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官员因反腐对企业软拒绝:不接电话不批文件
中央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打“虎”绝不手软的同时,拍“蝇”也毫不留情。不论是薄熙来、刘铁男、刘志军等高官,还是山西等地出现的“塌方式腐败”,都暴露了部分官员底线失守,频频与商人利益交换,触碰法律红线。例如,山西省2014处分市厅级干部45人,很多腐败案件背后都有煤老板身影,涉及煤炭资源交易。 由于我国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没有根本转变,官员手中的资源配置权、项目审批权等确实能给商人“办事”。论坛嘉宾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保育钧说,如果过分依靠政策,不是靠法治,就容易产生官商勾结,必然导致腐败。 “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伸手过长。”海南现代集团董事长邢怡川深有感触地说,例如,市场挂牌招投标的问题,其实“潜规则”都定了,整个程序看起来很公平,但在真正投标之前,相关部门会把招标条件缩小,甚至是“量身定制”,最糟糕的是“围标”,不管哪家公司中标,施工单位就是那一家,这是官商勾结的“权力游戏”。 论坛嘉宾《中国企业家》杂志原社长刘东华说:“领导干部超出正常工作范围和一些不法企业家勾肩搭背,搞钱权交易,甚至直接插手工程建设、项目开发、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当前腐败问题的重灾区。” 另外,一些权力一旦失去有效监督和制约,也就为一些希望“走捷径”的商人打开了“方便之门”。“社会上慢慢形成了一种风气和习惯,官员和商人以关系和利益作为交换条件,不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格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说。 一位落马的海南厅级干部在悔过书中坦言,这些商人都是用我们手中的权力富起来的,跟老板混在一起,慢慢就会职务不分、身份不分、立场不分,最终走上不归路。 “不接电话、不批文件”,政商关系如何避免走极端? 反腐高压成常态,“不敢腐”渐成气候,然而,另一个极端却出现了:为了避免“负责任”“受牵连”,一些官员对企业家避而不见,或者搞“软拒绝”,从过去的“勾肩搭背”变成了“背对着背”。 邢诒川说,现在官员普遍和企业接触少了,很多官员“不吃、不拿、也不干”,不跟企业接触,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害怕做事越多,犯错越多。 对此,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因为反腐高压,官僚不作为,这样就出现了政府有权不作为而企业没有足够的权力来作为的现象。现在“不接电话、不批文件就是一些官员的新常态。”恨不得和企业一点关系都没有,这种情况很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