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164|回复: 13

知青一代“精神炼狱三部曲”:文革 下乡 回城

[复制链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3-13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摘自《山西文学》2005年第04期,作者:胡发云,原题:一种被遗忘的屈辱
那个荒谬又残酷的时代过去许多年了。许多在那个时代风行一时的词语也已死去。“病转”,就是其中一个。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怕不太懂它,即便猜出了这两个字组合后的含义,也不会洞悉这曾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过程,更不可能体味处于这个过程中的人们经历着何等样的肉体与灵魂的熬炼。病转》这本书,大约多少可以帮你理解这个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生造出来的、让千千万万的人们不堪回首的词儿。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始于三十年前的那一场上山下乡运动,无疑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事件。同时也成为了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知青的一段不可去除的生命经历。
“和本世纪以来许多其他的重要事件相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红军长征,‘胡风集团’案,反右派运动一一这是一个既无英雄,又无受难者的事件。它不是一出气贯长虹辉煌磅礴的正剧,也不是一出惨烈沉痛凄切哀婉的悲剧,甚至这一出活剧的真正主人公们并未出场,他们将千百万孩子送上广阔天地这个大舞台之后,自己依然留在宫廷与都市,继续着他们成年人的政治游戏。
“一桩事件,哪怕再重大,若已说透,便不会常挂在嘴边记在心头,整理一番束之经史高阁,也就是说,已完成了它的叙说。即便要纪念要庆祝,也只是一种仪式了。上山下乡(以及与其紧密嵌接粘连的‘文革’)显然还未说透,它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上,究竟生成了一些什么样的意义?对二十世纪末叶的中国及中国人产生了哪样一些影响?大约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值得评说的地方。”(《泥泞与随想》,《新创作》,1999年1期。)
“病转”,是一部知青史中最灰暗最屈辱也最残酷的一页,它没有上山下乡初期战天斗地的热情与豪迈,也没有“文革”结束后集体返城的悲壮与激越,“病转”的人们,只有一副伤残病痛的身体,一颗孤独绝望的心和一摞一摞病历、化验单、诊断证明书,以及从下到上各级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如该书中说的,大大小小十一个章子……以上那些,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有的是将假的终于做成了真的一一许多知青后来不得不用自伤自残的方式,来换取一张回城的通行证。本书中,林菁菁在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中,为终于出现了病症而激动的时候,我们看到生命与尊严已坠落到了地狱的门槛前。所以,几乎所有艰难地进行“病转”的人,几乎都像鼹鼠一样,悄没声息又忍辱负重运作着它那漫长又繁难的程序,有幸终于成功以后,又像鼹鼠一样悄没声息在这原本就是属于自己的城市蜷伏下来,待业,打零工,或努力进入那些街道小厂……我见过为招工返城而庆贺的,也见过为上学返城而庆贺的,但我从未见过为“病转”返城而庆贺的那些必须运用“病转”才得以回城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个时代的贱民,在乡下是,回城以后依然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很少读到写“病转”的文字。大约这是一个极深的伤痛,经历过它的人害怕再去戳它。有一位女性告诉我,回城许多年后她还会作噩梦,梦见有人拿一张表给她填,说又要下农村了。她哭着央求说,她已经结婚了,已经有孩子了,那人冷冷地说,有孩子也要下。她从梦中哭醒,满面泪痕,那恐惧却久久挥之不去。
老三届一代人,一直被亲昵称呼为“祖国的花朵”、“共和国的儿女”。确实,这一代人,不论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个人秉性是如何的不同,他们都是在新中国这所大学校的严密管教中和铺天盖地的革命新文化的熏陶中诞生与成长起来的。本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成为最坚定的“革命接班人”。忽然有一天,生活告诉他们,在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们有的是天生的高贵者,有的是天生的卑贱者,有的血是红的,心是红的,有的血是黑的,心也是黑的……尽管有“文革”以前升学、入团中的“阶级路线”, 尽管有“文革”初期的“红色恐怖”,但最彻底地向他们宣示了这一天条的,便是招工。
招工不仅是新中国以来最直观最大规模的一次阶级歧视,也是新中国以来最直观最大规模的一次性别歧视。在几次招工浪潮过后,广袤的乡下,那些破败的,孤独的,空荡荡的知青屋中,剩下的几乎全是“家庭有问题”的女知青,她们以柔弱之身,负载着那颗伤痕累累之心及沉重得望不到头的劳作,苦熬着绝望的日子。如果说,在往日的痛苦中,她们多少还能得到家的护卫和基本的生活保障,在被抛弃于乡野的日子中,她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受到威胁,更不消说那巨大精神苦痛。不少的人因此自杀或发疯。在《病转》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随处读到她们。
这是一次全社会的卑劣的合谋,是我们民族永远不可抹去的耻辱的印记。
“文革”,下乡,回城,这三部曲,让一代“共和国的儿女”经历了一次巨大的精神炼狱,完成了一次巨大的精神转变不论他们曾经是红色的,还是黑色的,高贵的,还是卑贱的。
我在上面说到的那篇文章中还这样写过,上山下乡,让整整一代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精神方式。……作为一九六八年的全国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显然不是一个准备充分思虑成熟的部署,而是“文革”失控后的一种临时应变措施。它所产生的一系列或隐或显的后果,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在各种各样的知青类群中,《病转》写了长期以来被掩盖了的特殊的一群,它丰富补充了一代知青的群像。她们是孤独的,卑微的,常年流落于城乡之间,隔离于社会之外。
《病转》没有曲折复杂惊心动魄的故事,在非常平实朴素的人事中,却隐含着曲折复杂惊心动魄的生活原生相。《病转》也没有华丽奇俏的辞藻和新潮前卫的技巧,却处处弥漫着那个已逝去时代的灰暗沉郁的气息,那时的语言,那时的衣饰,那时的吃食,那时的社会生活氛围特别是那些灰色人群的社会生活氛围,还有那些两毛钱买一斤粮票、五斤粮票换一斤肉票、一斤肉票买一斤半排骨的故事,让人觉得恍若隔世又记忆犹新…,,”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还可以将这本书当作一部“文革”中期中国社会民俗读物来读。
一眨眼,又是沧海桑田了。当初费尽心机忍辱负重苦苦“病转”,林菁菁、洪接锋、占斯琴、先梅、应笙、可可、王小珏们生活大约已发生很大变化,大约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操劳一些的大约已生出星星华发。当初大权在握,执掌着她们命运的那些招工者,或许已退休,或许已下岗,其中某人可能就在咱们都市一角靠摆地摊聊以度日,那些同情过或冷漠过林菁菁们的医生们呢?大约也今非昔比了。过往的岁月已经远去,但它不会消失。
本书的作者高志远是我的校友,插队也在一个县一一这些,都是三十年以后、也就是这部书稿写完之后我才知道的,因此,关于她我了解很少,但我能从这本书中读到她,相信读者也会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山好 发表于 2015-3-13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张国焘来写长征,长征就是一部死伤大半惨不忍睹的逃亡惨剧;如果蒋介石写抗日战争,那中共就是共匪。实际上1700万知青,大约病残和非正常死亡57000余人,这是国家知青办统计数字。这些人肯定都有一个悲惨故事。是值得同情的惋惜的。但是,还有一千六百九十四万人活的好好地哪。同时代还有农村青年九千三百万人哪,生在农村,长在乡下。共和国当时有大约一亿青少年哪。这些人大多数都活着哪。坚持否定那个时代的、坚持唱伤痕文学一辈子的、著书立说要坚持骂那个时代一万年的也会有。但是,长征历史不是张国焘写的算数,抗日历史不是蒋介石写的算数,知青运动历史不是伤痕文学作者写的算数。长征做结论的是中共,抗日做结论的是新中国,知青运动作结论的,也必定是占大多数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正确认识。我相信历史是人民写的。这就是我读你的介绍文章后的感想。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好 发表于 2015-3-13 10:29
如果张国焘来写长征,长征就是一部死伤大半惨不忍睹的逃亡惨剧;如果蒋介石写抗日战争,那中共就是共匪。 ...

