自己的专长,开了一家药店,一家食杂店,肯定是勤劳致富的小康人家。
   四团电影放映队长刘宝林家住在东南角上,房子虽说比较宽裕,但还是老农家园的旧貌,没有多少新玩意,引人注目的是一口室内的压水井。据说,前几年老伴有病卧床不起,现在却奇迹般地好了。不但能生活自理,还能料理家务了。老刘还是原来的“干巴瘦”,身体没什么大碍,面相显得苍老了许多。大家说,“那些年,你走南闯北、披星戴月放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功劳大大的!”老刘则说:“没什么,那都是我的工作,应该的!”简短一句话,透出了老刘的老兵本色。
   原老八连的苏景志因所谓“害马事件”而成为四团的知名人物,后来被调到我们17连。前年去时他患了脑血栓,左侧偏瘫,行走困难,但人还很要强、很乐观,这次看他没有太大变化。他记性很好,我们每一个人他都基本认识。当说到刘贵滨时,他说:“你姓刘,外号叫‘刘大××’”说得韩淑香有点不好意思,大家都笑了起来,他自己说完也呵呵地乐出了声。苏景志的老伴是个强人,里里外外一把好手,家里收拾得干净利索,窗台上的盆花争相斗艳,外边的菜园果实累累,年年是库尔滨种得最早、长得最好的园子。我们在屋里说话,她就到园子里采摘,说什么也要给我们带回去。后来,打发小子用自行车送到“工字房”满满一大编织袋果菜。
   留守库尔滨的赵立柱,房子装修得精致得体,充满了现代城市气息,在库尔滨大概称得上一流。前院后院,瓜果飘香,一派田园风光。小孙子长得虎头虎脑,聪明可爱,是赵立柱的掌上明珠。一大早,他就驼着孙子转悠,尽享天伦之乐。徐俊英则陪着我们逛江边,窜家门。在她家的前院,有一座木板搭起的小房,上方有一个黑色的水袋,一问才知道,是一座太阳能浴房,既简便,又现代。后来一观察,这样的浴房还真有不少,算得上库尔滨的新生事物、一大景观。
   在逊克县,孙伟见到了久别的老同学王涛,激动不已,相拥而戾。王涛非要留孙伟在家住上一宿,唠个痛快。她和老倪开的食杂店生意虽不算红火,但总还经营有利,维持生计不成问题,这几年,这里几乎成了知青义务接待站,也成了住在县城四团老兵的“据点”,来来往往,忙个不停,不亦乐乎!
   8月16日一早,我们就要返程了。原四团卫生队队长全吉效闻讯,骑摩托车冒雨赶来送行。他听说我们已订了早餐,非要餐厅作一桌好菜,“花多少钱没关系,咱们不差钱!”。后来,加了几个热菜,他才算勉强答应。全医生虽已是81岁高龄,但满面红光,精神头十足,行动敏捷。他与我们握手告别,依依不舍,穿上雨披,骑上摩托,矫健的身姿消失在风雨中。小孟说:“全医生可能有养生秘方,要不然怎么保养得这么好。”我们望着全医生远去的背影,祝愿第二故乡所有的父老乡亲生活更美好,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写于2010年9月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7-9-22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祝逊克农场第四管理区的父老乡亲生活富足身体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7-9-22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祝逊克农场第四管理区的父老乡亲生活富足身体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17-9-22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东 发表于 2017-9-22 15:42
欣赏佳作,祝逊克农场第四管理区的父老乡亲生活富足身体健康

谢谢战友,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17-9-22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东 发表于 2017-9-22 15:42
欣赏佳作,祝逊克农场第四管理区的父老乡亲生活富足身体健康

谢谢战友,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7-9-22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温旧作也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17-9-22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荒友分享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秋兰 发表于 2017-9-22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战友精彩的美文报道,沧桑岁月,永远难忘。知青友谊,永恒千古!祝你健康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7-9-22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旧作重读,往事如烟。大同小异,亲临其境。勾起回忆,赤心不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范学新 发表于 2017-9-23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再林 发表于 2017-9-22 22:05
旧作重读,往事如烟。大同小异,亲临其境。勾起回忆,赤心不减!

谢谢好友,赏读点赞,感同身受,永留心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3-29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