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582|回复: 10

玉米实割实测 所见今昔迥然

[复制链接]
十七的兵 发表于 2016-4-20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十七的兵 于 2016-4-28 17:34 编辑

               玉米实割实测 所见今昔迥然

      粮食产量是关系国计民生,维系国家安全,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指标。调查队系统受命承担组织实施粮食产量实割实测工作,为制定宏观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意义重大,对我们固然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2014年有幸随同队领导一起,前往县(市)参加粮食产量实割实测,收获颇多。
      自己四十年前,即1975年, 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奔赴边疆,落户在小兴凯湖畔,全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师42团17连。到达连队后,第一份农活就是收获玉米,现今,再次钻入苞米地,非常感兴趣,觉得有意思,今昔比较颠覆了自己的思想意识,想起记忆犹新的往事,现实都不复存在啦。
       1、抽样调查 “撇镰刀”过时了
       四十年前,自己作为连队农业技术员,经常进行农作物测量,什么播种密度、出苗率、预测产量,那个时候没有学习过统计学,不懂得抽样方法,反正跟老同志学的,对一块地大致分出类型,如好与坏、地头与地中,然后撇镰刀,确定落点,宽垄选取1米长,窄垄要1米见方,然后推算亩产量,相信在农村工作过的老同志都习以为常。当然,在玉米地里撇镰刀就不现实,撇出的镰刀,要找到,那得多费劲。
       而现在,是高科技呀!卫星定位的!携带GPS卫星遥感器,首先确认大地块,定位具体位置,就要付出辛苦,在偌大的大地中,串小路、走田块,扭秧歌、跳舞蹈,沟沟坎坎、磕磕绊绊、上蹿下跳、还走回头路,找寻那仅有1米的地方,真是没有人为因素,操作简单,科学可靠,那“撇镰刀”活计,就彻底拜拜了。
        2、玉米世界 “矮子”不见了
       在连队,老职工领我们来到地头,当时,已是深秋,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浩浩荡荡,天地相连,一般情况你是看不到边的,因为地球是圆的,你是看不到头的,信不信由你。进入玉米地,玉米都已成熟,枯枝烂叶,其个头比身高嘛,高不了多少,在瑟瑟的北风中,玉米棒子比较凸显,据讲,亩产量在500斤左右,离当时朗朗上口的“跨黄河”、“过长江”还相差甚远呢。
       当今,走进玉米地,风景别样,遮天蔽日、密不透风,明显感觉的是“热”;其高3米,一点不稀奇,论高,常说电线杆子,从泥土走出来的我们,对眼前玉米长势,更贴切的是好像杨树苗子、高粱秆子;那么亩产量,没有胆的就不要听了,很一般一千斤,多在一千五百斤,好的能够实现“吨粮”,基本上,来回“跨黄河”、“过长江”,这是真正的“大跃进”,那些玉米“矮巴子”们,走进了尘封的历史。
       3、“袋鼠式”劳作没有了
       当年,收获玉米可是个力气活,就是重体力劳动,每人配备三样工具:镰刀、玉米扦子和麻袋,工作过程是割杆撂倒、堆铺、扒苞米、玉米棒集中,一天忙个不停,加之阴雨连绵、北风瑟瑟,肯定是不得舒服。在收获玉米过程中,一条麻袋四角拴上两根绳,然后挂在脖子上,身体前形成一个大口袋,光腚玉米一穗一穗入袋,直到满载,才把它们倒到大堆上。在那个年代,愧对“知识青年”这个称号,根本不知道袋鼠是什么东西,现在回想起来,我们都如同袋鼠,人造育婴袋里玉米数量越来越多,让人受不了,一段时间后,自己后背疼痛难忍,痛苦不堪,可能由此颈椎病落户生根,终身留存。
       据县(市)农民讲,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蛮幸福,种地基本是一年也就忙活两个月,春天把种子播上,秋天收获粮食,基本上是高效率地机械化作业居多,其它时间就可以出外打工挣现钱,或者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什么的,现代农民就是农家乐呀!玉米实割实测不是坐办公室,尽管采取防护措施,穿紧袖衣服,脑袋上套一个塑料纱布的袋子,而玉米叶子就好像千把万把小刀,脖子和手腕割伤实属必然,自己就得到几条血痕“奖励”。不管怎么样,现在收获玉米,袋鼠工作方式下岗了,取而代之,现代化机器大派用场。
       后记:四十年前,跟随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奔赴边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吃过苦、受过累,然而,茫然占据心中。偶遇考学,回城就业,统计工作一干30多年,有悲有喜、有得有失,虽然平凡,但没虚度,从农场农工种地,到现在参与粮食产量实割实测,也算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处在久别秋季的田园,真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天是那么大、那么蓝、那么高,即便是路边的野花野草,也是那么美丽芬芳,此时此刻,愉悦心情由衷而生。然而,当年农场的秋天,感觉那么凄凉,没有景色可言,现在想象,那里的秋天比眼前,更加宏大、壮观、美丽,绝不会输给此地。
      是天气决定了心情,还是心情决定了天气,俺还得继续仔细地琢磨…琢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4-20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农场章文 于 2016-4-20 13:09 编辑

写的不错,当时就是你写的情况,现在是大不同,农场收玉米已经完全机械化了,已经和美国相差无几。这是我以前在宝泉岭公出时照的,一次收获全完成。
04.jpg

03.jpg

0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十七的兵 发表于 2016-4-20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照片印证,图文并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6-4-23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的兵 发表于 2016-4-20 21:02
谢谢版主,照片印证,图文并茂。

不客气。请多发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秋涛声 发表于 2016-5-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玉米林是我们永远的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十七的兵 发表于 2016-5-2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涛声 发表于 2016-5-1 11:01
玉米林是我们永远的记忆

同路中人,不仅追梦,还在追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雨惊春 发表于 2016-5-2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摇头狮子 发表于 2016-5-19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6-5-20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的兵 发表于 2016-4-20 21:02
谢谢版主,照片印证,图文并茂。

今非昔比,这就是发展,历史的脚步里有我们的奉献和汗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6-6-14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农场当时就是种小麦,亩产才200斤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3-29 1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