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大鹏影视专栏1000期感言
喜欢影视。我的童年、青少年最大的乐趣是到影院观看电影。文革前,影院除了放国产电影外,还经常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以及欧美等一些国家的电影,这使我打开眼界。不仅到影院观赏电影,我还收藏了早期至今的《大众电影》,还购买了大量影视方面的书籍、报刊。现在又购买了世面上能买得到的所有的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电影,包括曾被批判的《武训传》、《关连长》等电影光碟。这是我精神享受的主要内容。 喜欢影视。从看电影、读电影剧本,编导手记,影评,琢磨其中的奥秘到自己学写影视剧本(大学期间,利用寒暑假,我学写了七八部影视剧本,有的还在学校征文中获奖),以及在报刊上发表影评(1983年,我在《黑龙江日报》主办的大众影评征稿中曾获一等奖第一名,得了40元稿费和一个免费到电影公司欣赏电影的“观摩证”)。 喜欢影视。1984年从黑龙江大学党委组织部调入省委《党的生活》杂志后,由于经常采访人物事件,放弃了我所热爱的影视文学创作,专门写通讯报道。1992年杂志在中央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的扶持下开办了《党员电化教育》杂志,专门报道全国各地党员电教利用影视搞宣传教育的情况,使我有机会“触电”,有机会采访并策划、撰稿、编导拍摄电视纪录片。我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生命之火》、《好爸爸》、《墨海泛舟书巨著》等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播出。我自己参与策划、撰稿、编导的电视片《周恩来在铁岭》、《让人民满意》(纪录哈尔滨市东莱派出所事迹)两部电视片被中央组织部转发全国党员电教部门。我在朝阳佳木斯、沈阳、鞍山等地拍摄的电视片《乡办电视台》、《啊,父老乡亲》、《五爱市场的光彩》、《跨世纪的行动》等电视片都在电视台播出了。 喜欢影视。2009年我退休后来到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来到联谊会办的“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给了我发挥特长的一个天地。开办了专栏,网名就叫“大鹏影视”。没想到联谊会的活动这样多,反映和纪录联谊会活动的电视片也就一部部、一段段制作出来。2010年10月20日,在站长郭桂芳手把手的指导下,我学会挂靠“56”网,制作了第一段只有3分钟的《老知青观世博会》。从那时开始,为联谊会和网站拍摄制作各类电视片就成了我生活的主要部分。 随着年岁的增长,2014年4月30日,大鹏专栏开办900期后,我想放慢节奏,能休息就休息一下。很多知青也这样关注我注意身体。但联谊会和网站的活动还是这样多,而且越来越精彩,使我放不下手中的照相机和摄像机。到今天又发了大量的文字、图片以及95部(段)电视片,接近两天一部(段)。56网视频显示,到2014年10月17日我发的电视片《老知青的春天》,我在网上共发了1296部(段)电视片。点击量达到36万2684次。这个数字把我自己也吓了一跳。谁都知道,影视拍摄和编辑制作是综合艺术,是由多部门、多人合作完成的,而且需要资金。我一人独立完成那么多电视片,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所以能完成,不全是什么责任心、信念问题,主要是我爱好,我感兴趣。还是常说的老话:“我知足,我愿意。”当然与联谊会和网站活动频繁和广大知青愿意看、支持并帮助相关。他们是旗杆,我是影子。 立杆,才能见影。 1000期感言尚未写出,书香气华、沃土园丁、俏夕阳,海外知青王元勋等网友就在网上提前“祝贺”(这里借此表示深深的感谢!)。虽然999期昨晚夜半才弄完,发出,本想歇歇再写千期的感言。但我失眠了,这是以往很少有的事。辗转难眠中就腹稿了上述要说的话。 总之,生活在我熟悉的知青大家庭中,我身心很愉快。累,并快乐着。人生苦短,我既不深陷过去而不能自拔,也不憧憬未来而没用地展望。我只是把握今天,珍惜今天。每天睁眼和老伴儿互问:“今天你干什么?”日历上所备忘的也就是一两周的事。我和老伴儿都是实用主义者,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是“没用”。即,说什么好听的都没用,还是愿意干啥就干点啥,想干啥就干点啥,能干啥就干点啥,该干啥就干点啥。能有1000期,套用电视片常说的颁奖词、答谢话,我要感谢的是我的老伴儿,我的儿子儿媳,我的妹妹等家人,我的大批好朋友、哥们儿,他们都支持我。 很欣赏“老顽童”的网名,他们已“注册”了,我不能再用了。人生最快乐的时光是童年,无忧无虑,一字概括,就是个“玩”。人至老年,万事皆休,一字概括,还是个“玩”。虽说是“返老还童”了,但要玩出文化,玩出品味。我玩的标准是:不计较,不抱怨;不悲观,不失望;不追名,不逐利;不愤世,不媚俗;不争论,不出头;不郁闷,不烦躁;不生气,不暴怒;不大惊,不小怪;不随波,不逐流;不自傲,不自大;不惹事,不结仇;不懈怠,不放弃……(还有多少个“不”,一时想不起来了)这就是我的“三字经”。说别的: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