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271|回复: 2

陶醉在因斯布鲁克

[复制链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5-12-29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吴永大 于 2015-12-29 06:04 编辑

【欧洲纪行】
                              (5)陶醉在因斯布鲁克
                                                                              张冠立

      白天鹅堡所在的菲森小镇离因斯布鲁克并不远。菲森在德、奥边界旁。奥地利的版图犹如一把横放着的小提琴,而因斯布鲁克就在提琴握柄的尖端,也靠着边界线。当我们坐上车打了个盹,神智和心绪还散乱着、没有收拢起来的时候,导游开始提醒我们因斯布鲁克就要到了。大巴车在阿尔卑斯山的谷底和山坡上奔驰。阳光和山色交替着扑入车窗,送给人光耀和苍郁的感受。车还多次钻入隧道把昏暗收进车窗。欧洲好多国家都伴着阿尔卑斯山共生。他们为了战胜横亘在面前的阻隔,便连连开凿隧道,让交通畅行无阻。我们一边目视着窗外的景色,一边倾听着导游的解说。她的话像汩汩的流水,把因斯布鲁克的故事注进我们的心田。历史、地理、传奇和故事渐渐由结点联成线索,又由线索交织成网络,终于组成一幅较为完整的画面,把奥国、因城的概貌展示给了我们。
      因斯布鲁克的“因斯”二字是指该地的一条河,叫茵河。布鲁克的意思是桥。古老的地名把城水相伴的状态一语道明。这个铺在山谷里的古城地处要冲,位于布雷根茨-维也纳东西向谷地以及经过布伦纳山口的南北要道,是中欧地图上的十字路口。它东面通往首都维也纳,西面通往瑞士,南面对着意大利,北面对着德国。它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239年,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北宋时期,这里建立了城市,掌管在好布斯堡王朝的手中。他们由此发轫,使自己的权利和版图逐渐走向峰巅。长达250年之久,这里一直是皇帝的居住地。其中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位期间曾使因斯布鲁克成为欧洲艺术和文化的中心。正是因为如此,因斯布鲁克至今还留有皇家的遗韵,洋溢着中世纪欧洲文化的气息,让人能嗅到西方文化的古色古香。
      因斯布鲁克不是游人随意指称的小镇。它曾经做过奥地利的首都。后来紫气东去,让位于维也纳。这里成为蒂罗尔州的首府,也是奥地利的第五大城市。不过论人口,它只有十几万。用中国人的眼光,叫它小镇,也不是故意委屈它。因斯布鲁克有新城和旧城两个部分。旧城古韵弥漫,其中的一条步行街,玛利亚•特蕾西亚大街更是历史文化的荟萃之地。我们的观光活动也正是从这里展开的。
      在往步行街行驶的过程中,在一个路口,导游给我们指看一处著名的景点,黄金屋顶。我们看到有四层楼高、上下连在一起的一个阳台,上面封着金色的屋顶,下面顶着廊柱,再下面绘着图案,在阳光下使人炫目。这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为自己新婚而改建的哥特式穹隆的观赏台,准备在那里欣赏广场上的比赛和戏剧表演。据说皇后的家族那边有点嫌他穷。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听了大为不快,一气之下造了这个黄金屋顶用来表现“有钱”。赌气之举给后世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过,尽管赌气,也有些心有余力不足。黄金屋顶并不是纯金打造的,而是采用2657块金箔铜板贴面做成的。
      司机在合适的地方停了车。导游把我们带到步行街的街口,然后交代清在哪家店前,什么时间集合,便打发大家各自散去。我们几个人仍然尾随着导游,希望能从她的嘴里多掏出些细节的东西。