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四、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是乱了自己,因而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在我国,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虽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但是革命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同过去根本不同。对于党和国家肌体中确实存在的某些阴暗面,当然需要作出恰当的估计并运用符合宪法、法律和党章的正确措施加以解决,但决不应该采取“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3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3 11:38
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四、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 ...

上山下乡是文革的衍生物,又有何可说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3-13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山好 发表于 2015-3-13 10:29
如果张国焘来写长征,长征就是一部死伤大半惨不忍睹的逃亡惨剧;如果蒋介石写抗日战争,那中共就是共匪。 ...

虽然都是上山下乡,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怎样全面的,从各个角度去看待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答案。但是事实上基本上都回城了,就连那些写了扎根书的人也回城了。我身边非正常死亡有5、6个,严重伤病的也不少,还有的回城弟兄姐妹不接纳.........当然当省级干部的也有,企业家、专家教授,定居国外的也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5-3-13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3 11:40
上山下乡是文革的衍生物,又有何可说的呢!

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兵团岁月 发表于 2015-3-13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起来,知青的一代,只能自己自我评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5-3-13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非曲直,历史会有公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3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兵团岁月 发表于 2015-3-13 12:16
看起来,知青的一代,只能自己自我评说了。

如果当知青是个好办法,为什么现在不推行呢?再有这种事,你让你的儿子,孙子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5-3-13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夜星辰 发表于 2015-3-13 12:23
是非曲直,历史会有公论!

兄弟,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对与错是评出来的吗?对或错又如何?所有的事,都要自己担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9-6 03: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