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037|回复: 2

(1518)清明想念1964下乡知青侯良彦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7-4-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518)清明想念1964下乡知青侯良彦

     清明时节追思故人,是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自从2006年我尚未退休时参加了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被编入18会员组以来,十年中,眼见一些朝夕相处的知青战友因病离我们而去。他们是:哈北网版主闫永杰(白桦林)、张淑梅(小鱼)、崔晓天(知青情结),18组副组长王玮珊,27组1964年下乡知青荀锦光,27组1964年下乡知青单光复的妹妹单冷岩,21 组知青王金宝,还有和我一起下乡的18组知青、我亲爱的小妹管黎洋。我曾参加他们的送别吊唁并制作的电视片《南飞雁和白桦林》、《怀念玮珊》、《怀念张淑梅》、《怀念崔晓天》、《生命之歌》等。清明时节追思他们。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联谊会有个由1964年下乡知青组成的会员组,第27组。27组有个微信群“激情仁义村”。我非常钦佩和崇敬1964下乡的知青,他们在校时都是优秀的团干部、学生会干部和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理想,有道德,有品位,有文化。他们中有的是小学、中学同学,成为下乡知青后,有几对结为了夫妻。半个多世纪来,他们始终保持不是兄妹胜似兄妹的情谊,团结向上,和谐相处。我在拍摄制作的电视片《我们的1964》曾这样评价:“1964年下乡知青成为共和国知青史上的活标本。并且因为空前绝后,所以更显得十分珍贵。”

       深受他们的感染,我在联谊会经常参加他们的各项活动,十年来与他们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们也信任我,请我为他们的文集《我们的1964》写了序言,我为他们制作了几部电视纪录片。我的电脑里搜集了他们大量的下乡和回城后的老照片以及现在参加活动的照片。“激情仁义村”破例吸收我这个外人入群,也成了仁义村的村民,为此我感到特别荣幸。
       清明前,“激情仁义村”的群主之一,“村支书”蒋哥在群里发了长篇报道《想念良彦》,引起强烈反响。侯良彦与27组组长马哮哆都是1964年下乡到双城水泉仁义大队的知青,他们在那里结为夫妻。20年前,侯良彦因病去世。
      文章发表后,马哮哆回复:谢谢老蒋(村支书)情深意重的回忆!老侯离去今年是二十个年头了,和他在一起生活时的点点滴滴一直陪伴着我走过来。这二十年来,也一直得到了我亲爱的战友、伙伴们的关心和帮助,十分地感动和感谢。谢谢老蒋,谢谢咱村的各位兄弟姐妹们,你们就是我最亲最近的人。我不太善于表达我的情感,送给大家一首歌,愿平安的祝福伴随我们渡过一生。一首《你好吗》送给我最亲最近的人,谢谢大家!
      马桂兰回复:今天上课,放学后含着热泪读了老蒋的文章,听了马哆唱的歌曲。我的心情一直都未能平静。你们又让我重拾记忆,又回到我们並肩战斗的青春岁月。老蒋的文章字字句句表达了对战友老侯的深厚感情。赞颂了老侯的高贵品德,张扬了激情,传播了正能量。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到老候又回到我们身边。他真的是我们最敬佩,最怀念的好战友。他的才华和品格铭记在心间。他一生不图名和利,正直性良善。秉公为己任。众人都钦佩。人生总有太多不公,让他走得这么早,这么忽然。他没有来得及向亲人表达爱,没有来得及与战友说句告别的话。更没有机会享受孙儿孙女的天伦之乐,祝福他们健康成长。更没来得及拥抱美好生活,与亲爱的战友们共度幸福的晚年。但是你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马哮哆回复:再次谢谢老蒋!谢谢王颖、张毓、建秀、张林、马兰!谢谢咱村的兄弟姐妹!我也已经把老蒋的文章转到电脑,收藏在我们五十年纪念文章集里边,永远珍藏。让我们一起怀念我们的战友老侯、晓天、荀锦光、庆远、艳春、方圆…
      我回复:蒋哥的长篇回忆马哮哆爱人老侯的文章我看了好几遍,很感人。那个下乡插队的岁月,很艰苦。你们就是凭着年轻人的热情、信仰、精神,自觉地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力量。我有老侯年轻时的照片,很帅气的一个人。我和你们去双城县仁义村,马哮哆在自己当年的家现场讲述当年与吕璞、赵友田、陈伟明为邻居的情况,我还有你们四位妈妈抱着四位宝宝的照片。清明节快到了,我想把村支书的文章配照片发表在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上,不知你们同意否?请告知。
       刘焕新回复:我双手赞同大鹏老弟把老蒋的回忆录发表出去,这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感人至深,会成为珍贵资料。
       征得作者蒋哥和良彦的爱人马哮哆的同意,在清明节之际,全文在哈北网转发蒋哥的报道《想念良彦》。同时,在我的电脑库里,我找到了侯良彦和爱人马哮哆的几张照片。良彦的照片特别精彩,正如蒋哥在文章所说:真像当年的英雄杨子荣。



