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331|回复: 11

好诗,不需要解释

[复制链接]
罗帆 发表于 2015-6-3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诗,不需要解释

2015-06-02 吕正惠 诗词世界
诗词世界,中国最大的诗意平台!
微信号:shicishijie QQ群:383267741



作者吕正惠,1948年生,台湾嘉义人,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中山大学讲师,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 21年,并曾为系主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现任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专研唐诗与台湾现代文学。著有《元和诗人研究》《杜甫与六朝诗人》《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小说与社会》《战后台湾文学经验》《CD流浪记》等。



唐宋诗词对我们影响很大,关系密切,很少人不知道几句唐宋诗词,因为它们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了,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春宵一刻值千金”等,都是唐宋诗词里的句子。这些词句不但写文章时会用到,讲话也会提到,只是常常不知是出自那里,像后面三个例子就是苏东坡写的。      

唐宋诗词为何深入人心,最主要的是文字语言非常简朴,接近口语(通俗化),以李之仪的《卜算子》为例: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应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是宋代的词,距今已有九百多年了,但我们至今还好像读现代作品那么容易。又如,五代南唐的冯延巳,是李后主的前辈,当过李后主父亲的宰相,他的《长命女》写道: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整首词都不需要解释就能明白在写什么,因为接近白话。又如,陆游是位爱国志士,总希望能看到朝廷派兵北伐统一中原,他死前的《示儿》写着: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里的“乃翁”就象是闽南语中的“恁老爸”,其他基本上也是不需要解释的。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用诗写的,他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诗人,比李之仪晚四百年出生,但今天英国人要读莎士比亚就一定要详细注解,例如:英文they的中文意思是“他们”,在16世纪时写作thy,不查字典还看不出是什么意思。这是因为英文是拼音文字,很容易随着时空的不同而音形都变,而中国字是音变字不变,像闽南语的“行”在北京话是“走”的意思,北京话的“走”在闽南语是“跑”,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中就有“过五十步而走”,这个“走”就是“跑”的意思。字的意思虽然有些变化,但字形却是不变的。

诗经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但有许多诗不需解释即能懂,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首诗中有那个字看不懂?只有“蒹葭”需要解释是哪种植物。诗经的国风,可能有四分之一的诗不需要怎么解释就能读得懂的。

英国诗人乔叟是英国诗歌的始祖,他用十四世纪的英文写的诗,到现在英国人能懂的不到一百人,一般英国人要读现代英文翻译本。有人说汉字难学,但其实记住以后就不会忘,读古书也容易读,这是汉字和拼音文字最大的不同。

下面讲到唐宋诗词的内涵,譬如,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传颂千古,任何人一读都马上喜欢,除了文字通俗易懂,还因为内容写的是一般人非常熟悉的夫妻之情。中国诗词传颂最为久远的,都是这一类和人伦有关系的感情。

中国诗歌的题材,都和人伦之情有关,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譬如爱情。陆游的《沈园》就是一例。 陆游是会稽(绍兴)人,他的第一任妻子唐琬是他的表妹,因为两人感情太好,被早寡的母亲给休了,借口是,唐琬妨碍陆游考进士。本来陆游把她安排在另一个地方,但被母亲发现,不得已就真休了,唐琬再嫁别人。有一年他们在沈园重逢,双方都感叹万千,不久唐琬过世。她死后四十年,陆游再次来到沈园,写下了两首诗怀念她: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柳老不吹绵,是说,柳树老了,不开花了,柳絮不再飘飞了。树老了,人也老了,快死了,此身行作稽山土,人快要变成会稽山上的一堆土了,还“犹吊遗踪一泫然”,时间那么长久了,树和人都变了,但是,感情还在。写得多么感人。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不直接讲怀念,但一看就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二句讲池塘涨满了,其实就是暗示思念之情也满满的。第三、四句说,何时(何当)才能回到家里,坐在西窗剪烛夜谈,跟你说今天晚上巴山下雨时我想念你的心情。第四句把第二句的“巴山夜雨”重覆讲了,有一种一唱三叹、缠绵不休的感觉。

晏几道的《鹧鸪天》是怀念年轻情人的词:


翠袖般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当年有个翠袖,即一个年轻女子,她殷勤捧着玉锺(大酒杯)劝我酒,我为此拚了命喝到满脸通红。而她也尽心尽力,“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人过了一个难以忘怀的晚上。然后,就“从别后,忆相逢”,好几次都梦到。你看这写得多好。像陆游的诗、晏几道的词,写情都写得深入人心,容易为人所接受。写友情的诗词也很多,像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及《闻王昌龄左降龙标遥有此寄》就是有名的例子。

我们可以把中国文学跟西洋文学做个简单的比较。中国文学的对象是人间,西洋是天堂或地狱,神或撒旦。例如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就写人的贪欲,马克白在妻子的怂恿下杀了国王,取而代之,两人从此备受良心折磨,直到死亡。巴尔扎克的《欧琴妮·葛朗台》讲的是19世纪的欧洲,守财奴的父亲老葛朗台,因为唯一的女儿把私房钱私底下给了情人,把她关了起来,几呼把她饿死。而她的情人,后来也为了另一个女人的嫁妆,背叛了她。整本书就讲父亲和情人的贪欲,毁掉了欧琴妮的一生。像莎士比亚和巴尔札克这样,把人心写得这么坏,这么惊心动魄,中国文学是很难找得到的。

中国也有坏人,但一般不会写,因为坏人有什么好写的?圣人也是,像文天祥是一个文弱书生,但他是一个象征人物,所以忽必略一直希望他投降,但都被拒绝而求一死,而忽必略也不敢放他走,因为文天祥一走,就能聚集一股势力反抗元军,最后还是让文天祥死了;孔子呢?因为一本论语而奠定了圣人的地位。所以,中国文学不太写圣人,只写一般的悲欢,也不特别写崇高或邪恶。

年轻时,我会觉得中国文学很平淡,现在老了反而可以接受;中国文学也可以说是中老年人的文学,各位看李白、陆游的诗词,留下来的都是三四十岁以后写的。

中国人的审美观(美感)和西方人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表面上看起来平凡、平淡,没有特色,但因为是建筑在大多数人的感觉上,结果却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诗词可以训练语言的感觉和语调,可以磨练出对文字的敏感度,还有雅俗共赏及听觉的感受,像杜甫《赠卫八处士》(八是堂兄弟排下来的大排行,处士是指没做官的人),读起来就很有味道,很有韵律感: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的文字基本上也是浅白易懂的,但一方面有韵律感,一方面写人的感情既平凡、又有深情,很多人很喜欢,这就是唐宋诗词的美感特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6-3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到成都,参谒了诗词大道,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山好 发表于 2015-6-3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一家之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张兴国 发表于 2015-6-3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5-6-3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6-3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罗帆 发表于 2015-6-4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各位朋友赏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雁 发表于 2015-6-5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罗帆 发表于 2015-7-12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诗词大道,受益匪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段伟峰 发表于 2015-7-25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啥也不说了,我也不会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9 00: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