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1春节供稿8)京城初四逛地坛
万里蓝天的晴好天气在大年初四“收场”。儿子儿媳说,今天去地坛庙会。我说,这两天不是去过了八大处庙会和厂甸庙会吗?儿子说,北京正宗的庙会当属地坛庙会。春节不去地坛庙会,就算没有过春节,北京人都这么说。 上网一查,得知,地坛庙会始办于198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1届。一届胜似一届,以较高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成为和哈尔滨冰灯节、自贡灯会、潍坊风筝节并称的中国四大群众文化活动之一。其胜景被誉为现代的《清明上河图》和中国的狂欢节。春节逛地坛庙会是京城老百姓沿袭多年的习俗。作为京城恢复最早的庙会,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以地道民俗、传统民间特色闻名于京城。每届庙会都要吸引游客百万余人次。 地坛庙会以“贺新春、庆佳节、众民乐”为主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将百戏名曲、民间花会、天桥绝活、祭地礼仪、茶艺书画等不同文化系列汇于一场,将民族、民俗、传统、现代、乡村、城市诸种文化形式复合为一体,把各地美食名吃、杂艺百货集于一会,兼顾男女老少、志情雅俗不同欣赏品位和文化需求,注重闹与静、里与外、观赏与参与等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调配,为中外广大游客营造了一个“欢乐、喜庆、祥和”并具有浓郁民族、民俗、民间特色和风味的节日娱乐场所,尤其体现了老北京民俗风情,也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展现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角色。到地坛逛庙会已成为人们过年的一项风俗,并在国内外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甭管你是地道的北京土著,还是初来乍到的外地游人,在北京过年时不去庙会挤挤逛逛玩乐一番,就好似在三十年夜里熬稀粥——不像个过年的样子。北京的大小庙会成百上千,且在传统文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大有“下山猛虎”之势。趁着过年,一定要去体验一把。 逛地坛,儿子儿媳还是不敢开车,因为根本就进不去。老伴儿李军感冒发烧去不了了。我和亲家夫妇在儿子儿媳带领下乘公交车和地铁去地坛。一路上,街上照例没有多少车辆和行人。原以为一场微微春雨能让地坛庙会的热度有所降温,但地坛庙会的客流量依然每天达达15、6万人次,报上刊载政府命令限制每天售票不超过16.5万人次,且当天的票当日有效。我们从票贩子手中高价买到的初四的进门票流水号已达50多万号。庙会虽然从昨天开始进入“倒计时”,但以往出现的“降价甩卖”并没有出现,很多非遗手工艺品、老字号餐饮依然是供不应求的状态。“本以为阴天人会少一点,但真是一点儿都不少!”不少游客都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地坛庙会的“北京绢人”摊位,100元一个的京剧“齐天大圣”和150元一个的“大圣归来”这几天几乎都是“日光”状态,工作人员说,从初一到初三,每天连样品都剩不下。一位几乎年年逛庙会的北京人说,每年到了倒数第二天,很多商家都急于清货,尤其是最后一天,好多东西都能半价买到。“今年看来是不行了。”在餐饮区,以往伙计手中拿着大把烤串大叫“10块钱3串”的情形也没有出现,东来顺、金鼎轩等摊位前不到11点就排起了20余米的长队。儿媳出发前告诫我们一定“要听话”。“买啥就吃啥,不许拒绝。”于是,她挤上摊位前,买了一小碗带几根鸭血的老鸭汤,20元。五只丸子大小的炸元宵,20元。五只比饺子大不了多少的狗不理包子,25元.,五只羊肉串50元。而今年的地坛庙会中一个长宽高各约2.8米的摊位能卖出30万元的天价。庙会本就是个平民过年娱乐的地方,这摊位都卖到30万元了,出炉的烤串也自然不会便宜到哪儿去。果然烤串每只30元,我们“抢”到一只,五个人,一人一口。 地坛庙会最有名的是仿清祭地表演是地坛庙会独有的传统节目,其场面宏大,再现了清代皇帝祭地,祈求地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景象,表演每天上午10时准时上演。可惜我们来晚了,没看到。据说今年地坛庙会推陈出新,首次向社会征集了“草根皇帝”参与仿清祭地表演。正月初一和初五两天,从近百名普通市民中遴选出来的两名“草根皇帝”将首次登上方泽坛的表演台,带领200余名“文武百官”表演祭地礼仪。 京味叫卖艺术团、北京老天桥艺术团艺术家们也将到地坛庙会登台,为游客们奉献上久违了的叫卖剧、弦歌与绝活。庙会期间,火爆热烈的民间花会也将在欢歌劲舞和喧锣闹鼓中“登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节目沧州舞狮表演;参加奥运会闭幕式演出的山西汾西鼓乐艺术团将表演原汁原味的“威风锣鼓”;还有来自陕北安塞的腰鼓、白族的八角鼓,都将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民俗体验。我们四处转悠,我拍了些照片。 走出地坛,儿子想乘胜追击,乘116公交车,直达终点站龙潭公园,继续参加庙会。考虑到大妹陪李军在家,我们还要在家吃火锅,就乘13路车又转乘4路回家。一路上仍是没有多少车辆和行人。车路过西四的国土资源局,望着那曾是国家地质部,50年前我到北京住过的地方,感叹那年我17周岁,时光这么快就过去了半个世纪。录像时,我默默对自己说:余生不多了,得好好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