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2-12-15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本帖最后由 齐梦 于 2016-5-23 16:02 编辑
《哈尔滨宗教建筑知多少之东正教堂》
宗教建筑,是反应特定历史时期人类宗教社会活动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载体的。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筑,使俄罗斯东正教极其文化,不断传入哈尔滨。随之,东正教堂拔地而起。在哈尔滨,这些东正教堂的欧洲建筑艺术风格,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同时,其数量之多、形式之美、风韵之独特,也深深影响着哈尔滨的传统城市建筑,并且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巴洛克建筑。
1898年3月,哈尔滨第一座东正教“圣·尼古拉教堂”,在香坊军政街(今香政街)建成。次年,在南岗新市街中心广场(即省博物馆广场)新建了一座规模更加宏大的“圣·尼古拉大教堂”。从此,拉开了东正教堂的兴建序幕。
资料记载,到1930年,全哈尔滨市,已经建有大大小小东正教堂23座。这些教堂,普遍采用了拜占廷式、哥特式等古典建筑形式。由于东正教徒信守信条和相信上帝为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相信上帝圣父、圣子和圣神三位一体;赏善、罚恶、审判生和死者,所以,东正教堂内,挂满他们所崇拜的圣像。加之教堂内部的豪华、美丽,更显出了东正教堂的精神气质。建筑中采用的马赛克壁画,技艺精湛,绚丽多彩。我曾经去圣·伊维尔教堂看过,虽然教堂被民居包围着,可墙面上的壁画,至今色泽艳丽、人物肖像栩栩如生。
总体来说,哈尔滨的东正教堂,极具代表性。有的教堂型制严谨、气势宏大;有的形体优美、小巧精致;有的采用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有的是木质或红砖砌筑;有的平面呈希腊十字、拉丁十字和正方形平面。外观形式就多种多样。可见,东正教堂的建筑艺术风格多样且各异,且形体优美,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独具魅力。无疑,东正教建筑,在哈尔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是一笔独特的建筑文化遗产。
1956年,俄籍东正教徒纷纷离开哈尔滨,前往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地,哈尔滨的东正教徒所剩无几,教堂活动几乎同时停滞。1966年8月23日,熊熊燃烧的“文化大革命”烈火,“烧”毁了哈尔滨赫赫有名的圣·尼古拉大教堂,中国人心中的喇嘛台就此毁于一旦。就连1958年停止活动的,曾在反特故事片《斩断魔爪》中作为拍摄背景的圣母领报教堂,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其他教堂,也都改作了他用。多年来,圣·伊维尔教堂深藏闺处,难见天日。不过,好消息传来,这里就要改造。到时,圣·伊维尔将被修复,以更美的姿态,重新屹立众人面前。成为哈尔滨又一处精美绝伦的保护建筑。
在哈尔滨的东正教堂建筑中,不得不提的要数圣·索菲亚教堂。当年经过三次修建工程的圣·索菲亚教堂,于1932年11月25日彻底落成,成为了哈尔滨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是众多东正教徒神往的圣地。其建筑特点造型别致,典雅超俗。尤其经过1997年6月的政府修复后,更加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每天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到此观赏。哈尔滨的东正教堂建筑,更为世界所瞩目,影响力极大。
哈尔滨东正教堂一览表
始建时间 堂名 堂址
1898 香坊圣·尼古拉教堂 香坊军政街(今乡政街)5号
1899 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 南岗新市街(大直街)
1903 圣母领报教堂 道里警察街(友谊路)41号
1908 圣·伊维尔教堂 道里军官街(霁虹街)
1908 圣·索菲亚教堂 道里水道街(兆麟街)
1908 圣母安息教堂 南岗大直街1号
1908 伊奥罗斯卡亚教堂 道里区
1912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南岗教堂街(革新街)
1920 述福音约翰教堂 南岗文艺街7号
1921 主易圣容教堂 南岗木兰街17号
1921 圣·先知伊凡(约翰)教堂 道里商市街2号
1922 圣·先知伊利亚教堂 道里工部街19号
1922 圣母教堂 南岗营部街24号
1922 圣·伊维尔斯卡娅教堂 香坊王兆屯
1922 圣母帡幪教堂 南岗大直街54号
1923 圣·波里教堂 道里河图街
1923 神学家彼扬斯卡娅教堂 王兆屯俄国教养院内
1924 喀山圣母男修道院教堂 南岗十字街2号
1924 尼古拉教堂 松花江江北临江街
1924 喀山圣母修道院教堂 南岗邮政街62号
1924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南岗曲线街(教化街)
1924 圣·使徒教堂 道里安平街41号
1927 尼古拉教堂 道里商务街(上游街)
1931 聂斯托尔慈善教堂 南岗营部街24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