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影视专稿471系列报道《我爱宝岛台湾》之十六(结束篇)
“重游”宝岛台湾
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水。金色的沙滩。一群孩子般欢呼的老知青。我用数码相机照相。焦距总是对不实,快门按不下。急死我了。 我在熙熙攘攘的高雄夜市转悠。尿急。找到了“化妆室”(台湾对卫生间和厕所的昵称)。方便了。没有轻松,还是憋得慌。 我终于被憋醒了,原来是梦。起来看时间,5月24日凌晨3时。点开还在运行的电脑屏幕,看见在56网上传的电视系列片《我爱宝岛台湾》第十四集,最后一集已顺利通过转换,立即上传,关掉了已经连续运行21小时的电脑,上床睡觉——无梦到天亮。 4月14日,从台湾回来的第二天晚八时上网发出系列报道《我爱宝岛台湾》之一到5月24日今晨3时发出系列报道《我爱宝岛台湾》之十五,40天里,有空趴在电脑前,盯着赴台湾旅游的ABC三个团30多小时的录像素材和数千张照片,一个个镜头选择,编辑。一段段声音监听,处理。一张张照片制作,上传。最后编辑制作出14集总片长达690分零32秒的电视片。 编片的过程等于“重游”台湾。去过的景点,非常熟悉,等于重走了一回。没去过的景点(ABC团游览景点大体一致,也有细微差别。主要与安排的住宿地有关),非常新鲜,等于新去了一次。 这是我编辑制作电视片周期最长、最累、最费事的一次。当然也是最快乐的一次。整天朝思夜想、昏梦牵绕的都是宝岛台湾的山水人情和知青的活动,头脑中不能不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这印象,这回忆,愉悦我的精神世界,让我活得有滋味,当然快乐啦。 快乐中也有遗憾。电视片不应该这样按旅游的时间和空间来编,像流水账似的。应该按旅游的景点编,可以更精练些。这样想过,但感觉操作困难。三个团的录像设备、格式不一样,能力、水平也不一样。把素材打乱,可以,重编在一起,难。还是按天和游览地点编,容易一些。现在看起来虽有重复,但毕竟还不太一样。起码大家活动的状态各有千秋,天气的变化不同,镜头的角度和效果也不是千篇一律。 录像者都是业余的,有的还是第一次“触电”。也没有专业摄影师的考虑,大多是简单的记录,玩玩而已。因此编这样的电视片也不是为了上电视台播出,也不能播出。编片的目的就是保留一个形象、真实的记录,一个献给未来的回忆。因此,录像资料和照片能用的尽量用。以免因未编和删掉而事后后悔。素材资料总容量达近千个G,我不可能都永远保留在电脑中。 电视片上传网上就是让大家欣赏。因此,片子也要做的好看、能看下去,否则就是去了编辑的意义。我尽量将电视片做得好一些。首先,自己就是个观众,自己都不愿意看就不能指望别人愿意看。当然,自己看了觉得还行,估计别人看了也差不多。虽然众口难调,但毕竟有些共性特征的东西还是“英雄所见略同的”。截止今天,上网观看这套系列电视片的点击率已达3413人次,回帖76人次,还算可以吧。因为看电视片毕竟比看文字、看照片要费时、费事一些。回帖中都对我的工作表示了理解和鼓励。对此我也深表感谢。随着时间的流逝,游览宝岛台湾的日子终生难忘。电视片留下的影像必将给我们带来亲切的回忆和温馨的感觉。 本来还可以遍片快一些,这期间又有新的任务:参观游冰城、看发展活动三天。随18组游阿城、观摩“和谐之声”艺术团文艺预演、到18组张忠杰家做客、参加知青作家贾宏图读书报告会各一天,为战友聚会录象两次,上网发报道这些活动的文稿七篇。此外,还多次参加朋友的饭局,这些都占用和耗费我不少时间只能从休息和睡眠的时间补回来 也有一些朋友向我要这套电视片的光盘。待有时间和功夫,我将在这套系列片的基础上编辑一部上下集或就一集的精简版,再回报大家。不过别催我哟,我累。 这两天看中央电视台拍的电视纪录片《大鲁艺》,十分羡慕国家电视台的大手笔、大资金,大能力,大气魄。别的不用说,仅片尾拉出的制片人员表就有105人参与制作。倒退30年,我真想投身电视行业,也能参与拍摄制作经典纪录片。 编完《我爱宝岛台湾》,身上卸下一副担子。虽然是我志愿担的,也觉得太沉重了。幸好,编完了,网上播出了。 5月26日,我将和爱人上北京,为两岁半就从在意大利的爱人的妹妹身边来到我家,由我们抚养到在北京参加今年的高考的“二宝”助威、助阵。不管怎样忙,我们必须退掉、放下所有的事到北京。高考是孩子人生重要的一刻。作为爱他的亲人,我们必须在他身边。 您说是不?
2012年5月24日大鹏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