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571|回复: 3

(1220)清河的记忆(八)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5-10-8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20)清河的记忆(八)


      1972811日,我离开清河,回到哈尔滨,到中专师范读书。当时的心情像做梦一样。当时我想,若是去了我苦苦哀求却被退回的兵团而不是去了五七干校,我未必能在1972年就回城上学了。此时大妹、小妹和千百万知青仍在北大荒面朝黑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重新回到没念够学却不得不中断了学习的课堂,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学生时代。坐在明朗的教室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分配当教师,后又调南岗区委当秘书,直至考大学,留校,调省委组织部《党的生活》杂志社当记者,我都规规矩矩、努力勤奋、不敢丝毫怠懈地做好每项工作。我得对得起锻炼我、爱护我、培养我的清河五七干校党委,对得起我父母对我的期望,对得起党给的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对得起我自己。
       那时,根本没想到知青战友聚会的事。一个重要原因是忙于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其实,知青大批返城后和我的心态、处境都一样,也没有时间和闲心聚会。知青联谊会成立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开始的事了。第二个原因是,我在清河没当过任何干部,又受过批判,人轻言微,根本没资格、也没号召力搞知青聚会的事。第三个原因是,我在清河不过三年,先是六连,后是四连、两次采伐连,最后青年连,调来调去没什么熟人,我下乡走时身边就没有一个同学或战友、朋友。况且一个连队的知青不断地被招工、参军或上学而离开连队,我与他们相处本来就时间短,自然交情也不深。所以,离开清河的20多年,几乎就再也没见过什么认识的人,别说聚会了。
       1996年原在清河干校车队工作的知青许军(当时在黑龙江电视台工作)找到我,说离开清河多年了,战友们互相很少见面。我们搞个聚会,大家联络一下感情。咱们再编本清河战友通讯录。在清河我岁数最大,念过初中,现在又大学毕业当记者编辑。编通讯录录不算难事。我就别假装客气和谦虚了,于是便答应了。1996年1月26日,许军约我,还有原清河车队的知青张钊、二营知青排长李向平乘许军的小车回清河看看。当时,许军还带了一部摄像机。我大喜过望!因为当时我在我们《党员电化教育》杂志(1992年中央组织部组织局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与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共同创办)已工作了四年。期间撰写和编导过几部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了,但我是指挥摄像人员按我的要求拍摄并按我的意图编辑制作,自己并没有摸过时摄像机。这次回清河直接玩摄像机该多有趣!回到阔别了24年的清河,心潮起伏,一直处在怀旧的兴奋中。我们在清河校部、一、二、三营和四、五、六连、化工连转了个遍,录了个遍。回来后,许军又联络几个知青捐钱编辑《清河战友名录》,我任主编并写了前言《寻找青春》。


