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6353|回复: 21

黑土魂

[复制链接]
徐安然 发表于 2014-11-5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徐安然 于 2014-11-5 10:19 编辑

黑土魂
                                                              徐安然

      嗖,嗖嗖,当年上天一高兴,派发给人间三张绝世好牌:一张给了欧洲,一张给了美洲,还有一张给了亚洲。这三张好牌后来就衍化成世界上最肥沃的三大块黑土地,我们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就是这三大黑土带之一。可是属于我们的这一块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作为亘古荒原,一直在暴殄天物。直到王震将军率师来到这里,直到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建立,直到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几十万热血青年象撒种子一样撒进这片荒原,荒原才有了生机,才抛却了北大荒的乳名,展开了北大仓崭新、壮丽的画卷……。
      我对北大荒的认知是从一位老军人开始的。
        196910月初的一天,一辆北京吉普车驶出哈尔滨,马不停蹄地一路向北,向北……越过佳木斯,然后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群狼的抚远荒原。车上的三人都是一身戎装,坐在后排座上的首长,是一位面容坚毅,身材敦实的中年军人。他是王少伯。沈阳军区刚刚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他从一师副师长任上调任六师师长。当时中苏关系紧张,苏军大兵压境,组建六师首要目的就是戎边。当时国家经济还很困难,粮食供应紧张,所以戎边的同时要屯垦,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天黑透后,他们来到了一个叫火烧孟的地方。这是一个小不点儿的知青生产点,也是他们的师部所在地。王师长从这里开始一步步对整个抚远三角洲踏查。他的足迹遍布了各个连队。通过踏查,他既看到了垦荒条件的艰苦,也看到了荒原地理条件的恶劣。大面积的低湿沼泽地上,漂垡甸子(塔头墩子)变化莫测,素有鬼沼传说,俗称“大酱缸”, 人走进漂垡甸子,常招致灭顶之灾。因而大酱缸的腹地没一家人,没一间房,没一条路。二战期间,日本对这块土地垂涎三尺,企图利用开拓团进行开发,进而实现永久霸占,结果铩羽而归。上任前,他就听过一些消极的论断,包括一些专家也断言:抚远三角洲无法开发,冬天雪茫茫,夏天水汪汪,雨天漫无疆,既不蒸发,也不下渗,开了也白搭;黑土少,白土多,庄稼种上也不活。踏查中他发现事情并不是那么悲观,草皮挑开后,水份可以蒸发,地表水也可以通过人力疏导排走;而且很多地块的土质还是比较松散的,完全可以改造。踏查的结果坚定了他垦荒的信心。六师召开了全师动员大会。在此之前垦荒的惯例做法是:头年开荒,二年养地,三年才种地。在动员会上,王师长亮开他的大嗓门,用他浓重的带有苏北老家韵味的口音宣布:肚子吃饱饭,才能站住脚,才能站好岗、打好仗,保家卫国,我们要破破例喽,我们要实现当年建点,当年开荒,当年种地,当年打粮,当年做贡献!
      就这样,兵团六师师长王少伯和战士们一起,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打响了史无前例的既艰苦又壮阔的垦荒大战。
      艰苦程度匪夷所思。难得吃次荤腥,没有油和青菜,盐也经常接济不上;冬季只能喝雪水或水泡子里的冰化成的水;没有房子,帐篷也不够用,只好挖地窨子,猫在里面,上面走人,屋里哗哗掉土,往往掉得饭碗里都是,官兵们为此可没少吃土。还有一种“野营爬犁房”,是春天开荒时的临时 “房车”。就是在拖拉机后面带的爬犁上支四根棍子,上面再搭个草棚,供人勉强藏身。因其难抵风雨,官兵们把自己的发明几分幽默又几分浪漫地叫做“风雨楼”。至今很多老知青还会哼唱那首《风雨楼之歌》。夏天,小咬、蚊子、螛蠓三班倒,对指战员们轮番攻击,每个指战员都被咬得满身大包,有的甚至溃烂、感染。到了冬天,指战员们还要经受滴水成冰的极寒天气与北大荒特有的大烟儿泡、白毛儿风的联合洗礼。
      王师长非常受指战员们的欢迎,因为他没有架子,不摆谱,在师部里是师长,出了师部就是战士,经常白天同战士们一起下地干活,甚至抡镐头,晚上钻“风雨楼”和战士们一起说说笑笑;还因为师长很能讲,他坚毅的眼神、有力的声音和手势,都很能提神,让战士们不知不觉地心潮澎湃起来,继而对战胜困难充满了信心。
        1971年,六师实现农垦史上创纪录的一年开垦出荒地超百万亩的辉煌业绩。
然而天妒强师,当年冬季暴雪如澜,翌年春雨连绵,播种期被迫后延,麦收也后延到8月下旬。麦收时正当雨季,一昼夜雨量达到100多毫米,麦地里一片白汪汪,机械下不去地,只好用人工,全师一连数天用小镰刀水中捞麦,掀起龙口夺粮的热潮。兵团派蒲更生副政委来六师视察。当蒲来到2517连麦地,看到处处红旗招展,遍地都是挥镰抢收的战士,场面十分震撼。当地黑土层深,麦地里连水带泥没膝深,向前移动两腿非常吃力,一些女知青就跪在泥里往前割。瞎蠓咬、蚊子叮,又没有空儿去打。有的受伤了,包扎着仍不肯下火线。问他们有什么难处,官兵们明明知道面前困难重重,却没有一个人提一个苦字。蒲说:六师部队太好了,太可爱了,太感动人了。
      七年时间,垦荒战士“唤醒了沉睡的(抚远、富锦、同江)荒原”,开垦出耕地230万亩,为国家生产粮食2亿多公斤。建成了大型发电厂,修筑了二抚公路等将近500公里的公路网,以及全国第一条支农铁路——福前铁路。
      看着一个个垦荒点渐成规模,象父母对待自己带孩子一样,官兵们想给这些地方重新起个名。于是,一个个具有历史意义气魄恢弘的地名诞生了:建三江(即师部所在地火烧孟)、换新天、好山河、渔米乡、志四方、胸五洲……动词入地名实属罕见。中央领导与王少伯谈及此事时,王少伯师长解释说:因为这些地方是几万名垦荒战士辛辛苦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没有动词就体现不了我们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决心、意志和精神风貌!
      一个“干”字浓缩和凝聚了兵团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历程,正如当年流行于六师的一首歌唱的那样: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迎着困难上,踏着苦字走,不向上级来伸手,苦干实干加巧干,誓叫六师面貌变。
       在建三江垦区庆祝开发50周年之际,中央心连心艺术团来到垦区慰问演出,三江人们没有忘记当年的垦荒英雄、老师长王少伯,专门用轿车把他从哈尔滨接来,作为贵宾坐在主席台中央。
      当这位已经82岁的老师长,迈着颤巍巍的两腿走下汽车,人们都拥向前去争先和他握手拥抱。想当年,这位师长在六师时,何等意气风发,英俊潇洒。如今,他已是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了。他慢慢地走向长满稻穗的稻田,吃力地蹲下,用大手抓起一把黑土。他用手使劲的捏捏,黑土被他攥出了水。他双眼湿润了,深情地说:这不是水,这是当年老转业兵和知青的血汗呀!说完,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滚滚而下。
        兵团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壮举,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宏伟蓝图。此中浸满了几十万兵团人的青春汗水,其中有近千位知青业已长眠于此。黑土有幸埋忠骨。长空寥廓,四野无声,清风驻足,稻穗凝重。近千座墓碑寂然兀立,它们当中有的有名字,有的有碑文,每一个名字当年都是一个鲜活的青春,每段碑文都是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有的没有名字,没有碑文,成为无字碑,但它依然会有一个故事传承,有声有色,有血有肉——风知道,大地知道,战友知道,垦区的人民知道。近千座碑啊,那是近千座永远的丰碑!
       垦区不但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为我们的社会缔造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谱写了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悲壮的垦荒英雄史诗。北大荒精神不但是一座创造历史的丰碑,也是与这片土地水乳交融的……
      黑土之魂。
      朴素、务实的北大荒精神,主导了黑土地的沧桑变迁,引领了第一代北大荒人的开拓梦,第二代北大荒人的家园梦,第三代北大荒人的创业梦,同时也必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并成为一面永世传承的精神旗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4-11-5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非常好!朴素、务实的北大荒精神永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4-11-5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少伯的事迹我很熟悉,前几年我采访至今仍留在建三江的上海知青孙英(曾任六师副政委)时,她多次向我讲述王少伯的故事,很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逊克牧马人 发表于 2014-11-5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逊克牧马人 于 2014-11-5 12:29 编辑

