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楼主: 杨以明

国家公布300烈士简介(1——100)

[复制链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09:52 编辑

                                李延平

       1903年3月9日出生,吉林省延吉县城郊一个贫农家庭里。1913年进本村私塾读书,1915年因家境贫困而辍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李延平同志耳闻目睹日寇的侵华暴行,胸中燃起强烈的反抗怒火,于1932年1月,他来到黑龙江省宁安县,投奔了抗日救国军,并担任了抗日救国军军部参谋。
       1932年3月中旬,李延平同志参加了在南湖头“墙缝”伏击天野少将率领的一部分日军的战斗,他因作战勇敢,英勇顽强,抗日救国军的领导把追歼天野及残兵败将的重任交给了他。他机智灵活,用“火攻”战术又消灭了许多敌人。1932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冬,党派李延平同志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36年3月间,组织决定李延平同志接任抗联第4军军长职务。
       1938年10月,李延平同志率领4军部队在五常县南磨石顶子活动时,不幸遭到敌人的重重包围,战斗中,李延平同志身负重伤,壮烈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09:56 编辑

                               李学福

      原名李学万,别名李葆满,朝鲜族,1901年旧历12月11日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山菜沟老虎山屯。
       1931年初,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饶河。经过革命斗争的考验,这一年李学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初,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饶河。经过革命斗争的考验,这一年李学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4年2月,饶河地区的救国军全部溃散,独立营再次改称饶河反日游击大队,李学福担任游击大队的领导职务。
        1935年1月29日,李学福指挥滑雪队员出其不备打击来犯的日伪军,仅两、三天的时间就歼灭日军百余名
        1935年9月初,根据吉东特委的指示,饶河反日游击大队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第4团,李学福同志被任命为团长。
        1936年4月,第4团扩编为第4军第2师,李学福同志任副师长。同年11月间,4军2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7军,李学福同志任7军第2师师长。
        1937年春,1师和2师合并组成新编第1师,李学福任1师师长。
1938年1月,中共下江特委决定整编东北抗联第7军部队,李学福同志当选为第7军军长和7军党委执行委员会常委。不久,李学福同志因长期艰苦斗争,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半身不遂症,于同年8月8日病逝,时年37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09:58 编辑

                            杨靖远

     (1902年——1938年)满族, 原名赵荣山,又名赵先周,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街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东北抗日自治联军1938年4月5日,受党组织派遣,到冀鲁边区领导抗日斗争,任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副司令员。他坚决遵照党的指示,深入动员群众,发展地方武装,
       1938年秋任冀南区第六专署专员,兼任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
        1938年10月下旬,他指挥部队攻打孙仲文的老巢大赵村,在战斗中,负伤被俘。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1938年12月14日壮烈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10:00 编辑

                                沈东平

       (1905—1938),原名张秉乾、河南省舞阳县人。18岁考入吴佩孚的学兵队,后到冯玉祥的西北军。1929年在西北军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回河南,曾任中共许昌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河南省临时工委负责人。全国抗战爆发后,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豫东特委书记,在豫东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1938年7日29日,率部在河南睢县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3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10:02 编辑

                                陈宇寰

      1897年生,河北滦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幼年读过三年私塾。因为人公正,胆大好义,素孚众望,
       1934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滦县抗日救亡会。翌年2月21日,为反抗驻滦县战区保安总队刘佐周扩充反动势力,率联庄会与高志远领导的起义民团会师,将刘派驻?城的督察队、特务队全部缴械,活捉了督察处长李拱之。同日,又将刘派来报复的300名骑兵击溃。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12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被指定为滦县南部开展游击战争的负责人之一。
       1938年7月9日下午,在小陈庄主持召开了暴动大会,当晚率队攻打乐亭县城。返回后,陆续收缴了胡各庄、坨里、高各庄等地兵团和地主的武器。并开仓放粮,赈济贫民,不到十天,队伍自3000人猛增到万余人。7月21日,率队进驻?城,为建立暴动指挥中枢做好了准备。后被任为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8月下旬,参加了八路军第四纵队和抗联领导在遵化铁厂举行的会议。他积极拥护共产党“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根据地”的主张,受到四纵邓华司令员的赞扬。
      10月9日,率部赴平西督训途中,宿营蓟县赵各庄,次晨遭敌包围,率部反复冲杀,不幸胸部中弹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10:05 编辑

                                 陈钟书
       1891年出生,云南安宁人,云南讲武堂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六十军一八三师五四二旅少将旅长,1938年四月二十四日在台儿庄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钟书对家人说:“日本帝国主义欺侮我国人民实在太甚,我要上抗日前线,不打败日本鬼子决不回家”。9月,陈钟书调任六十军一八三师五四二旅旅长,10月5日从昆明誓师出发,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4月22日至5月14日,六十军投入了极其惨烈的第二次台儿庄血战。在这次会战中一八三师作为主攻部队走在最前,也打得最为惨烈。陈部奉命守卫邢家楼、五圣堂。22日战斗打响,陈镇静指挥。在武器装备悬殊很大的情况下,云南健儿凭着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打退了日寇多次进攻。日寇惊奇遇到了一支英勇顽强的中国军队,遂派出飞机在阵地上低空扫射,密集炮火狂轰滥炸。友军汤恩伯所属部队抵挡不住退出第一线后,滇军将士们仍在那一望无垠、无险可据的平原上,粉碎了日寇40余次的疯狂进攻。日寇纠集步兵、骑兵,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我阵地猛攻,陈钟书传令隐蔽,当日寇进入有效射程内时,一声令下,机枪、手榴弹一齐射向敌人,日军丢下无数尸体,狼狈退去。
      23日下午,日寇又发动更大规模冲锋,但我方弹药已供运不上。陈钟书端起枪,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率领将士冲向日寇,与敌展开肉搏战,再次击溃超过我方数倍兵力的日军。但在肉搏战中,陈钟书面部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被运过运河后壮烈牺牲,时年47岁。
      遗体由火车运至徐州,埋葬在东关外乱葬岗中。抗战胜利后,被追赠中将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10:08 编辑