      在一个街口,一个话剧表演的场面吸引了我们。方形的舞台搭在一处房子前,台上一对化了妆的男女正在对话,语气激烈,似乎在吵架。气急之下,男人转身离开,掀舞台后面的一个门帘走了进去。留在台上的女人依旧滔滔不绝地倾诉,时而躬身面向下面的观众,似乎在祈求同情。这时我才注意到下面的观众主要是坐在一条长靠背椅上的小学生。椅子后面站着为数不多的大人。一会儿,先前那个男人又返回舞台。说话的女人因他的返回迅疾离开,掀另一张门帘消失掉。听不懂语言,进入不了情节,我们决定离开。一边走一边想着这种舞台演出,受众那么小,主体又是一帮小孩儿,可演员那么投入,确实有点奉献精神。这种演出一定为的不是钱,是教育儿童。这里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令我感叹。
      再往前走,远远看见店铺外的人行道上坐着一个人,但臀下却空无一物,没有椅凳做支撑。我们判断这是一尊雕像。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小城里,你能看到许许多多的雕像,有的附着在墙壁上;有的安放在阳台的角落里。人物或出于圣经故事,或出于神话传说,或是一则古老童话。雕像的个头多比真人要大,远远望去,栩栩如生。妻子每看到一处都会指给我,惊叫“又是一个,这要是夜里看到,还得把人吓一跳呢!”我安慰她说,“传统不一样,中国人怕鬼怪,会把这些当成鬼怪。西方人信仰上帝、崇拜英雄,会把这些视为保护神,不但乐见,恐怕还唯恐其少呢。”来到我们判断为雕像的雕像面前时,发现不出所料。雕像的脸是青铜色,头戴窄沿礼帽,身着宽肥的服装,两臂合在腹前,戴一副松松的手套,通身现暗灰色,衣褶纹理绝对是雕刻的那种效果。我们几个停下来认真地品味这件艺术品。忽然同行的一个女游客说,“是真人还是假人?我怎么看到它眨眼了。”我应声细看时也发现它的嘴角有一丝扭动,但我立刻从心里给自己解释:做一种类似雕塑的假人,让它富有表情,这是高科技时代并不困难的事情。那个女人好奇地伸手去模那副手套,突然缩回手,吃惊地说,“不对,有热乎气,肯定是个活人。”一个小伙子听了,伸手去摸它的脸。不想那具雕像竟然抬起胳膊把他的手挡了回来。这突如其来的动作把我吓了一跳。大家明白过来之后,哄然大笑。被挡了手的小伙子立刻站过去叫伙伴给他照相。他提醒了我。我也凑上前去要妻子也为我照一张。出于礼貌,我对这个活人说,“Can I take a picture with you?”他听懂了,点了一下头,但是又伸手向下指了指。这时我才注意到他的脚下摆放着一个小铁桶。我明白了他要钱。我照了一张相,然后要妻子给他付钱。她找了一枚硬币在他面前晃了一下,扔进了桶里。那人看了却摇头。我知道他嫌少,要妻子再给。妻子吝啬,又找了一枚小一些的扔了进去。那人还是摇头。我看不能再扯了,于是向他挥了挥手,道了声拜拜。过后想起来觉得很有趣儿。我说不好他是乞丐还是艺人。看到为了讨钱,投入这身装备,应该归类为艺人。要是答对艺人,那两个铜板可能少了一点。可我顾不上那么多了,因为眼前有更多的美景在等着我。
      走在玛利亚•特蕾西亚大街上,脚下是黑色石头铺就的道路,石快铺成放射状的半圆,构成了路面鱼鳞式的纹理。同为街道,却散发出别样的韵致。路两面的建筑要么是巴洛克式的大门,要么是哥特式的尖顶,时而还会遇到文艺复兴式的连拱廊。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展示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变化多端的建筑样式赋予这座小镇一种15、16世纪的远古风貌。历史悠悠,古韵犹存。这是当代人难得的眼福。这条老街承载的历史遗迹太多太重。在这里不但能看到金顶屋、宫廷城堡、宫廷教堂这些代表皇家威仪的古典建筑,也能看到安娜柱、凯旋门这些彪炳历史的丰碑。安娜柱是大街中段的一座红色大理石柱子,柱头造型为希腊科林特式风格,顶端矗立一尊圣母玛利亚雕像。其神色凝重,眺望着远方的雪山以及雪山外的德国。这是1706年蒂罗尔议会中享有特权等级的代表们共同出资建造的,为的是纪念1703年巴伐利亚军队帮助击退西班牙入侵后撤离因斯布鲁克。安娜柱的基座上还刻着蒂罗尔的保护神以及其他圣人的浮雕。趁着落日的余晖,我和妻子各在安娜柱前照了一张相。
