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817|回复: 14

转梁晓声:我认为红卫兵应该是个声名狼藉的称号

[复制链接]
革命同志 发表于 2014-10-2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ziliao/detail_2014_01/23/33278771_0.shtml
梁晓声:我认为红卫兵应该是个声名狼藉的称号
核心提示:我认为,红卫兵该当是声名狼藉的称号。如果居然不是这样,那么中国简直不可救药。


本文摘自《似梦人生》  作者:梁晓声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从“文革”至今,国外关于中国红卫兵和知青的文章书籍相当不少。似乎具有颇执著的追踪性。只要今天的中国返城知青一有活动,其活动几乎立即被涂上了政治色彩,而且总是与知青们的前身红卫兵联系在一起加以主观评述。国内这样煞有介事的言论虽已不多见,但也不是完全消亡了。

仿佛,有一根脐带,始终若隐若现地将知青与红卫兵各拴一头儿,所谓“剪不断,理还乱”。

我认为,红卫兵该当是声名狼藉的称号。如果居然不是这样,那么中国简直不可救药。

我认为,当年很凶恶的红卫兵,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红卫兵,只不过是身不由己地被“文革”所卷挟的青少年男女。他们和她们,既不但自己没打过人,没凌辱过人,没抄过别人的家;而且,即使在当年,对于此类“革命行动”也是暗存怀疑的,起码是暗存困惑。

对于大学里的红卫兵,我们姑且不谈。但有一点值得指出——几乎全国一切大学里的红卫兵,都曾分裂为两派。一曰“造反派”,一曰“保皇派”。“保皇派”一般反对打砸抢,反对武斗,反对“触及皮肉”。“保皇派”们高举的旗号是“十六条”。“十六条”是按毛主席的指示以“党中央”的名义颁布的。但毛主席在“文革”初期实际欣赏的是“造反派”,反而并不太喜欢主张严格遵守“十六条”的红卫兵们。所以,江青才敢在大学的红卫兵代表大会上公然说:“好人打好人误会。好人打坏人活该!”并提出了使“造反派”们欢呼“江青同志万岁”的唯恐天下乱得还不够的口号——“文攻武卫”。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年最大的“保皇派”红卫兵组织“八八团”,乃是由毛主席亲自传旨解散的。以上历史情况起码可以说明,无论在大学里高中里还是初中里,确曾有一批红卫兵,他们的本愿其实只想动笔,不愿动手,只想批判别人的思想、路线,不愿逼得别人家破人亡。总而言之,他们希望以较文明的方式表现自己“关心国家大事”。虽然,他们也是被利用的工具,也客观上起到了对“文革”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主观上毕竟与很凶恶的红卫兵有区别。“老三届”,是指“文革”开始之前,已经读到了初三初二初一、高三高二高一的学生;“新三届”,是指“文革”中由小学升入初中或由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新三届”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红卫兵“造反有理”的两年内是小学生,是红小兵。即使也“造反”过,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毕竟不那么大。只有极少数“文革”中的初中生后来升入高中。他们升入高中后,“上山下乡”已开始。红卫兵运动的气数已进入尾声。他们的红卫兵劣迹,是在升入高中以前。亦即在身份是“老三届”的“停课闹革命”的两年里。而他们并未能如愿以偿读完高中,很快也难幸免地“上山下乡”了……

所以,除却大学不作分析,中学高中红卫兵们的劣迹,主要发生在“老三届”中,“新三届”的同代人,显然比较冤枉地受了红卫兵狼藉名声的牵连。其大多数当予以平反。


红卫兵, 梁晓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山好 发表于 2014-10-28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晓声自己是红卫兵,反省自己也就够了吧。
红卫兵有几千万人,如果包括当时参加运动的各个阶层人士,就更多了吧——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全民运动吗?给全民留下点发言权不好吗?
我就当过红卫兵,我没选名人梁晓声代表我做结论。我想历史比他更公允更客观更有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贝西 发表于 2014-10-28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贝西 于 2014-10-28 13:07 编辑

我也当过红卫兵。时代而在变迁,留给后人评价吧。梁晓声当年一样,红卫兵,知青,上大学读书,作家名人自已评价吧。人!当年你是一个普通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革命同志 发表于 2014-10-28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赵伟民 发表于 2014-10-28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历史的评价或重现,应该站在当时的背景下叙述,而不应该以现在的眼光去描述它、评论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4-10-28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不是三种人,当红卫兵没什么,绝大多数是随大流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8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为他的《年轮》感动过。梁晓声有一本《中国各阶层分析》,大概翻了翻。用“阶层”混淆“阶级”,大概有迎合“和谐”调门的意思吧。放弃用阶级斗争观点分析社会矛盾,鼓吹“阶级斗争熄灭论”,谁人乐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工人 发表于 2014-10-28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狼爱上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田书武 发表于 2014-11-15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革命的目的是;进一步铲除党内的资产阶级势力。红卫兵正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运动的引擎。不喜欢'梁先生“的作品。其人非常擅长把知青运动消极的画面无限放大,写作风格和“莫言”如出一辙。
    如今,文革时期所担心的丑陋现象,现以司空见惯。党内的资产阶级距离窃取政权只一步之遥,站在无产阶级政党的角度看问题,文革的作用并不是完全消极的。现在的腐败贯力,短时期难以扼制,说白了就是两个阶级的斗争。马克思说;”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现在,永远都不过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赵伟民 发表于 2014-11-16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田书武 发表于 2014-11-15 21:32
文化革命的目的是;进一步铲除党内的资产阶级势力。红卫兵正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运动的引擎。 ...

梁晓声现在有了名有了利,就缺乌纱帽。

作为一个作家,更应该珍重历史的原委,不应该拿现在的观点去评说历史。

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一个工人家庭,属于"红五类",他当时对毛主席的感情应该可想而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20 0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