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918|回复: 5

荐:格律诗写作常识

[复制链接]
罗帆 发表于 2015-6-28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罗帆 于 2015-7-10 08:34 编辑

             格律诗写作常识

诗词写作是一项愉悦活动,切勿谬种误传,贻笑大方,本篇适​合​刚​接​触​或已有些格​律​诗​词写作基础​的​人​学​习​借鉴!

  一、诗体
1 、古体诗
与绝句、律诗相对的诗体称呼,不讲求对仗、平仄等格律。


四言诗

始于《诗经》,汉代以前的主要诗体形式,音节单纯,表意复杂。代表作《关雎》


五言古诗

简称五古,不论平仄、对仗、句数、押韵,唐以前的五言诗均称为五古。代表作《述怀》


七言古诗
简称七古,其它与五古类似。代表作《饮中八仙歌》


杂言诗句式长短不一,形式自由灵活的一种诗体,不论平仄、对仗等格律。代表作《蜀道难》


乐府诗

最早始于秦,乐府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此机构制作的可以和乐而
歌的作品,成为乐府诗。代表作《陇西行》


歌行
不入乐,也不沿袭乐府古题,音节、韵律比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代表作《琵琶行》


骚体诗

源于《离骚》,后人把楚辞称为骚。句式不整齐,句数无限制,用韵不严格,句尾多助词。


三言诗
起于先秦。代表作《代春日行》


古绝
只有四句的古体小诗,多押仄韵,不受平仄、对仗等约束。代表作《春晓》


2、格律诗
又名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立,对诗的平仄、对仗、押韵和字数都有很严格的规定。
1、平仄将平仄两字一组写出来,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五字一组截取即可。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也可如此截取,首字平仄可换。

  
2、对仗

  
对仗通则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出句的末字应是仄声,对句的末字应是平声。押仄韵的律诗例外不能使用同字相对出句与对句的意义不能相同。合掌对仗中的大忌。诗文对仗两句完全同义或者基本同义的现象。


  
对仗的种类

  
工对
——
相对宽对而言。
两句中不仅平仄相对,词意、词性相对,更重要的是名词的门类都要严格相对。

  
邻对

比工对略逊一筹,介于工对与宽对之间。虽不是同一小类的工对,但还是比较邻近的词类相对,近乎工整。

  
宽对

只要大类相对,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是宽对。

  
流水对

指在一联中两句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递进、假设、因果等关系。

  
借对

指字面看起来并不相对,但通过借音、借意,使得相对。

  
交错对

工对的一种变通手法。由于平仄、格律等原因,有时词语必须做前后调整,形成了对仗词语的交叉。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续句对
——
必须是两联,其中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各为对仗,但意义上第三句承第句,
第四句承第二句。如:扰扰游宦子,营营市井人。怀金近从利,抚剑远辞亲。

  
当句对
——
先是句中自对,而后两句相对。如: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蜂腰格
——
颔联不对仗,只有颈联对仗的律诗。

  
偷春体
——
颔联不对仗,首联对仗。

  
3、拗救

  
拗句
——
凡是句中的平仄声安排不符合格律的,这个句子就称为拗句

  
拗字
——
句中不符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拗句是由拗字造成的。出现拗字的地方,是指句中节拍所在的字,和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其他一些非节拍所在的字,本来就是可平可仄,不可能造成拗句。

  
拗救
——
出现拗句时,在本句或邻句中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称为拗救

  
拗律
——
凡是拗句经过拗救的,就算合律,也称为拗律

  
本句自救

  
平平仄仄平
——
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仄平平仄平

  
第一个平声用了仄声,后面补偿一个平声。

  
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仄平仄

  
第三个平字用了仄声,则后一字的仄改为平。

  
对句相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倒数第二字用了仄声,本句无法补救,对句的倒数第三字改为平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该用平声用了仄声,则对句相应位置改为平声。

  
但是拗救只是平仄的特殊情况,不是所有的字都能拗的。无论五言还是七言,
第二字和韵脚字是不能拗的,同时遵守不犯孤平的原则,避免三平调。

  
三、诗韵

  
  
   

现代汉语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分别对应了我们拼音的四个音调。前两者为平,后两者为仄。

  
1、诗韵概念
  
  
押韵
——
又称压韵、协韵、叶(xié)韵。作诗或韵文时在句末或句中用韵。

  
和韵
——
指和诗时根据原韵来作诗,分三种情况:步韵,用韵,依韵。和韵诗,根据所和对象的时空位置又分“遥和”和“追和”。“遥和”是原诗作者与自己相距甚远,“追和”是指诗作者是古代人或虽是同代人但已去世。

  
步韵
——
又称次韵,指用原诗的韵脚字并按次序押韵。步和次都有按照的意思。

如:白居易原作为《重题别东楼》,“东楼胜事我偏知,气象多随昏旦移。湖卷衣裳白重叠,山张屏障绿参差。海仙楼塔晴方出,江女笙箫夜始吹。春雨星攒寻蟹火,秋风霞飐弄涛旗。宴宜云髻新梳后,曲爱霓裳未拍时。太守三年嘲不尽,郡斋空作百篇诗。”

元稹《和乐天重题别东楼》,“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唤客潜挥远红袖,卖垆高挂小青旗。賸铺床席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用韵
——
指用原诗的韵脚字而不按次序押韵。

