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7)年年有今天 岁岁有今日 祝贺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老知青生日庆典十周年
2015年11月9日,哈尔滨红事会大厅千名老知青迎来了“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老知青生日庆典暨十周年庆典”的大喜日子。版主书香气华、沃土园丁、李再林、凤竹、园林、农场章文和网友大雁、望山、老猫、老戴等人已有多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详细报道庆典盛况。这里不再赘述。谈点感想。 过生日是习俗。早在先秦《礼记、内则》中就有记载:“子生:男子设弧(指弓)于门左,女子设帨(指帕)于门右。”意思是说孩子生下来时,如果是男孩子就在家门的左边挂一把弓,如果是女孩子就在门的右边挂手绢。从此以后,每年的今日,人们都要设宴庆祝,也就是通常说的“过生日”。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过生”呢? 一种说法:庆祝生命的延续和兴旺。 《汉书·卢绾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及高祖(刘邦)、绾壮,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羊酒。”据后人分析,卢绾的父亲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同住一里,视为生死之交,两人的妻子又在同一天各自生下了一名男婴,乡亲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准备了礼物前来祝贺,而“复贺”的日期很有可能是两个孩子的始诞纪念日,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日。可见,过生日的习俗在秦末已十分流行。 二种说法:对母亲赋予生命的感激。俗话说:“儿的生日,母亲的难日”。抛开十月怀胎不说,每当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作为孩子的母亲必须忍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因而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做生日的本义就是要“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劬”就是劳苦、辛苦的意思,希望通过做生日来追思母亲临产及分娩时的痛苦,体会父母哺育的艰辛。《隋书·高祖记》中,隋文帝曾下诏:“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这里的“武元皇帝”和“元明皇后”是杨坚的亲生父母杨忠和吕氏,杨坚在生日当天要求举国吃素以此追思双亲。在《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记载着,南朝梁元帝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六,每逢这天,他都要在宫里设“斋讲”。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这篇文章中还曾提到了当时江南某些地区,以设酒庆的方式庆祝生日,这一举动被作者斥之为:“无教之徒,虽以孤露,其日皆为供顿,酣畅声乐,不知有所感伤。”可见,隋唐五代时期在我国北方,做生日多是出于儒家的孝亲观念,以严肃正式的仪式居多,多带有哀戚色彩,据史书上记载,唐太宗及五代时后汉高祖都坚持不搞生日庆贺,生日是多像一种纪念仪式,然而每年庆祝生日的习俗已在我国江南部分地区悄悄流行起来了。 三种说法:消灾驱邪。这种说法源于一个民间传说:有个少年家境贫寒,家中只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一次,少年突然得了一种不知名重病,家里无钱医治,眼看奄奄一息之际,有人告诉了他一个方法,称某月某日,八仙将路过此地,可备上酒水以求他们帮助。少年依计行事,果然见到了八仙,治好了怪病,临别时八仙告诉他:“今日是你再生之日,此后每年今日予以庆祝,定可长寿。”消息传开后,过生置酒请客逐渐成为了当地人的一种习俗,流传开来。这虽然是个传说,但也可以看出,过生日在很多人心里有一种消灾祛病、祈求来年平安的意思。 我国的生日习俗历来比较注重老人和孩子两头,对成年人的生日则没那么讲究。老人把生日叫寿辰,你最少要有六十岁才能为自己做寿,也才能把自己的生日称为寿辰。做寿的人还有一个称呼,叫寿星。寿星一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指南极老人,为民间神话中司长寿之神,其典型形象为龙钟老态,慈眉善目,手捧仙桃,身边有鹿鹤相随,所以后来也把做寿之人称为寿星。 中国民间的祝寿活动非常盛行。寿辰那天,要设寿堂,挂寿联、寿图,摆宴庆贺。寿联上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的吉祥话。寿图有《寿星图》、《王母献寿图》、《八仙庆寿图》、《麻姑献寿图》等。 古代寿宴所用食物中不可缺少的是面条和寿桃。《新唐书·后妃传》记载,唐玄宗的王皇后怕皇帝冷落了自己,另立新宠,一天对玄宗说:“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可见唐人过生日是吃汤饼的。“汤饼”也叫做“水引”,就是面条,生日汤饼既然是长寿之意,寿宴上自是不可缺少的。据说,吃寿面这一习俗来源于汉代东方朔答汉武帝的一句话:古代的彭祖能活到八百岁,是因为他的脸面长的原因。“脸”即“面”,脸长即面长,“长寿面”的寓意便由此而生。如今,过生日吃寿面这一习俗依旧流行。