      11月份的季节,白天太短了,四点多钟便降下夜幕。我们靠近凯旋门时,它上面的浮雕、饰物均已迷蒙在夜色中。我本想细读那上面的历史,体会它传达的哀乐,到那时只能默默地凭吊了。据说这座气势磅礴的罗马式凯旋门是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皇于1765年为庆祝其儿子利奥波特和西班牙公主玛利亚•露朵维卡的婚礼而建造的。这位王子后来加冕成为利奥波特二世皇帝。1774年在凯旋门上修筑了两块大理石浮雕,记述了哈布斯堡皇朝的婚丧大事。南端的浮雕记述的是王储利奥波特欢庆的婚礼,而北端浮雕表达的却是女皇的丈夫弗兰茨的悲哀葬仪。弗兰茨正是在这场婚礼上暴卒的。
      我带着不能尽兴观览的遗憾沿街往回返。街灯早已亮了起来。伊斯兰造型的圆拱门洞内大玻璃门后,以及巴洛克风格装饰的窗户玻璃里,灯火辉煌,照耀着熙攘的人影、琳琅的商品,还能看到坐在餐桌前浅斟慢饮咖啡、啤酒,大快朵颐欧洲大餐的食客。奥地利人十八世纪就和中国往来,走丝绸之路,与阿拉伯人混血,是个开放的民族。状如阿拉伯羊角的羊角面包是奥地利人发明的。全世界第一个巧克力蛋糕-萨奇蛋糕,也是奥地利人发明的。萨奇是萨奇蛋糕的店名。这家十八世纪的蛋糕老店就在因斯布鲁克。
      因斯布鲁克值得骄傲的地方很多。斯华洛斯奇水晶店的总部就设在那里。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SOS儿童村总部也设在这座古城。如今因斯布鲁克是一座大学城,也是主教所在地。其工业非常发达,并且经常举办展览会。由于得天独厚的山雪资源,它曾两度承办奥林匹克冬运会。这些是世界上哪一个普通小镇敢于匹比的?
      我穿越一条连拱廊往回返,內观连续不断的铺面,外望光斑点点的街道,我忘却了那是何时何地,好像觉得自己在走一条时间隧道,走进了中古的异域。我陶醉了。
      在下榻的旅馆登记,我看到接待柜台的对面有一个壁炉,而且窜着火苗正在燃烧着。我在中国曾看到模仿之作,里面红着电火。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壁炉。我掏出手机拍了一张照。还应当照相的是摆在柜台上给我们旅游团的房间钥匙。每把钥匙身下都缀着一个火柴盒大小的棱台形铜座,沉甸甸的,摆成一溜像一排卫兵。有人抢先去拍了照。
      进入分给的房间,发现是两层的。寝室要上高高的木楼梯。楼上的吊顶很别致。全部用实木板贴面,造型近似船底,线条不对称、多变化。上下楼的四壁都漆成浅赭石色,很古朴。妻子说“何苦弄成这么复杂的房间,客人不过住上一两宿而已”。我想了一下回答说,“他们期待的不是我们这样的匆匆过客,而是到这里度假的人,像海明威《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里说的那样一伙人,在一个地方住上好久,尽情享受当地的风情。楼上居住,楼下接待客人。这种格局应该说是必要的条件”。
      躺在楼上的那张大床里,我想着街头鳞次栉比的古建筑,想着从街上望去的远山,群峰苍郁,落日溶金。视觉的大宴让我醉倒了,不自觉地沉入了梦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木子 发表于 2015-12-29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吴老上传的-欧洲纪行《陶醉在因斯布鲁克》跟随笔者的描述,也一同游览了这极不普通的小镇,知道了她曾是奥地利的首都。知道了因斯是一条河流,布鲁克的意思是桥。既游览了古老的小镇,又学到了地理和历史知识,和笔者一样,陶醉在这优美的游记中。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5-12-29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好呀出去走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5-4 03: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