想念良彦

                   微信群“激情仁义村” 村支书

      良彦离开我们已经有十八年了。在仁义村广阔天地里,你的形象渐远渐近。昔日的相识,过命的交往,怎能让我遗忘。你永远留在我的梦中,活在我们的心中。
     老侯是大家对你的尊称。在仁义青年点里,冠以“老”字号的称呼中,你是最受大家敬重,最受大家爱戴,最受大家信赖的人。
同时,你又是一位最有风趣的人。
      在点里,哪里有老侯,哪里就一片欢声笑语。你那风度翩翩的音容笑貌、风雅幽默的语言,总能引得点里那些兄弟姐妺们前仰后合地哈哈大笑。
那时,我们年青、纯洁、天真、浪漫。总是能被你所鼓动。唤起心中的青春萌动,激起心中的热血沸腾,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你的歌唱的好。在回哈尔滨积肥的火車上,你领着我们唱《我们走在大路上》。在大有水庫修坝,挖渠时,在牛头山的小白桦树林里,你指揮大家唱“黄河在泡哮”。歌声飘过牛头山,印证着我们一代知青的誓言。
在点里,你組织了小乐队,老温、宝生的二胡;老猫的吉它;老郭的口琴;你和方元的笛子。演奏《南泥湾》、《二泉映月》娓娓动听。倾述着我们这些知青苦涩艰辛的生活,嵯峨的岁月和对美好未来的想往。有时你还引弦高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那歌声象征着我们纯洁的友情和埋藏在你心里的深深的爱情。
你的剧演的好。你和方清演的小歌剧《逛新城》。是我们仁义村永远的傳传统保留节目。它表达了我们知青当时的志向,扎根农村,决心和乡亲一道把仁义村建成一个美好的新城。
      你字写的好。在点里只有方元的字才能和你比美。乡里苏秘书说:“良彦、方元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两颗文曲星。”在水泉乡,方园几十个村,到处都有你的墨迹,映入眼帘。方元的字本是风雅的柳体,但他对外,拘于自己的政治背景,字总是写的板板正正。给人一种压抑感。而你则不同,无論是宋体字,还是隶体字,你都写的那么奔放,萧洒自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永远向前的力量。毛主席的话,农业学大寨,科学种田,我们知青所代表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知识,通过你的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我们几位老字号,同在青年点东头那间草屋里居住时,所结下的深情厚意,生死情结,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我们感冒了,你总是把你那件蓝色的棉皮大衣,盖在我们瑟瑟发抖的身上。我们口干了,喝上一口你泡得“胖大海”水,立刻全身倍爽。到晚上收工了,哥几个挤在一铺炕上,同一铺炕给着我们同样的感受。谈天说地,国家的社会经论;生产队里的稀奇怪事;点里的男生女生。总能唠到一块去。双双眼睛,共同盯着窗外一轮明月,进入梦想。
     你心细手巧,是被窩里捉虱子的好手。你教我们说:“你要用手轻轻的顺着被缝一履,一个胖胖的吸滿血浆的大虱子就被捉到了。”你叫我们三九天凉被子,被子在院子里冻上二个小时,用条帚一扫,一串串冻僵了的大虱子、小虮子,就花花落了下来。那个年代虱子真多啊!现在回想起来就不寒而栗。但我们总算走过来了。一直到后来,无论做什么工作,迂到什么困难,想想我们的过去,就不屑而过了。
     那时,很少吃到水果,有天晚上,你不知从哪弄来一书包冻梨,大家欢呼雀跃!宝生从食堂门外找来一个大水桶,摇着轱轴,从井里灌上一柳斗凉水,放在万字炕上拔上,一会就解冻了。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一扫而光。第二天清晨才发现,拨冻梨的水桶,竟然是伯林挑尿的水桶,大家目瞪口呆。你却安慰我们说:“这算什么,你看伯林,才是我们的榜样。”是的,一个二十岁的从城里来的大姑娘,为了积肥增粮,每天清晨埃家埃户的倒尿盆子,不闲脏、不闲累,一心一意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完全洒在了水泉的大地上。感触、感动、敬佩。冲淡了我们的口忌,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后来回到城里,每当想起,看到伯林,就会想起那个大水桶。
