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896|回复: 10

(1214)清河的记忆(三)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5-10-3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14)清河的记忆(三)

     1968年文革第三个年头,动乱加剧。各省纷纷夺权,成立了有造反派参加的“革命委员会”。全国派性斗争不止,武斗升级。“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使大批干部被关进了“牛棚”。社会陷入混乱。毛泽东召见北京大专院校造反派头头,严厉批评,发出警告。青年学生开始陆续下乡。各地“红卫兵”大旗纷纷倒下。社会延缓了继续混乱。但各级机关管理机构,造反派把注意力转向争夺本单位、本地区领导权时,大家谁也顾不上管“牛棚”了。何况谁管“牛棚”谁就要花费人力,还要承担被关押者自杀或者逃跑的风险。于是,各造反派开始相互推来推去,最后谁也不管了。被关在“牛棚”里的干部到底往哪儿安置?这是一个大问题。当时,许多地方的负责人,包括接管一些单位权力的军代表、工宣队负责人,都纷纷向上反映这一问题,请示如何处理关在“牛棚”里的干部。这个问题自然逐级地反映到了毛泽东那里。毛泽东一时也拿不出一个好办法来。一时间,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被精简的干部等待安排,一大批被关进“牛棚”的干部等待安置的问题。
    正当中央高层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在内,都为安置上述干部发愁时,远在边陲的黑龙江省,突然冒出了一个柳河“五七”干校。 原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也一直在为如何安排精简下来的干部和“牛棚”里的干部而发愁。一开始,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只是安排这些人打扫卫生,清理街道的垃圾,干一些杂活。但这些活毕竟有限,干完这些活,这些人仍然闲着无事做。后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想出一个办法:把这些干部集中安排到农村,办一个农场,保留工资待遇,让他们在体力劳动中“改造”自己。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派人经过专门考察选址,最后选定了庆安县的柳河,作为办这种农场的试点。 柳河这个地方,自然资源比较好,也有一部分空出的房舍,安置第一批干部不成问题。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后,还可以继续建房、开荒、种树、办小工厂,为安置第二批干部创造条件。去柳河的干部,采取分期分批的形式,且在那里的时间有长有短;干部劳动的时间,也根据体力而有长有短;又保留原工资待遇,干部们很容易接受。于是,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196857日,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之际,正式启动这一计划,当天组织第一批干部到达柳河,并把这个农场命名为——柳河“五七”干校。 柳河“五七”干校初办时还算顺利。到达那里的干部,与当地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生活和劳动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这些干部在柳河种了不少地,又新开了一些荒地,盖了不少新房子,还种树,搞副业生产。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把办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介绍材料进行了上报。在1968929日《文化大革命情况汇编》第628期上发表。经验材料中说:办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改革上层建筑走出了一条新路。干校共有学员141人,主要是原省、市委机关干部和革命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机关干部办农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不少干部到干校后,亲临三大革命第一线,接近了贫下中农,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目前,干校耕种土地3000余亩,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自力更生办起了小型工厂、企业。实践证明,‘五七’干校是改造和培养干部的好地方,是实现机关革命化,搞好斗、批、改的一种好办法”。 毛泽东看到这个材料后,于930日写了一则批语。他写道:“此件可在《人民日报》发表。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以上请提到碰头会上讨论决定。”10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的报道。 这样,柳河“五七”干校便成了受到毛泽东肯定的典型。各地纷纷仿效柳河“五七”干校,办起了许多干校。但各地并没有执行毛主席“除老弱病残者外”的指示办。机关干部、大大小小的走资派、科技人员、大专院校教师、反动学术权威……有的还拖家带口,未成年的小孩被托给城里或家乡的亲友代管。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如中国作协、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等单位,统统撵进干校;年纪最长的有七十(俞平伯)、六十(冰心、陈伯翰等)以上的人,丧失劳动力的、体弱的、深度近视的人就更多了。他们被不分年龄、性别,统统按照军队编制,编到划定的连、排、班去,由军宣队或工宣队管理。他们被规定过军事化的生活,出工、收工,必须整队呼口号,唱语录歌;要“早请示、晚汇报”,例行性地一日数次集体齐声“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甚至参加野营拉练。他们的学习内容是体力劳动:种田、挑粪、养猪、做饭、挑水、打井、盖房……要求自食其力。有很多人因不堪重负,被劳累折磨诱发的疾病致死。中央各机关,包括中央办公厅,也都在外地寻找地点,分别办起了各自的“五七”干校。一时间,“五七”干校在全国到处“开花”。 19792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从此,“五七”干校从中国的历史舞台上陆续消失。
    柳河五七干校成立后的二十多天,清河也成立了五七干校。
    在联谊会,像我这样来自清河五七干校的知青并不多。他们单独有组织委员会。我因为时间、精力有限,除了参加联谊会、网站、小组活动外,其他知青各类群体均不参加。这样我在网上从未报道过清河五七干校的事。国庆前夕,清河五七战友聚会,多次打电话邀我参加,并派专车接送我。我是清河知青,再不去就不识抬举了。于是,我去了,照例是干我的老本行,照相,录像,编片(后发)。这次聚会,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于是在国庆休长假的期间,我闲之无事,写了《清河的记忆》系列报道。

点评

大鹏:文章编号错了吧?  发表于 2015-10-3 1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0-3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革期间的又一件荒唐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5-10-3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好事,要不咋办呀,我们厂的厂长陈海波文革给打死了。副厂长付刚听话,就在四车间劳动,一直都78年才从新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宜里农场董建国 发表于 2015-10-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有这样地方,不遭罪,他们也是福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5-10-3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0-3 08:44
文革期间的又一件荒唐事!

五七干校比牛棚、学习班、专案组要好些,区别在于好歹是共产党、管委会管,而不是造反派管。虽然也搞大批判、劳动,但毕竟不同被关押审查和专政的劳改犯。在混乱的年代,如果没有五七干校的收留和安排,大批干部的遭遇不知会怎样。我不是在歌颂五七干校,不过是相对比较。有时,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是办法。我看过杨一辰等被发配到五七干校后来写的文章,也是相对地肯定了五七干校,抱怨的很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10-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5-10-3 09:43
五七干校比牛棚、学习班、专案组要好些,区别在于好歹是共产党、管委会管,而不是造反派管。虽然也搞大批 ...

看来是比棚、学习班、专案组要好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一叶小舟 发表于 2015-10-3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七”干校和知青一样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也有好多益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5-10-3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再林兄,老糊涂了。编号错了,已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特仑苏 发表于 2015-10-3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篇我都收藏了,慢慢品味。
我转去的《笔尖上的你我》小册子,你收到了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5-10-4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特仑苏 发表于 2015-10-3 23:32
三篇我都收藏了,慢慢品味。
我转去的《笔尖上的你我》小册子,你收到了么?

不但收到了,而且细细品味了。被你们几对夫妻战友深厚的情感和生动、亲切、幽默的文笔而深深的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9 17: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