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042|回复: 2

混血

[复制链接]
张莅 发表于 2012-2-29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鱼 于 2012-3-10 14:02 编辑

                                                    
     
    上个世纪20年代,近2万名俄罗斯妇女越过黑龙江,到中国寻求夫婿,生儿育女。我在黑河遇见过一位混血导游,他问过母亲当年是怎么到中国来的,老太太风趣的说:“是你爸用1个大饼子把我给骗过来的。”实际上,俄罗斯的男子汉往往酗酒成性,喝完伏特加,酒醉后神经麻木了就打老婆,许多妇女倒是宁愿找个中国丈夫安家过日子。中俄混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微弱群体,居住在黑河附近乃至往北的呼玛、漠河到祖国最北端的洛古河一代,当地人称这个群体为“贾古拜”。
    和我们连队相邻的4连,住着一位塔玛拉俄罗斯老太太,丈夫是闯关东来到东北的山东人。儿子老辛,是4连的副连长,80%的俄罗斯面孔。我见到老辛,是在三十八团的卫星场部,全家人是来给老母亲看病的。辛副连长的女儿辛以凤,原来在我连的食堂作炊事员,后来调到西岗商店。19755月我和淑梅从虎林走到西岗,她和武秀革从场部大楼出来迎接我们。
    辛以凤身材较高,略带雀斑的笑脸,地道的东北话使人感到憨厚,说话时总带着“哈,哈”的语气,蓝眼睛中间闪动着发黄的眸子。她的小妹妹辛以艳1976年初中毕业后分到我们连当农工,后来到食堂做饭,至今我还记得她的长像:尖尖的鼻子,俊俏的脸蛋,围着头巾,戴绿军帽。姐妹俩是三代混血,祖奶辈的俄罗斯血统逐渐的和中华民族融汇到一起了。
      孟繁友一家是从西岗团部下放到3连的,母亲娜塔莎是俄罗斯妇女,和前夫有两个纯正的俄罗斯男孩。老孟的父亲是汉族人,一家人住连里最西头那栋砖房。娜塔莎经常穿连衣裙,也叫布拉几,在家里常用土烤炉烤面包。老人家还会做酸奶、奶渣,用土豆和西红柿做俄式苏伯汤。
     娜塔莎不会说汉语,家里来人,就轻声说:“萨基捷习,巴绕斯达”(请坐);叫知青们吃东西,就笑着说:“估沙依,那兹达罗维耶”(随便吃吧)。老孟头不识俄文字母,和老伴说起俄语来,却十分的地道。孟师傅原来是团部汽车队的司机,到3连后赶马车、当农工。
    老孟刚从西岗来连里时,和男知青住同一宿舍。孟师傅为人既随和又耿直,别人找他办事,总是有求必应。他经常带张振国到荒地去打猎,一手好枪法,打光了四周一带的野雉。回到宿舍,老孟就支起铁锅,细心的把野物收拾干净,锅里又加上黄瓜、紫萝卜、草蘑和不知从那弄来的苏籽叶,一大锅浓香的西式野味引诱得人们馋涎欲滴。
去年听说3连的知青们回来了,已经退休的孟师傅和老伴特意从湖北闸赶过来,他依然是眼睛碧蓝,鼻子尖尖。
     我在1979年调到八五0场直中学教书,后来学校从25连调来了一位党支部书记白艳。我头一眼见到她,还以为她是一位俄罗斯人,黄头发,蓝眼睛,皮肤白皙,额头突出,特别是她那棕黄色的眸子露出的光芒,会让人连联想起西伯利亚的大草原来。
    我好一阵没敢和她搭话,到后来还是她先开了口,说的却是一口带北大荒乡土气的中国话。她见我们很拘谨的样子,就微笑着说:“我要是再不开口,你们准会以为我是从乌苏里江对岸过来的。”逗得英语组的老师们都笑起来了。我们再问她的老家,她说是在贝加尔湖西面的伊尔库茨克附近的一个小山村。
     20078月,3连的近80位知青回访八五O,车队在原来的西岗场部大白楼停下来,好多人都去看望病中的辛以凤,可惜我没能再见她一面。辛以凤在西岗商店当了多年的售货员,对3连的荒友们特有感情。连里人到商店来买东西,她就里外忙乎,帮着挑选。我的记忆中,她还是32年前的青春少女模样:长长的发辫,淳朴的笑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顽童宋晓华 发表于 2012-2-29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六十年代,哈尔滨能见到中苏混血儿,长得漂亮!俗称二毛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张莅 发表于 2012-3-7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莅 于 2012-3-7 10:56 编辑

山东农民小郑,到高加索的亚美尼亚国打工,带回个洋媳妇,还有一对千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10 09: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