早晨,顶着寒风,迎着朝阳,挺着身板挑着担,板着脸。一幅亮丽的木刻风景线。那时的我们,你挽着我的手,我扶着你的肩,相互鼓励,互为榜样。这就是我们一代知青的力量源泉。陪伴我们渡过了那个艰辛困苦的年代。
     每年秋收了,生产队就要送公粮,都要选一位诚信、精明的人做掌包的,负责钱款,同时还要扛麻袋,上跳板卸粮食。你是第一个被生产队选中的知青掌包。你很兴奋,纯厚的面孔里透着红光。因为你知道,这一粒粒支援国家建设的粮食里,包含着我们知青和乡亲们一年的劳动心血。它是我们火热青春的结晶,它将永远闪烁在共和国历史的星空。但更让我们哥几个期盼的是,你晚上快点回来,因为你回来总要给我们带回一角双城的大油并。你一口,我一口。虽然每人只有几口,我们却吃的那么香甜,舔嘴抹舌。
    后来我也当了掌包的,才真正体会到你的善良和厚德。冬天,送公粮要早晨三点钟就起来,零下三十多度,二十五公里的路途,坐在马車上死冷死冷的,要坐会儿车,然后下车,跟在马车后面跑会儿。四个小时才到双城县,这时,已经冻得哆哆哆嗦嗦。在粮庫门前,还要排上两小时才能进院检斤、卸粮。扛上二百来斤的麻袋,要上三层楼高的跳板,才能把粮食卸到大推里。一车公粮二十五个麻袋。袋袋让你小腿打哆嗦。本是冻僵的身子开始发热,直至满头大汗。生产队每天每人给一元钱的补助费,这一元钱正好能买一张大油并。盛上一碗免费的葱花热湯,真是一顿美味佳歺。这时,我想起了你留给我们的那一角大并。一张大并二斤重,拿我们当时的飯量衡量,能吃飽是远远不够的,你却给我们留下四分之一,这里包含着多么深的兄弟情感和厚意。之后的几十年,每到双城,我都要去吃双城的大油并,虽然如今年代的大油并,己经不如当年。但那滋味,那情感,总让我难以忘怀!
你的宽厚,舍已为人,时时在感动着我们。生产队分了红,你教我们如何买牛皮靰鞡,絮靰鞡草,吊镶着長長绒毛的狗皮帽子,束上宽宽的腰带,人人打扮的都像当年的杨子荣。
    有一天勤快的老郭向炕洞里塞了二梱大秫秸,半夜炕烧上了楂,烧着了被褥、棉衣,毛衣毛裤。贪睡的老猫,裤衩烧糊了还全然不知。等战友们把烟火扑灭时,我们一个个光着膀子,穿着内裤,蹲在冰天寒地里,熏的漆黑的脸膛上,只露出一排雪白的牙齿。我们哥几个光着膀子,眼里含着泪花,抱在了一起。真是过命之交啊!再晚一会,就会全被熏死在炕上,共同去见马克思了。
     到后来,我们各自成了家。組成了仁义村青年一条街。在同一年的同一个月,生了四个娃。那年绍媛家杀猪,一大锅酸菜炖粉条子,锅里翻滚着五花三层、透着晶莹的白片肉。还有血肠、冻豆腐。六十度的小烧,你整整喝两大碗。那真叫痛快!庆贺我们有了家,有了青年街,有了知青的娃。吃上了名教授女儿养的大肥猪。
     再后来,你去乡里中学当了老师。成了文化人,文明人。
     再到后来,我们各自回到城里,进入了世俗的社会,青春年华,一切都化为灰尽,变为云烟。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你却早早去了天堂。但当年我们的青春足迹依然清晰,因岁月铸就的情结,仍是我们魂牵梦绕的一段情。

(上传了15张照片,不知为何看不见。上传照片的代码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刘文喜 发表于 2017-4-4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里能看到图片。最后一张是78年春节照的集体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7-4-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听了64知青的故事,感人,看了64知青的照片,感动,他们永远是我们知青学习的榜样。祝64年知青身体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4 17: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