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791|回复: 6

再来说农埸故事

[复制链接]
王小翔 发表于 2015-12-4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小翔 于 2015-12-4 14:22 编辑

       一九六八年末,文革浩劫,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学校停课,积聚了大量毕业生,俗称“老三届”,既没有书可读,城里也无法安排工作,更加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文“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编者按传达了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老三届全部一刀切上山下乡,内地沿海地区安排不了,“志存海内跃红日,乐在天涯战恶风”,南疆边陲,西部高原和东北大地,成为京津沪浙知青们“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没有想到的是,我们下乡的香兰农场,却是一个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何曾见过几个真正的贫下中农,更何谈接受什么再教育。和我们一样遭受厄运的东北农学院比我们早半年从哈尔滨搬到香兰农场下乡办学,我们初到那年,学校还没有完全安顿下来,生产混乱,连住的地方也不够,学校更谈不上教学。当时住的是原先的劳改监舍,南北一溜大炕,一边可睡二十几人,住不下,上面再搭二层板铺,中间地上再架农学院带来的高低铺铁架子床,简直成了一个罐笼。我们基建排住南炕,北炕住的是还未毕业的农机系的大学生。白天大家一起战天斗地,晚上大家海阔天空闲扯,关系倒也十分融洽。系里有一位蒋老师,是“白专典型”,被分配去劳动改造,放羊,种水田,赶牛车,运砖,唯一不能做的就是科研和教学。因为过度劳累,在水田里受寒受潮,病倒住进医院。他在病床上赋诗排遣心中忧愤:“腰腿木,岂甘却,借杖渡。心事浩茫起伏,百举从头来。还我青春东山起,不愧娇山育”。后来农学院搬到阿城,再搬回到哈尔滨,蒋老师想到农场种水田的辛苦,开始研制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回到香兰试验,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造终于成功。蒋老师成了全国著名的农业机械专家,博士生导师并且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蒋老师对知青特别关心,77年恢复高考以前,他还写信告诉知青朋友,中央要恢复高考制度,不要荒废学业,准备迎考。在他的鼓励下,有的知青通过考试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           时光轮回,时代更替,荒唐愚昧的年月终于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去东北寻根访旧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当年曾经共患难的农学院的老师们,他们也把我们当作知心朋友,一起回忆这段刻骨铭心的农场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2-4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记忆力太好了。蒋老师的儿子考上北航,毕业分配到哈飞,现在是公司经理,研究支线飞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摇头狮子 发表于 2015-12-4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贝西 发表于 2015-12-4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12-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楼主是文章,我觉得你们香兰农场的知青是幸运的。因为你们可以近水楼台呀!与这么好的老师为伍,太羡慕你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5-12-5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不是讨伐,而是向前看,回顾知青岁月对自己有没有刻骨铭心的历练。期待你的文章在北网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神枪手 发表于 2015-12-9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8 15: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