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2011-11-3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金钱
|
请人民大学转交公共管理学院王宏伟同志
王宏伟同志:
你好。你在2014年11月24日环球时报发表的“‘严打’需反思,但不能一否了之”一文中,在谈到80年代初期开始的第一次“严打”时,曾做了这样的回顾和评估:“告别“文革”时代的中国社会转型刚刚启动,人们开始出现思想混乱、行为失范的迹象;公检法尚未恢复元气,法治不彰;“造反派”的余毒没有肃清,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其中“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这个评估,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在老知青群体中,更是引起轩然大波。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在全国各地知青网站、博客、和QQ群中,发文或留言,对你如此罔顾历史事实、是非不分的言论,纷纷表示强烈质疑和不满。
《老知青网》是在国家工信部注册的网站,迄今已成立四年多,现有注册网友8000名。我们代表老知青网的老知青朋友们对你将第一次严打评估为“大批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言论,表达如下看法:
一、在我国法律中对于“犯罪主体”是这样界定的“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按你的观点,这第一次严打犯罪的“自然人”当然主要是由“大批回城知青”构成。你的这个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结论”,严重背离了历史真相,也极大地伤害了广大老知青的尊严。
我们不禁要请问:
第一次严打(1983.03—1987.01)期间,所谓成为“犯罪主体”的“大批回城知青”是多少人?占全部回城知青的比例是多少?
在被收容审查、劳教、拘留、逮捕的所有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中,回城知青所占的比例究竟又是多少?
我们希望你在认真查阅历史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以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而不要轻易下武断之言。你应该清楚:言之有理、立论有据,应该是每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我们认为“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这个结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严重伤害了全国1700万老知青的感情,因而是完全错误的。
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广大老知青朋友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农村、农场、兵团,插队落户或屯垦戍边。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们历经磨难,坚韧顽强、吃苦耐劳,为农村的发展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更加了解了社会底层,坚定了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向。
1970年代中后期,大批知青陆续离开农村、农场和兵团返回城市。在评价80年代的第一次“严打”原因时,有人曾撰文认为“知青成为不稳定因素”。据我们所知,确有部分知青返城后,因一时没有找到工作而产生了浮躁不安的情绪,但极少有人触犯刑法,知青违法乱纪的案例也不是没有,但微乎其微。
绝大多数知青识大体、顾大局,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地政府部门的积极疏导,以正常调动、招工、考学或进入民营企业,开始新的工作和学习,也有人选择了自主创业、自主择业。
经历了上山下乡的艰苦磨练,他们格外珍惜新的工作岗位,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奋工作,逐渐成为各个行业的骨干力量或优秀人才;一批知青通过自身努力,在政治、科研、教育、文学艺术、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为加强精神文明和“四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和李源潮等一批有知青经历的治国之才,进入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他们经历过艰苦劳动和生活的磨砺,更具平民情怀、务实风格和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
而大多数知青一生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绝不是如你所言“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
如今绝大多数老知青已步入晚年退休生活,他们虽年届或年过花甲,仍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关心第二故乡的发展。他们回顾知青历史、展示知青风采,继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绵薄之力。
可以无愧地说绝大多数回城知青绝不是“严打”的“犯罪主体”,而是改革开放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他们为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年轻的副教授、学者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共安全管理”专家,你在知青上山下乡和第一次“严打”时,还是幼童和少年时期,因此,不可能实际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对知青的历史和在“严打”中的具体情况也仅限于有限的资料,所以就轻易下了“大批回城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错误结论。
我们希望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在查阅“严打”全面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做一点调查研究,倾听老知青的感受(也许你的亲属、长辈或同事、同仁中就有知青)以有助于你了解知青、了解知青历史和知青在“严打”时期的真实“历史情境”;相信你也会因此而对知青有正确的认识。
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希望你能就自己的这句违背历史事实的错误言论做出深刻反思,并就此向老知青群体诚恳道歉,以挽回对老知青群体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还历史以公正。这样做,必将得到广大老知青的理解和尊重,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
另,随信附上几位署名的老知青针对你第一次严打“知青成为犯罪主体”的错误言论,所做的发言和其他部分老知青在各地知青网、博客和QQ等媒体发表的文章或留言,供你阅看,希望能给你以启发。
2014.1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