      王少伯师长在得知2008年6.18市知青联谊会为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在省报美术馆举办图片展后,亲临现场。观后心情激动,提笔留言如下;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50多万 京、津、沪、浙、哈、齐、牡、佳广大知青看到会特别高兴;你们没有忘记他们,他们对龙江发展做了极大的贡献-----话太多,一言难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向东 发表于 2014-11-5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荒精神永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猫 发表于 2014-11-5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王少伯带领六师老垦荒者和知青共同建设的,他们的业绩永垂史册。现在的建三江我们黑龙江的大粮仓,中国的万亩大地号也在建三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4-11-6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徐安然的美文,行文流水,情感丰沛,令人振奋。王少伯是从我们一师调到六师当师长的,是一位用兵严格,非常前卫的老农垦,至今关心着农垦和知青的状况,为广大知青称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徐安然 发表于 2014-11-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徐安然 于 2014-11-6 13:43 编辑
李再林 发表于 2014-11-6 05:28
欢迎徐安然的美文,行文流水,情感丰沛,令人振奋。王少伯是从我们一师调到六师当师长的,是一位用兵严格, ...


谢谢前辈的勉励!我是99年参与搞北大荒知青节时认识王老的,听他谈起北大荒的建设我非常感动,一直想有机会一定为北大荒、为北大荒精神做点什么,只是此后的辗转奔波,与王老失去了联系,多方打听也没有消息。直到今年初在新四军研究会再次见到王老……我是后辈,希望以我个人的绵薄之力为我们的朴素和伟大的北大荒精神做出一些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徐安然 发表于 2014-11-6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猫 发表于 2014-11-5 18:32
是王少伯带领六师老垦荒者和知青共同建设的,他们的业绩永垂史册。现在的建三江我们黑龙江的大粮仓,中国的 ...

向老前辈们学习,向开拓英雄们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徐安然 发表于 2014-11-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东 发表于 2014-11-5 14:51
北大荒精神永传!

这是精神的财富,也是时代的所需,更是历史的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30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