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704|回复: 18

看重奏专场音乐会随想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4-26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16-5-2 23:37 编辑

昨晚,又看了一场室内乐,标题非常长:老会堂音乐厅“庆祝哈尔滨解放70周年”演出季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重奏专场音乐会。演奏员有四个,小提琴何艺、大提琴陈萌、双簧管杨光、钢琴石丹,他们都是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共演奏了11首中外名曲,其中有《金色琴弦》、《牧歌》、《查尔达什舞曲》、《梁祝》、《贝多芬的奏鸣曲》、《土耳其进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还有几个孩子上台给演奏员献花,总的感觉不错。
       室内乐大约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小型器乐合奏形式,一般是4个演奏员,四种乐器,分别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一个音乐主题。它之所以高雅是因为在私人(贵族)家里表演的声乐或小型器乐曲,由于贵族们喜好音乐,他们常会找些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士一同演出,于是就形成了最早的室内乐形式。随着音乐逐渐走进市民阶层,表演地点也从私人家庭移到公开的音乐表演场所,使室内乐在含义上有了新的变化,它成为由少数乐器表演的(主要指弦乐四重奏),与具体演出场所无关的现代室内乐。但依然是少数人观赏的,在100人左右的小音乐厅里演奏。
      我们哈尔滨音乐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1908年成立里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奠定了音乐城的基础,目前也是亚洲唯一的音乐城。老会堂音乐厅修缮之后已经演出了401场,以每场百人来计算也就4万多人次参加。昨晚,能容纳108位的音乐厅里坐了70位左右观众,剩下的都是靠前的好位置,100、80、60元的票价,20、40元的位置都坐满了。
      昨晚的观众里,有50余人是大学生,因为黑龙江省教育厅有文件,为深化“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又将此项活动延伸为“走进老会堂音乐厅”活动,使学生们在学校学习期间,有机会走进专业的音乐厅聆听音乐会,达到培养、启迪学生们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哈尔滨“音乐之都”魅力,还举办征文比赛,所以大专院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
     可以想象,如果学校不组织学生参加,台下不到20人,空空荡荡,台上5个人(其中一个人是给钢琴演奏员翻曲篇的),真成了家庭般的小众音乐会。看来这种高雅音乐想普及很难,也许没有普及的必要,但能不能把价格将下来,使空坐率减少,让更多的市民来欣赏高雅音乐呢?
s15.jpg

s1.JPG

s2.jpg

s3.JPG

s5.JPG

s14.JPG

s12.JPG

s9.jpg

s8.jpg

s7.JPG

s4.jpg



s1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6-4-26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4-26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东 发表于 2016-4-26 09:59
欣赏佳作

谢谢向东兄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叶小舟 发表于 2016-4-2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雅的音乐享受,有机会也听听。谢谢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4-26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叶小舟 发表于 2016-4-26 10:37
高雅的音乐享受,有机会也听听。谢谢报道!

谢谢一叶小舟的留言。每周1、3、5、6晚上7::30到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叶小舟 发表于 2016-4-26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4-26 10:40
谢谢一叶小舟的留言。每周1、3、5、6晚上7::30到8:30。

太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4-26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叶小舟 发表于 2016-4-26 10:42
太晚了。

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草兰花 发表于 2016-4-26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罗帆 发表于 2016-4-2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美文,美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4-26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草兰花 发表于 2016-4-26 12:10
欣赏佳作。

谢谢春草兰花的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19 11: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