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0-31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 欧洲纪行】
(19)感喟和谐广场
张冠立
早餐后乘车重进巴黎城。导游说晚上半小时的路上午至少要一个小时才能走完,肯定堵车,要不然就不叫巴黎了。果然车行不畅,走走停停,大好光阴被浪费在路上许多。应几个人的要求,导游让司机把车停在一处,指给他们上厕所的地方。我们其余人顺便下车看看周围的景色,不想我们正置身埃菲尔铁塔的脚下。这次已经近得不能再近,因为要看塔尖需要仰视,看到了塔下的护栏,看到了塔身上密布的铁网,还看到了斜升的阶梯。其斜支的铁脚非常庞大,牢牢地固定在一大块混凝土台上。据说虽然塔重7000吨,但整个铁塔对地面的压强只相当于椅子腿的压强一样大小。其底座面积的大小由此可想而知。我们在塔边向四处张望,看到有两个女骑警在不远处乘马缓行。过了一会儿,有三个大兵从远处走来,胸前横端着长枪。当他们走到我们身边时,挨近我的那人几乎和我擦肩而过。我看到了他打量我的眼神,脸上有一丝笑意,还听到他嘴里咕隆了一句话,只是我听不懂。我点头回应,并借机认真地打量了一下他胸前的那杆枪,枪身枪管乌黑,似乎沉甸甸的。我猜他们是守护埃菲尔铁塔的武装力量。不知是遭受袭击后安排的,还是常设的巡逻。
人聚齐后,我们上了车,绕了一会儿,来到了这一天要看的第一个景——协和广场。那是一个开放式的广场,有着极好的远景透视效果。站在广场里,人们可以放眼宽广的香榭丽舍大道,望到远端的凯旋门,可以看到路两边著名的国民议会大夏波旁宫以及玛德兰大教堂,也可以远眺杜乐丽花园的千叶起舞,俯视塞纳河的波光粼粼。广场的四周围以栏杆,四面八方分别矗立着八个代表19世纪法国最大的八个城市的雕像。在香榭丽舍田园大道的入口处矗立着马利的骏马雕像。广场上还有两个场景宏大的喷泉和一些装饰华丽的纪念碑。北面的喷泉叫河神喷泉,南边的是海神喷泉,两座喷泉皆取法于罗马圣彼得广场喷泉。纪念碑以船首图案装饰,是巴黎城的象征。广场的正中心矗立着一座埃及方尖碑。方尖碑据说已经有3400年的历史,曾和与其一模一样的另一块方尖碑一起一左一右地守护在埃及卢克索的底比斯神庙的大门两侧。1831年由埃及总督将其赠送给法国。方尖碑高23米,重230吨,由一块完整的巨型玫瑰色花岗岩雕琢而成。从埃及往法国运送这样一个巨大的石块当年绝非易事,据说在海上航行了两年半的时间才运抵法国。路易-菲利普把这座方尖碑当作他在保皇党和共和党之间政治中立的象征标志而立于广场,但人们安置方尖碑时发现了它的另一个功用,它与广场形成了一个日晷。每天伴着日移影随,方尖碑在广场上一分一秒默默地记下时间、写成历史。这历史是近代以来最为云谲波诡、惊心动魄的一段岁月。
协和广场由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在1755年下令营建。原名叫做“路易十五广场”。广场上铸有路易十五的骑马雕像,目的在于彰显自己集权统治及皇权至上的威势。可惜路易十五广场的威势并没有如路易王朝所愿而绵延千秋,当着历史写到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这座广场马上变成了摧毁王权的舞台。在1792到1794年间的恐怖统治时期,国王路易十六以及皇后玛丽•安托瓦纳特先后在这个广场上被送上了断头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路易十六受刑的断头台竟然容有他的发明智慧,目的在于“以人道主义精神,迅速、无痛地处决死囚”。路易十六当年为设计断头台出谋划策时绝不会想到他在配药给自己吃。国王和皇后被处决后,又有大约1100名皇室成员及保皇党相继在广场上被处决。血浆喷溅的广场充满了血腥味。传说当时有一群牛被赶着经过广场,走到入口的地方,牛群闻到血腥纷纷掉头跑开,赶牛人不得不容忍牛群绕道走过广场。
革命的浪涛荡涤着旧物,王权的威势被一扫而光,就连路易十五的骑马雕像也被砸倒改成了端头台。路易十五广场这一名字也随风而去。从那个历史关口开始这里叫做“革命广场”。革命方兴未艾。革命的伟力表现在革敌人的命也表现在革自己的命。罗伯斯庇尔这一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政府的领导人曾经是一位极力反对极刑的法官,并且为此辞去法官的职务。在大革命时期一反常态,强烈主张以极刑处死路易十六。在那之后,他不再满足于对王党分子的审判,革命队伍里的异己也成了他必须清除的对象。乔治•雅克•丹敦就是被清洗的牺牲品。开初丹敦与罗伯斯庇尔共同赞成恐怖政策,主张处决国王和一切被怀疑的反革命者。后来他意识到恐怖政策扩大化的危害,开始主张宽容、“要爱惜人类的血”,成为所谓的“温和派”,为此他被下令逮捕,由革命法庭判处死刑,于1794年4月5日走上了断头台。
革命的洪流势不可挡,让人想不到它会以什么样的速度、什么样的方式荡涤旧物。在路易十六被处死一年多之后,1794年8月,曾为法国大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罗伯斯庇尔也被推上了革命广场的断头台。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一定会被人们做各种演绎,做出天道人心的解释。他们认为那是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中国人读法国大革命的这段历史,我想会有更深的理解,他们知道“四人帮”获纙绁之灾,完全是残酷迫害老干部而作的孽。“四人帮”不倒,天理不容。罗伯斯庇尔宣布路易十六死刑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就是自己明天的命运。有一点巧合更令人惊愕,曾经把握法国命运的三个人物,路易十六、乔治•雅克•丹敦以及罗伯斯庇尔竟死在同一个刽子手的手下,死在同一个广场之上。这不是人们杜撰的故事,而是写进纸页的历史。它多么富有戏剧性!这出人间悲剧就上演在当年的革命广场上。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厌弃了非人道的恐怖,不愿再看到广场上的血腥,于是把广场改名为“协和广场”。“协和”是人们的渴望。这种渴望来之不易。不知这种渴望能否被社会发展的规律所支持而使“协和”维持永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