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银台金阙夕沉沉,独宿相思在翰林。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元稹和诗为
《酬乐天八月十五日夜禁:
“一年秋半月偏深,
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
玉钩帘下影沉沉。
宴移明处清兰路,
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
瞥然尘念到江阴。”

  
依韵
——
指依照原诗的韵脚所在的韵部押韵。

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衣”。

张祜《奉和池州杜员外重阳日齐山登高》,“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

  
转韵
——
又称换韵。指一首诗中可以押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中间由此韵转为彼韵,称换
韵。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每四句一换韵,共九韵。

  
限韵
——
指人们群聚作诗时,限定用某韵或某韵中的几个字做韵脚。这类诗在诗题上往“韵”“限韵”等字眼。

  
分韵
——
分韵与限韵相类似,指数人相聚时作诗,事先规定用某一些字作韵脚,每人分一字,然后各按所分得的韵部作诗,古人诗中题称“得某字”或“探得某字”者,都是分韵诗。

  
宽韵
——
宽韵指韵书中那些包含字数较多,或字数虽不多,但其中常用字较多的韵部,诗
选用宽韵韵部的字做韵脚,较为省力。

  
窄韵
——
指韵书中包含字数较少的韵部。

  
险韵
——
又称僻韵。指作诗时用冷僻的韵作韵脚,或从包含字数不多的韵部中选取韵脚使
人觉得其险,这一类诗韵比窄韵还要窄。平水韵中江、佳、肴、咸四韵,属于险韵。

  
叠韵
——
指用自己所作的诗歌之原韵,再作一诗,就好像是步原韵和自己的诗。

  
腹韵
——
也称句中韵。即在句子中间押韵。也有在句子的中间有意的插进一个韵字,称暗
韵,也是腹韵的一种形式。

如:《惜分飞》中,“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魂分付潮回去”,语和付就是腹韵。

关汉卿的《仙吕·六么遍·晓来雨过》,“乍凉时候西风透”,即为暗韵。

  
进退格
——
指邻韵相押的一种形式。即两个相邻韵部用韵。

  
借韵
——
又称衬韵。指借用邻韵,五七言近体诗第一句借用旁韵,称为借韵。

  
重韵
——
指同一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重复出现。一字两义并押的情况,也是重韵。为近体诗写作的大忌,应尽量避免。

  
出韵
——
又称落韵、走韵。指作诗押韵违反格律,用并非韵部的字。

  
赘韵
——
本来可以不用韵的地方,作者因为一时方便,就多押了一两个韵脚。

  
失韵
——
按诗格律该押韵的地方,没有押韵。

  
趁韵
——
又称凑韵、挂韵脚。韵脚字当与全诗命意相关联,如果用不相关联的字强为叶韵,就是趁韵,这在作近体诗时也是不允许的。凑韵是诗家的大忌。

  
2、押韵规则

  
古体诗与近体诗在押韵规则上略有不同,这里只简单概括近体诗的押韵规则

  
韵脚位置固定,除首句外,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必押韵。首句可韵可不韵。

一般用平韵,且不能换韵。不能凑韵、重韵与同义押韵。


  
四、诗法

  
1、语法

  
构造格式

  
五言律诗和绝句

  
一般的句式是“上二下三式”,可以是主谓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偏正关系或并列关系。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七言律诗和绝句

  
基本句式是上四下三式,也有上二下五式和上三下四式。

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句法特点


倒装

  
古体诗与近体诗中,往往因为格律规则,在语法方面就不按照正常语序,而使用倒装。

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正常语序应该是:杏花雨沾衣欲湿,杨柳风吹面不寒


省略

  
诗歌是最为精练的语言艺术,加以押韵与格律等各种规则,就不能像一般的文体那样随心所欲的运用文字,省略的现象是常见的。包括虚词的省略、人称代词的省略、谓语的省略。

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这个句子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连主语与谓语都省略了,只留下了状语,却成了千古名句,便是省略的妙用。

  
2、用典

  
用典是指作诗时引用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神话寓言或者古代的警句名言等。

  
3、炼字
      古人作诗,是很重视字词的锤炼的额,《文心雕龙》也说: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诗中的炼字是多方面的,但以炼动词与形容词为多。所炼的字在诗句中也有特定的位置,一般是五言诗的第三字与七言诗的第五字。当然,也有炼其他位置的字的诗,请勿形而上学。
  
由于本人电脑操作技术不精,引转文章格式较乱,只好如此。

点评

很多不该换行的地方换行了,就显得混乱。可以重新编辑一下,在不需要换行的地方按一下删除键(Delete键)整理。我整理了最后一段。  发表于 2015-7-9 08: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5-6-2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万分感谢楼主的良苦用心。我仔细的学习了您的转载,收获很大,并予以收藏。真诚的道一声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罗帆 发表于 2015-7-9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罗帆 于 2015-7-9 15:48 编辑

谢谢刘管指导,学会了,改了一多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罗帆 发表于 2015-7-10 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谢谢刘管指导,学会了,改了,弘揚国粹至宝,功德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罗帆 发表于 2015-7-10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谢谢刘管指导,学会了,改了,弘揚国粹至宝,功德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段伟峰 发表于 2015-7-25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老弟:学习了,学也学不会。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8-11 2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