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杨以明

国家公布300烈士简介(101——200)

[复制链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3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3 21:05 编辑

左权

      (1905.3.15 - 1942.5.25),字孳麟,号叔仁,曾用名左纪权。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
      1934年参加长征。1936年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他协助指挥八路军,粉碎日伪军“扫荡”,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7岁。
      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
      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3 21:12 编辑

                            石景芳

     (1912—1942)原名石玉琮,字景芳。无棣县刘风台人。
      1937年8月担任中共无棣县第一任书记。
      1938年3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任政治特派员,同年夏秋之交到东光县开辟抗日根据地,10月任东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1939年5月任鲁北行政委员会主任,1940年5月任冀南六专署专员兼军分区司令员。
      1942年6月与地委书记杜子孚、组织部长邸玉栋率机关干部和警卫连百余人转移时,遇到日军“大扫荡”,经过激战在赵柳林附近壮烈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3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3 21:14 编辑

                                 孙开楚

      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秋,从美国教会在郴县办的新华中学毕业后,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初,回乡从事农民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初,率亲自组建的家乡农民武装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七师第一团二营党代表。同年4月,随部上井冈山,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三团团部秘书和第二营党代表、红四军第三纵队党委文书、红四军军部机要保密员等职。曾对中央红军机要文书档案保管工作作出过重大贡献。
      现存中央档案馆井冈山时期和长征途中的许多重要文件,就是他经历千难万险,靠一件自制的“夹衣”保存下来的。特别是遵义会议上被留在毛泽东身边任机要文书后,为了抵制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阴谋,曾机智地拒绝了张国焘以借阅为名而获取中央政治局毛儿盖会议文件的要求。随后,被任命为机要科长。
       抗战期间的1939年至1940年先后出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野战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前方指挥部后勤部军工部政委。
      1942年5月,在派往华北局党校学习时,突遭日寇包围。突围中不幸失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3 21:17 编辑

                                孙伯龙 

      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预科,不久加入了国民党。1931年到博山、安丘两县国民党县党部任职。1934年,终因他对国民党的明争暗斗的“官场”不满,离开了国民党县党部,回到峄县创办文庙小学,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七七”事变后,孙伯龙在家乡组建一支百余人的抗日武装。
       1938年6月,孙伯龙经朱道南提议,与邵剑秋等部组成山外抗日军四部联合委员会,孙伯龙任该会副主任。联合之后,于运河两岸开展游击战争。
      是年12月,组建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孙伯龙任支队队长。1940年11月,孙伯龙调任鲁南军区副司令。
      1941年2月率峄山、运河支队、峄县县大队和教导二旅五团三营,重新开辟黄邱山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黄邱、旺庄、新河等游击区,并控制了微山岛。    1942年1月1日晚,峄山支队与驻村村民举行欢度新年晚会,日军乘机集结千余主力星夜奔袭,2日拂晓包围了毛楼子村,孙伯龙突围中不幸牺牲。
      罗荣桓曾高度评价了孙伯龙的一生是坚持团结抗战的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3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3 21:20 编辑

                                  孙毅民

     (1914—1942)八路军冀南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原名孙景彦,曾用名孙国英,1914 年1 月25 日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望腾乡大田庄。
       1936 年6 月, 他和吕士杰等人发起成立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国先锋队。
       1937 年“七七事变”以后,孙毅民被派到南宫苏村参加东进纵队,在政治部任民运干事。
       1938 年11 月,孙毅民任冀南军区第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0 年春,新七旅建立并兼管第四分区, 孙毅民任新七旅政治部副主任兼第四分区武装科科长,1941年1 月重建分区时,又任分区政治部主任,并任四地委委员。
       1941 年春,根据地逐渐缩小,斗争日趋艰难。
        1942 年4 月29 日,日军华北方面军为消灭冀南地区的抗日力量,分多路对冀南区党政军机关进行“铁壁合围”。孙毅民率领全体官兵英勇突围,在香城固对敌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28 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3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3 21:21 编辑

                               朱士勤


      (1904—1942)国民革命军陆军暂编第30师师长朱士勤,中将,国民党高级将领,于1942年5月4日在山东省潘庄壮烈牺牲,为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3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3 21:23 编辑

                                 许亨植

      (1909 ---1942 08.03)东北抗日联军高级指挥员,又名李熙山。朝鲜族。   “九一八”事变后到宾县、汤原、珠河(今尚志)等地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游击队,领导进行反日斗争。
        1938年秋,许亨植调任第3军新编3师师长,在松嫩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庆城。1940年当部队遭受严重挫折后,仍克服重重困难,率小分队坚持战斗。同时大力发动群众,建立了许多抗日救国会组织,积蓄了新的抗日力量。
       1942年8月3日在庆城(现黑龙江省庆安)青峰岭与日军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3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3 21:26 编辑

                                  何云

      原名朱士翘,1905年生于浙江上虞县
      1930年8月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系,后转入铁道传习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停学回国,投身抗日 救亡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党中央决定创办《新华日报》,何云被调往汉口参加筹备工作,担任国际版编辑。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何云随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刘伯承、邓小平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访,在火线上编辑、审稿、刻印、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战斗消息传播出去,为鼓舞部队士气,宣传百团大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虽然报馆经常转移,但报纸的出版从未间断。《新华日报》华北版被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称为“华北人民的聪耳,华北人民的慧眼,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
      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太行山辽县麻田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何云率领全馆同志坚持工作和战斗。5月28日,他在率部突围与日军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
       何云牺牲后,刘伯承沉痛地说:“实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权)一文(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
       全国解放后,何云烈士的忠骨移至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在左权将军墓的左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4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4 14:49 编辑

                            吴师孟

      湖南平江县人,新四军高级将领。1927年参加湘赣秋收暴动时加入红五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会计科长、经理处长、军需训练班主任、新四军军部军工部副部长。
      1941年新四军重建,任新四军第二师军工部部长,他领导著名技术专家吴运铎在二师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兵工厂,为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因积劳成疾,1942年8月病逝于盱眙县翟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14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14 14:51 编辑

                             张仁槐

      (1912―1942)山西定襄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该校中共支部书记。同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返山西参加抗日斗争。
      1938年到冀中,任八路军三纵队暨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深入作战部队,一面参加战斗,一面调查研究,同时做政治思想工作。
      1942年,日军发动大“扫荡”。同年6月23日,牺牲于反“扫荡”的激烈战斗中。时年30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3 20: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