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125|回复: 23

浅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渊源

[复制链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12-21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逊克神枪手 于 2019-12-15 13:44 编辑

                           浅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渊源

        说起董加耕、邢燕子对我们这一代人可谓久仰大名了, 可以说他们是上山下乡的带头人。   
      董加耕是江苏省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人,1961年夏天他高中毕业,董加耕立志要回乡务农。使老师和同学们难以理解,他们觉得将这么一块好材料送到农村去种庄稼实在可惜,他回答说:"正是因为党的教育培养,才使我懂得一个年轻人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10天以后,董加耕得到县委的批准,用一根扁担挑着书籍和行李回到家乡葛武公社董伙大队第四生产队。

      他的行动曾影响上世纪中国乃至前苏联等国内外千千万万青年的行为。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指出"董加耕所走的路,就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应该走的路。
      他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毛主席71岁寿辰时还请 董加耕和邢燕子参加 了他寿宴,一左一右地坐在毛主席两侧(这是一个信号)。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还为董加耕务农日记题词,董加耕被树为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董加耕和邢燕子、侯隽等几位知识青年的名字传遍中国大江南北,家喻户晓。当年他们立志下乡务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贡献自己青春的事迹感染着中国一代年轻人。

      1963年12月31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走革命的道路,当革命的接班人》,其副标题是《评知识青年董加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和行动》,紧接着《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相继报道宣传董加耕回乡务农的事迹,强调"董加耕所走的道路,正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革命道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有最广阔前途的革命行动。"
       1964年7月正值我初中毕业时,因受
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的影响及舆论宣传教育,我所在哈尔滨第十中学三年六班就有十几人报名挿队下乡。我是团员当然代头报名了,因是独生子没被批准。我班只批了二名同学下乡
,全校共多少人不详。
       当时国家为什么沒有开展大批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个人认为是时机不成熟。
“文革”前预热期(1963年—1965年)是宣传教育与小批量探索阶段;“文革”初,加热期(1966年—1967年)是人们的思想洗礼准备阶段;
“文革”中初,成热期(1968年—1975年)是则是大规模实施阶段。
       为什么说毛主席是伟人?伟大的之一就是高瞻远瞩 。他老人家知道: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光靠农民是很困难很漫长的,知识青年就是农村改天换地的生力军。
        
所以,毛主席说:……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每个时期的青年都有个自的使命;三十年代打日本侵略者; 四十年代解放全中国;五十年代抗美援朝;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人类要创造历史、要开创未来,年轻的一代就要付出,总不能让老人和孩子替代我们吧,而一代伟人就起个挥手作用。事实也证明了毛主席这一决策的深远意义!
        
董加耕在2010年3月接受了香港知青会夏XX采访,谈到对上山下乡看法时说:"
有不同看法、各抒己见是正常的,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对同一件事物都持同一个观点。”性格爽朗的董加耕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但是,我认为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观点来研究探讨我们的知青历史现象或知青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就是说,对知青问题要用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来分析,而不是用肤浅、片面、孤立、静止的眼光,仅仅站在个人好、恶、得、失来评论。”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一个观点,认为我们从建国初开创的知青运动和当年的知识分子到延安等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运动一样,不管历史怎么变化,风云如何变幻,其知青精神都会穿越时空,跨越时代而发出光辉,鼓励后辈。他坚信,知青精神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5-12-2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写得好!值得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12-2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昨夜星辰 版主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5-12-21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一家子,都姓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贝西 发表于 2015-12-2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2-21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精神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12-2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1966年下乡的哈知青,上了初中学校就开始宣传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学校宣传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的下乡务农的感人事迹。我们班上报名下乡十好几人,并且还组织集训。第一批5月份我没走了,我是7月份去的曙光农场。看了楼主的文章,仿佛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感觉很清晰。祝楼主冬至节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5-12-22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受启发,观点有独到之处!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5-12-22 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楼主的精彩文章。事物就是这样,每个人的经历,出发点,思维角度,都会影响其辨别事物的能力。过于肤浅、片面、自我地看待上山下乡,在所难免。大千世界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5-12-22 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7 08: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