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我为什么要写《清河的记忆》
同千百万下乡知青一样,我下乡到黑龙江省清河五七干校的日子是难忘的。怀念那个岁月与“美化下乡”、“评价是非”无关。知青下乡不是个人行为,是国家行为,是集体的行为。因为具有集体的记忆,集体的意识,集体的了解,集体的理解、集体的共鸣,所以大家怀念。 回城后,也几次想写清河的事儿,但都放弃了。在岗时,忙于工作,事业,家庭,没心情也没精力和时间写旧事。但还是凭兴趣,写了几篇以清河为背景的小说:《闪光的青春》、《暴风雨》、《抢运》、《萍水相逢》。退休后到联谊会、到知青18组、到”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没想到比在岗上班时还忙。有时我简直成了“熊瞎子掰苞米”,只剩最后一棒。即只能完成眼前刚进行完的活动,之前的活动无法完成,只能欠账了。于是我并非开玩笑地说:“我没有过去和将来,只有现在。”所以我在网上开辟的“大鹏专栏”里发了1200多篇报道,很少有回忆过去的文章。 有次,我的一个黑龙江大学中文系1977级的一个同学,在东北烈士纪念馆任研究员,她看了我的油印小报资料,说很有历史价值,建议我出版。我谢绝了。我感到,知青文化虽然几十年都在搞,也出了不少书,但毕竟不是热点。也不合当今的潮流。在戏说、庸俗、搞笑、八卦,甚至凶杀、色情流行的潮流中,谁还愿意看我那样的东西? 但是,从1996年1月26日回清河,到1996年3月9日350余名清河知青大聚会,再到1998年清河知青聚会、2006年11月4日清河知青聚会、2007年随联谊会赴通河、2009年7月18日再回清河、2010年8月9日陪杭州知青艺术团赴通河演出、2012年2月11日随联谊会赴通河、2013年1月30日随知青张索明赴柳河五七干校参观,直到刚过去的2015年9月10日至12日赴通河考察,这十次大活动我都参加并照相录像了,却都没有即时报道,欠账很多。有很多人问,何时发表? 9月14日参加清河知青战友聚会后,又有多人催问、索要照片、录像等资料,我不能再无动于衷了。于是,利用国庆长假期间,趁着我积蓄多年而爆发的热情和兴趣,以及难得的长假休闲,在家闭门造文,每天写一篇,整理照片视频再配套发一篇。有几篇是半夜或凌晨发的。朋友们担心我熬身体。其实,文图早已写好,视频上传时间长。我是先睡觉,起夜时,看到电脑上传完毕,顺便敲下按键发稿的,与熬夜无关。 现在抓紧时间写也就写了。我担心时过境迁,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激情、兴趣、时间、精力也许就没了,就被更多的活动湮没了。 在柳河五七干校知青张索明等人带领下赴柳河参观,真羡慕柳河。尽管干校原址高楼迭起,但仍保留原干校校部四合院式的原址,留作纪念。还新建了气势恢宏的纪念馆,保留了那么多文字、照片和实物。有件当年的旧服装印象特别深。可能是孤品了。这件衣服的保留和捐献者是清河出来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爱人。她和爱人都回过柳河。柳河还出版了好几部有关柳河的书籍,那么多人写了回忆和思考的文章。离开清河后回过两次,清河留下的原址不多,也没有修缮。我们所在的四连砖厂只剩下砖窑的大烟囱,其余荡然无存,回归大地了。清河也没有纪念馆,也没有书籍。幸好我留下了一些日记、油印小报资料和搜集的照片。但我没能力编书、出书,也没有人授权于我。 几千年的历史文献,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名人的传记传说,鲜有平民百姓的踪影。但无数平民的口述历史聚集起来,也能折射时代的风云、历史的潮流、人生的沧桑、世态的炎凉。能写出来,就留下了。不能写出来,就烂在肚子里带走了。我写的不是史志,所以不写清河五七干校发生的大事;也不是个人流水账般的回忆录,所以不全写个人的经历或所见所闻。而是根据我保存的日记(下乡三年每天都写日记)、作品、编辑刻印的油印小报,以及近20年来留下的照片和录像,把自己的回忆、感受、思考、评论、看法,把过去的和现在的情况综合在一起,作为口述历史,写出来,不过是“立此存照”而已。我也不按一般的文体套路去写,而是沿着我一贯的风格,顺其自然,天马行空,不说套话,实话实说,面对面唠嗑、口语化的述说,略带调侃式的评议。 在我的一生中,清河的三年很短。但后几十年经历的一些事与清河、通河交叉。不写出这些对我一生来说非常重要的史料,对不起清河的战友,对不起现在的战友,也对不起历史,对不起自己。其实,千百万知青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历、感受、故事。只要想写、愿意写、能写,是和我一样,会写出来的。 这些天来,一些网友对我的《清河的记忆》系列报道的关爱、关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励。这些网友是(排名不分先后):大雁、革命同志、宜里农场董建国、执着、李再林、老贝西、白云、夏天、园林、特仑苏、老猫、春之韵、逊克白桦林、昨夜星辰、张兴国、王淑萍、农场章文、一叶小舟、冬菊、向东、知青排水、沃土园丁、平淡一生、冰花、素心人。对此深表感谢,就不一一回帖答复了。 儿时的我,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快乐。青春的我,命运不能主宰,被运动,随潮流,起伏不由己。年老的我,重归平静,返老还童,我的老年我做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一定的自由了。完成了《清河的记忆》系列报道,还清了欠账(不管是什么欠账,压在心里还是难受的),感觉就是一个字:了。中国五千年的汉字真是富有生命力和魅力。从古到今,一笔画字“了”,字音、字形、字义都没变,就是“完结”、“结束”之意,如“完了”、“了结”。就是“明白”之意,如“了如指掌”。仿香港电影导演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的台词,还可以说,一个字:如释重负,轻松愉快。 因为以后再写什么,都没有《清河的记忆》重要了。再说,11月下旬或12月初,我将和老伴儿赴海南度假两三个月。那时,我可以放松地、轻松地调节调节心脏、血压、血糖、血脂了。 结束本篇时,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诗: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流萤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