寻找青春
              ——代前言
    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青春。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春是五月艳丽的花朵,青春是一首甜美的歌。
    我们的青春,虽然没有赶上战争的炮火,但也经历了艰苦和坎坷。
    亲爱的战友们,朋友们,还记得吗?当年,怀着满腔的热情和希望,我们乘船沿松花江向东而下,来到美丽富饶的清河,寻找火热的事业,投身沸腾的生活。
    我们在一营、三营的麦地里春播;我们在二营的水田中收获;我们在四连养猪、放羊、烧砖;我们在五连大锯房中开夜车;我们在六连电子元件厂钻研;我们在基建连、化工连的工地上拼搏;我们在采伐连深山老林中伐木;我们在校直各部门辛勤地工作。
    动乱的年代,横行极左。国家和人民都面临空前的折磨。清河也并非世外桃源,我们也同样咀嚼过痛苦,陷入困惑。
    但我们毕竟是幸运的:在清河,我们不仅仅是与当地的农工相结合,更有先后一至八批的下放干部与我们共同生活。那些曾在延安抗大学习过的前辈,向我们传播抗大的精神,教育我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那些在新中国各条战线上工作的干部,向我们讲述自身的经历,影响我们:无论形势怎样险恶,都应该“勇敢、坚定、沉着”;干校关怀我们的成长,有多少小将光荣地入团、入党、参军,干得十分出色;只要有机会,800名青年先后被推荐上学或返城安排适当的工作。抓住机遇,发挥才能,努力奋斗,很多人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和带头人,在辉煌的事业中,尽职尽责;在清河,集体的生活并没有使我们感到孤独和寂寞;真诚地相处,又使多少青年由战友发展为夫妻,坠入爱河;沉重的劳动,磨炼我们的意志,锻炼我们的体格,铸就我们的性格;面对困难和曲折,我们没有退缩。因为追求理想和光荣,让青春闪光的是那燃烧的一团火!就是这样啊,靠白手起家,我们的血汗在清河富饶的大地上,曾结出多少令我们终生难忘的丰收硕果!直到今天,我们当年建成的二营水库仍在浇灌良田万亩,碧水依然荡漾清波……
    光阴匆匆,日月如梭。亲爱的战友们,朋友们,你是否感觉到:我们从青年步入中年,不经意间,仿佛是一跃而过?尽管时光的潮水,把我们分隔;尽管我们分散在各个角落,彼此无暇来往,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可我们的记忆中总忘不了,留下我们青春年华的清河,同我们父母、子女和身边同志津津乐道的,也总是那刻骨铭心的清河。
    今天,我们自发地互相寻找,重新相聚,诉说当年的天真、幼稚和难忘的生活。亲爱的战友们,朋友们,你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回首往事,虽有苦涩,然而青春无悔,我们毕竟在艰苦的岁月中,锻炼过,奋斗过,贡献过!
    忘不了昨天。因为艰辛的昨天孕育着我们丰富的今天,使我们更加珍惜无数个美好的明天;忘不了清河。因为困苦和曲折引导我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使我们加倍地珍重荣誉、友情,使我们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探索,是怀信心地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亲爱的战友们,朋友们,打开这本《清河战友名录》,它会载着你驶入回忆的小河。在这里,你还会找到青春、激情,还会找到真诚、快乐,还会找到你和我!


    虽然我在清河遭遇过挫折,但我不能倾述个人委屈的情感。何况清河党委最终送我回城上学。我要抒发大多数知青内心真正的感受,这样对历史才能有个交代。当我在清河知青联谊筹委会上宣读这篇散文诗一样的《清河战友名录》代序言,与会人员长时间鼓掌通过,我感到非常非常地欣慰。
       1996年2月,名录编完并印刷成书,并在聚会上免费向全体知青发放。3月9日,在和平邨宾馆礼堂,原清河五七干校党委书记李洪珍、薛瑛等十几位校领导和350多知青欢聚一堂。李洪珍等校领导讲了话,我登主席台,代表知青发言。之后,我根据以上聚会撰稿、编辑制作了电视纪录片《青春的记忆》。这是我第一部独立编辑制作的电视片,对我的影响是,激发我在1998年花费1万多元购置了DV磁带摄像机,以后又投资20万元先后购置了七八台各类型号的摄像机及其他摄像设备,从此走上了自写、自拍、自导、自编、自制,独立制片的不归路。到今天为止,我挂靠在56网发的视频数据显示,已发1542个(部、集、段)视频,点击量达40.3万人次。
      《青春的记忆》这部电视片距今又过去了19年,但和我以后陆续拍摄制作的有关清河知青的电视片都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这里因为写《清河的记忆》,是作为物证发表出来。不知清河知青能否上哈北网。他们看到应该会唤起回忆并高兴的,我想。

电视纪录片《青春的记忆》










1996年1月26日回清河探望,在化工连合影
清河船站码头
我所在的四连砖厂,许军在拍摄


与清河领导和农工见面



四连门前的大道

二营水库

当年在清河的我



1996年3月9日清河战友聚会



发放《清河战友名录》







《清河战友名录》代序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0-8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大鹏兄“规规矩矩、努力勤奋、不敢丝毫怠懈地做好每项工作”点赞!为“青春的记忆”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5-10-10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革命同志 发表于 2015-10-10 17:44
若是去了我苦苦哀求却被退回的兵团而不是去了五七干校,我未必能在1972年就回城上学了.
实际上你这样资历的 ...

文革中,有多少人因为”家庭问题“而遭压制、歧视?我也一样。当时我若是在兵团,注定是不会入团、提拔、招工、参军、上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园林 发表于 2015-10-11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年轻时没有那么富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8 04: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