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336|回复: 3

情怀

[复制链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6-9-27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6-9-27 10:39 编辑

                                                            情 怀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际知名焊接专家、发明特种机器人潘际銮,和太太李世豫相濡以沫50多年。
       80岁高龄的潘际銮,还用自行车带妻子逛街:他俩驾驭一辆轻便的电动自行车,行驶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到了88岁高龄时,他依然头戴运动帽,全神贯注地盯着前方;84岁的妻子坐在后座,右手揽住丈夫的腰,左手平肩抬起,指向车后方。两人的笑脸幸福得像两朵花儿。
       这是挂在南昌大学原校长潘际銮院士家中的照片。
       他说:“这是我去年88岁时载着老伴,骑电动车在清华校园里拍的。电动车也是毕业的学生们送给我的。你们不信的话,现在我还可以照样再骑一遍,让你们再拍一次。”
  从1993年到2002年,潘际銮院士在南昌大学担任了将近十年的校长。退休之后,他和夫人回到清华园颐养天年。他现年虽然已是89岁高龄老者,却依然心系国运,时刻关心南昌大学的发展和学子的成才。而今已是白发偕老,朝暮相濡。他俩在生活中处处播撒着潘老校长和李老师的默契与恩爱,甜美与幸福。甚至只要可能,到外地出差两人也是出双入对。遇到天气好,潘老还喜欢蹬着电动车载着满头银发的太太李世豫行驶在清华校园里,艳羡了拳拳的清华学子,羞愧了萋萋的清华花草。
       65年前,李世豫就曾经写信问男朋友潘际銮:学焊接的能做什么?是学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195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的潘际銮刚刚投身新中国的焊接事业。65年过去了,现年89岁的潘际銮院士已经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了。他一手筹办了清华大学也是全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题,解决了国家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问题。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这位将近90岁的老派院士至今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早已高达千亿。
       鲜为人知的是,秦山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实用型核电站,就是由潘际銮担任工程顾问的。核电站的建造,密封是核反应堆安全运行的首要条件,而焊接是核电站实现绝对密封、绝对可靠的关键。恰恰是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浸透了潘际銮的汗水,乃至到现在核电站要上什么新设备,都还要首先征求潘际銮的意见。
       潘际銮的国家级科研成果不在少数,但他却一直不为大众所知。他坦言,很多国家科研项目具有保密色彩,所以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他的论文并不多,在社会上也不出名。
       关于钱,潘际銮也坦言,好多科研成果是国家项目,为国家创造价值是应当的,对于他个人能不能因此受益,拿多少钱,他根本不在意。他说,他这么大岁数还想干活,就是因为自己“终身陷在这个事业里了”,只想要为国家做贡献,而不想赚钱。年届90的潘际銮至今每天还要在实验室里工作10个小时左右。潘际銮院士在百度学术的学者主页上的学术成果相比于很多学者并不算多,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仅四十多篇。但是他对自己的收入却相当满意。他说,自己收入“万把元一个月,比我老伴儿高——她是北大的退休教授,退休金5000元/月。”当听说社会上不少“金领”年薪百万时,他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么多啊!”在他家里,最贵的也就是两台台式电脑,他一台、老伴儿一台。他说:其他要花钱的地方,不多。没有必要有那么多钱。
       潘际銮发明的特种机器人——无轨道爬行式弧焊机器人,是国际焊接领域中的首创,属于国际领先、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也是解决大型结构件在工地实现自动化焊接的强大武器,即使抛开潘际銮的这些极具经济价值的研究成果,单论他中科院院士的头衔,他的生活也相当简朴。国家有明文规定,院士待遇要参考副部级干部,而他的生活水平显然与副部级毫不搭拢。
       他在清华大学的荷清苑宿舍住宅楼,装修堪称简陋:老旧的家具把本来就不甚大的一间屋子挤得满满当当;沙发罩也随意的用两只别针简单的固定在沙发背上;而他喝水的杯子就是一只原本装速溶咖啡的玻璃杯;而他在清华大学焊接楼的办公室则要更简陋。在这座几十岁的老楼里,潘际銮作为该学科的筹办人,只有一个光线不甚好的的小办公室,大约只有10平米。这间小办公室被几件已经掉漆的家具和书报资料塞得满满当当让人没法下脚。他的办公室还连着焊接操作车间,电钻、车床、焊接机械到处都是,可以算是一个小型车间。
       潘际銮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身边的人也很严格。早几年前,他在南昌大学当校长的时候,就挤在办公楼西南角那间12平方米的屋里办公,秘书只能在过道上用玻璃隔出一间办公室。给潘际銮做了6年秘书,在玻璃间就坐了6年。这位秘书说,在潘校长上任时她就是正科级,一直到他卸任,直至自己也离校,职级都没有改变。她笑称自己都不敢印名片,“那么大年纪,还是科长,实在不好意思啊”。
       潘际銮喜欢骑着自行车带着妻子李世豫或在校园里散步,或去菜市场买菜。同学们说两位老师真有“神仙眷侣气质”。直到出了点事故儿,两个80多岁的老人才停止“载客”风景线。现在老伴儿买菜便坐公交车。他也有过专车。当年在南昌大学担任校长的10年间,一辆学生捐赠给学校的老旧尼桑“蓝鸟”是他的专车。下属们劝他换辆好点的车,“您是我们的校长,出去是学校的代言人。”他不听,觉得没必要。10年届满离开南昌,那辆“蓝鸟”也正式报废。他在清华又过回了自行车上下班的日子,“没啥不习惯的。”
       这位泰斗级的院士跟老伴儿的生活可谓简单而有规律。每天上午8时30分,在家吃完老伴儿准备的早餐,就蹬着电动自行车,一阵风般飞驰十多分钟,到办公室上班,带着20多人的团队干活;傍晚6时,他又蹬着自行车回家,老伴已经准备好了晚饭;晚上上网、回回邮件,一天便过去了。现在他骑的电动车是他80大寿时一位学生孝敬的“舶来品”。这位享受副部级待遇的院士曾经告诉媒体:他最近在为他的电动车发愁,电池老化快报废了,却配不到新电池。一个学生说可以帮我改装一块电池,我有点担心,这个问题不好解决。“如果车子坏了,他就得步行1个半小时上下班”,毕竟年纪大了,有点走不动。别看潘际銮院士年近90,总说自己是一个“过时的老派学者”,但他却完全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年过耄耋的老者。他的同事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他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敲电脑QQ上线。
       潘际銮心系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由来已久。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正当求学,他目睹了国家民族的悲惨命运。他说:“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自此,他就把自己同国家命运牢牢地“焊接”在了一起。他至今还会唱西南联大的校歌,每当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时,他心里总是不免“激动不已”地忍不住流下眼泪……
       老院士潘际銮和老教授李世豫的浪漫情怀和家国命运牢牢“焊接”在一起的浩气,既轰轰烈烈,又静穆隽永;既清澈如水,又凝重如山。此时此刻,我不避浅陋吟诗如下:“夫妻不是围棋博弈,相伴不可我总有理;宽容谦让一生牵手,真爱就是两心相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9-27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向潘际銮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6-9-27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老前辈的高尚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16-10-1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他们致敬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21 06: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