男子生日要“做进”,即按虚岁过。这种说法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因为自古以来汉民族的传统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子按虚岁做寿——即所谓的“男做进”,意味着一家以男子为主的生产(生意)天天有长“进”,月月年年都会“招财进宝”。 在中国,除了给人过生日,还有一些很有趣的“另类”生日习俗。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在这天忌食米饭,否则就会导致谷子减产。江苏南京等地则以正月初二为“米娘娘”生日,认为这一天是值得庆祝的日子。 在传统观念中,也有很多人认为生命周期的节点是农历新年,也就是春节,而非生日。在除夕之夜要守岁,过了子夜,新的一年来临,岁数也要随之增加一岁。 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国人过生日的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生日会倾向选择朋友聚会、吃蛋糕等西方过生日的方法,但诸如吃面条等传统生日习俗依然流传不衰。 世界各地民族风俗不同,过生日的方式也不同。 巴西人过生日的食品是糖果。 冰岛人过生日常吃带蜜饯的薄饼。 英国人过生日全天庆祝。在学校里,过生日的孩子常被抓住胳膊和脚脖举起来,每年一次,预示长高。 荷兰的孩子们过生日,不仅得到礼物,也把礼物分给别人。 在墨西哥,生日那天要尽可能早地致以祝贺,以图吉利。过生日的人常常在半夜被祝寿的朋友叫醒。 印度人过生日有宗教色彩。必须在黎明前祈祷和祝福。 泰国人在生日前的夜晚要点燃两支长蜡烛,一支同过生日者一样高,以求长寿。如果过早熄灭,则是不详之兆。 大多数西方国家过生日都是在蛋糕上插蜡烛,然后与祝寿者同食蛋糕。 在中国如今随着百姓腰包有钱了,人们也越来越喜欢找些理由给自己“放假”,这其中“过生日”就是最好的借口之一。你想啊,亲朋好友这么一聚,寿面不得不吃、蛋糕不得不切、酒不得不喝,何不快哉! 以群体方式每年为迈上60岁台阶的老知青举办既有盛大宴会,又有载歌载舞的生日庆典活动。是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的首创。外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生日庆典从2006年开始到2015年居然举办了十年! 十年!历史长河的一瞬间。对个人来说,则是生命的重要时段。中国老三届知青下乡时间大多数平均是十年。那十年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也是知青青春最美好的时光。回首那十年,感觉特别漫长。然而回城后,随着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现在的十年感觉是一晃而过,特别短。别的不说,从2008年第三届老知青生日庆典至今的八年来,我们始终在红事会大厅这同一个地方搞庆祝,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谁能与我同醉,相知年年岁岁……” 然而,还是有些差别。联谊会就像一列行驶的大车,每时每刻,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十年庆典下来,参加的总人数在一万多人,但连续十年都参加生日庆典的知青不过20人。我有幸是20名生日庆典10周年的见证人之一,留下了十年生日庆典的照片和视频。这对我,对联谊会,对历史来说,都是瞬间而过、不可复制的宝贵资料。因为它承载着我们集体的记忆,集体的欢乐。 在乡下的十年,绝大多数老知青没有为自己过生日,更不要说集体过生日了。联谊会创造这样的庆典活动,目的就是为老知青寻找欢乐,制造欢乐。干什么都得有个由头。用生日庆典喜庆的方式吸引千名老知青参加,就是最好的由头。有些“精英”知青看不惯老知青的歌舞升平(和平年代,打开中国各地的视频,到处都是歌舞升平咧)。我们反向思维,不搞这样的活动,我们搞什么活动能叫千名知青自愿自费参加,集体乐呵呢? 记得2006年第一届老知青生日庆典时,主持人说,为60老知青过生日是联谊会的首次,以后还会有,明年还有今日。果然,老知青生日庆典已成为联谊会常态化的活动之一。 老知青生日庆典十周年过去了。我们迈入了下一个十年。时间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宝贵。但愿我们能年年有今天,岁岁有今日。 今年八月,我参加我23岁当中学教师结下了一批小我10岁的学生的聚会。我为他们制作了一部电视片《情真连心》,结尾有一段学生利用《20年再相会》的歌改编的歌词写的非常好。我在制作联谊会老知青生日庆典十周年盛况的照片视频用了这支歌。若是把歌词中“老同学”改为“老知青”就更符合我们的身份了。其实,我的学生们如今也50多岁了。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下过乡。 这里把歌词奉献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二十年后再相会 老年同学们,我们来相会。 夕阳红似火,晚风轻轻吹。 歌声甜,笑声脆,舞姿更优美, 穿红戴绿就向十八岁。 啊,亲爱的同学们, 快乐的生活属于谁? 属于我,属于你, 属于我们无忧无虑的老一辈。
回首人生路爱家爱岗位, 对人对自己无怨又无悔。 有付出,有收获,有喜也有泪, 酸甜苦辣活得有滋味。 啊,亲爱的同学们, 七彩的人生属于谁? 属于我,属于你, 属于我们拼搏奉献的老一辈。
再过二十年,七、八、九十岁, 但愿到那时还能常相会, 唱起歌,跳起舞, 共同举起杯,快快乐乐奔向一百岁。 啊,亲爱的同学们, 幸福的晚年属于谁? 属于我,属于你, 属于我们新时代的老一辈。
电视片 老知青生日庆典十周年宣传片
电视片 老知青生日庆典第十届盛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