                                  陈锦秀

       1912年生于河南固始(鄂豫皖老苏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二十五军营长,红十五军团第75师233团团长、第73师和75师师长。参加了开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次反“围剿”作战和红二十五军长征。长征时曾率部全歼敌627团,并击毙国民党109师师长牛元峰。到达陕北后,率部进行劳山、榆林桥、直罗镇等战役。      1936年春,率部随军东渡黄河,转战晋西。同年夏,为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又率部参加西征。
       1937年抗战开始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344旅688团团长。
       1938年1月22日,688团在团长陈锦秀率领下,于河北平山温塘镇辛庄至南红岸寨之间区域设伏,与井陉、平山来犯之敌展开殊死搏 斗,2000余名日寇损伤惨重,在即将全歼之际,援敌的炮弹击中688团团部指挥所,团长陈锦秀、一营长刘国清和其他五位战士壮烈牺牲,时年26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10:09 编辑

                                陈德馨

     (1904—1938),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第八十六旅少将旅长,追晋陆军中将。 字惟吾。1904年出生在河南省鄢陵县柏梁镇西老庄村。
     国民党陆军少将。河南鄢陵人。早年投身军旅。历任国民党连长、营长、团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对日作战。
       1938年任国民党陆军第八十六旅少将旅长。同年9月,奉命驻守鄂东黄梅凤凰岭,与来犯日军展开激战,后陷入日军重围,于双方血战中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10:13 编辑

                                   周元

       字凯之,壮族,广西宁明县洞廊村人,桂系中将。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给人放过牛。清光绪31年(1905)因生活所迫,入广西左江镇总兵陆荣廷部当兵。民团6年(1917)年,投靠孙中山,参加了“护法运动”。
       1920年追随李宗仁,1924年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
       1930年任龙州教导团团长。
       1934年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第5期高级班学习,毕业后任国民党第21集团军(总司令瘳磊)第48军第173师副师长,授少将军衔。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奉命率部参加淞沪抗战,10月17日在上海陈家行指挥战斗时,英勇拼杀,虽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作战。他的忠勇爱国精神,受到上级嘉奖,被擢升为中将副师长兼517旅旅长。上海战役失利后,第21集团奉命驻守江西九江。
      1938年5月初,日军在台儿庄受挫后,便调集数十万大军围攻徐州,妄图歼灭第5战区李宗仁部。为避免重蹈京沪战场覆辙,李宗仁决定放弃徐州,转移到豫南、皖西一带,并命驻守在淮河中上游的第21集团军第7军第171师师长杨俊昌率一个团守宿县,以阻止沿津浦线北上的日军;命第48军173师副师长周元率一团守蒙城,以阻止沿蒙蚌路和涡河而进之敌,以掩护主力撤退。 周元率部于5月6日进驻防蒙城布置防务。此时国民党蒙城县长葛昆山逃往望町、高隍一带。
       此时3000多名日军逼进县城,经过3昼夜激战,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9日县城沦陷。周元率2400名官兵虽英勇拼杀,仍大部殉国。周元突围至城东南飞机场时,在同日军激战中为国捐躯。日军也伤亡千余人。
       为纪念这位守士抗战的将军,蒙城人民在东门外庄子祠东侧,为牺牲的官兵产筑起高大陵墓,并立碑纪念。同时还将城关镇改为周元镇,把乐育小学改变周元小学。
       1938年秋,在周元的第二故乡——广西桂林市南部,还立有“故陆军中将第一七三师副师长周元抗日阵亡纪念塔”一座,塔高5公尺,呈三棱形,两侧刻有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亲手书写的“成仁取义”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书写的“痛失干城”的题词。
       牺牲后安葬于宁明烈士陵园。
       1985年5月21日国务院民政部追认周元为革命烈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10-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10-7 10:15 编辑

                               周卓然

       (1904―1938)湖北钟祥人。1925年秋,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骑兵第六军第七师连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战区傅作义部骑兵第六军第七师少将师长。曾率部参加大同、包头、太原、五原等重大战役 .
       1938年夏,在五原战役中,傅作义部主力被日军包围,奉命率部增援,与日军激战2昼夜,击溃日军,救出被围部队。战斗中负重伤,后回家养伤。同年秋,伤未愈即返部队参加潼关战役,奉命率部西进,在凤陵渡与日军遭遇,激战中牺牲。时年34岁。其遗体葬于陕西华阴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18 06: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