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0-28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雪城知青 于 2012-5-20 13:09 编辑
一尊未能展出的烈士塑像

这尊塑像是谁?如今人们看了会摇摇头说,不认识。但是,当年的老知青会记住一个人的名字——杨淑云,黑龙江省尾山农场的一名女知青。1976年3月13日,在一场扑救山火,为保卫生产队的粮食、种子等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的战斗中,杨淑云和她的6位战友壮烈牺牲。1976年3月21日,尾山农场党委追认她为中共党员。几个月后,姚文元看了内参上的有关报道后批示:“英雄的战士,壮丽的青春。”1976年7月,黑龙江省委、省革委会授予7名知青为“英雄战士”。1976年8月5日,省委、省革委会批准杨淑云为革命烈士。1983年4月1日,民政部为她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杨淑云生前是我所在企业的职工子女。为了宣传她的英雄事迹,厂领导决定要办一个大型展览会。1976年7月下旬,厂美术组即开始紧张的工作。我和爱人都是美术组的骨干,把孩子扔在家里,夜以继日地参加筹备展览会。
展览会需要有杨淑云的塑像,美术组唯有我爱人会搞雕塑。他曾经在厂里的一次展览会上塑过一位革命老干部家史,像《收租院》那样,配上声、光、电,获得了一致好评。由于这是给英雄塑像,所以市里又派了一位搞雕塑的金在坤老师,由他俩承担这一任务。市师范学院也派美术系学生来支援,画展板上的插图。
塑像首先要塑个小样,由于美术组只有我梳辫子,所以让我做模特。我背上黄书包,抱上红宝书,摆好姿势。金老师对衣领怎么翻,衣褶怎么个走向,发辫怎么梳才能既好看又与杨淑云照片的样式相符,都一遍又一遍琢磨。过了些日子,相互熟了,请他到我家吃晚饭。金老师是鲜族人,爱喝酒和吃辣椒。那时也没什么像样的下酒菜,我做了个油焖辣椒,他直言做法不对,但是并没影响他喝酒的情绪,坐在火炕上,热得大汗直流。我递给他一个枕头,他垫在屁股下,与我爱人边喝边唠,两人尽醉方休。
塑像的小样做好后,开始塑像。杨淑云的父亲是个老工人,子女多,生活艰难。家中只有一张一寸的杨淑云的小照片,要参照它塑得像,难度很大。于是金老师和我爱人边塑边请杨淑云的家人、亲属和同学提修改意见。忙了一个来月,近一人高的半身像塑好了,看过的人都说很像。然后再把塑像翻成石膏像,摆放在展览会的前厅,我们都为完成了任务而高兴!
9月9日,展览会布展全部结束了。中午,我们在职工食堂会餐,同时欢送金老师和哈师院的同学们。会餐的气氛欢快热烈,但是相互又依依不舍。会餐结束后,送走了客人,美术组组长潘师傅说,大家回家好好休息,午后4点别忘了听重要广播。谁知当天广播的是毛主席逝世的讣告,我们又赶回厂俱乐部布置追悼会会场。组织人扎花圈、写横幅、画毛主席的画像......。追悼会开完后,又布置在体育场召开的万人追悼会的会场。此后,在那举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的日子里,谁还能想到那个杨淑云事迹的展览会。
10月6日,党中央采取果断措施,抓捕了“四人帮”。紧接着又开始了宣传“英明领袖”华主席,以及揭批“四人帮”。而后,也许因为姚文元有那个批示,展览会就渺无音讯了。
转眼间33年过去了。看到当年我拍的杨淑云塑像的照片,又回想起那难忘的岁月。如今,把她的事迹和塑像传到网上,使更多的人看到,缅怀那些为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激励后人继续完成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
——冰城雪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