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110|回复: 4

光绪与明治

[复制链接]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9-26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绪与明治
    光绪与明治的受教育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志向不同,世界观不同……。诸多的不同,叠加起来,决定他们的命运回然不同。他们是中国和日本的最高统治者,也就决定了两国的不同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9-2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9-26 11:36 编辑

                         光绪

       光绪皇帝六岁登基,光绪从小长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
       1877年,左宗棠西征击败阿古柏,攻占乌鲁木齐,平定天山南北路。曾纪泽对俄谈判,取得胜利,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这一仗,大清国配合大英帝国在中亚有力阻击了沙皇俄国的南下,第一次在列强的纵横捭阖中有了一席之地。
       1883年到1885年间,大清国与世界老二法国之间战争爆发,竟然在越南北部地区击败法国军队,迫使法国人考虑和谈。尽管李鸿章对法国人有很大让步,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但是从大局上看,大清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周边稳定,争取国内和平发展”,因此尽快与法国人和谈符合大清国的根本利益。
      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大清国经历了南北两场战争的考验,似乎逐渐走上了正轨,走向了繁荣富强。
    在慈禧太后费心操持大局时,光绪皇帝接受了传统的皇帝教育。光绪的字写的不错,能做诗,文章也行,初步具备了当皇帝的条件。翁同龢教给皇帝的那些 “勤政爱民”的古老方法是不是还管用?真是值得怀疑。史料记载,光绪皇帝十五岁时写了一篇文章:“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这种很传统的“仁政”思想,说明了大清皇帝的教育还处于“古代”,而统治一个国家需要的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足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和决断力。从这个角度看,风风雨雨二十多年的慈禧太后显然比光绪皇帝更有掌握国家的能力。
       光绪皇帝亲政,慈禧太后退居二线。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君主想把国家治理好,想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在顺利执政后的第七年,日本人来了!对于光绪皇帝而言,这是一个机遇!其有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但对中日军事力量不甚了了。 什么时候光绪皇帝能执掌大权呢?那就是一场考验。
    光绪皇帝被清流们包围,对于打败日本过于乐观。战争爆发时,朝廷的主战派一个个沉浸在骄傲自大的幻想中。本身就是很失败的事情,足以证明年轻的皇帝并不真正理解这个国家和他所处的时代。
      道光、咸丰和光绪祖孙三人分别应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时,其心态如出一辙:“开战之初,三位万岁爷总司令都意气风发,坚决主战。臣民有畏缩主和者,简直是杀无赦。可是迨战争爆发,洋兵把清兵打得一败涂地,万岁爷又惊惶失措,抱怨当初主战者欺君罔上,误国误民,要他们提头来见。”
      战争是国家成败的试金石,更是皇帝的“高考”。在这才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中,光绪皇帝暴露出自己的无能。虽然,光绪皇帝求胜心切,但缺乏行政经验,对指挥战争,更是外行。 由于光绪皇帝被“清流党”包围,完全不了解中日军力之差距,又急于用一场战争,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结果,断送了慈禧太后交给他的大好局面。
     战争的失败使光绪皇帝损失了巨大的政治资源。慈禧太后在的时候,与俄国、法国这样的列强打仗,起码能打平手,光绪皇帝则被蕞尔小邦日本轻易击败?此后,光绪皇帝又希望用一场维新变法来重建自己的政治权威,这是他最后的政治机会,可惜他所用非人,把关乎国家命运的改革变成了一场闹剧!以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光绪是一个年轻的,无知的,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没有驾驭全局能力的,权力欲强烈的,急于求成的出土文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9-26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4-9-26 11:47 编辑

                              明治

      明治天皇(1852—1912),又称之为睦仁大帝 。日本天皇(1867—1912),原名祐宫睦仁。出生于嘉永五年(1852年)11月3日,是孝明天皇的第二位皇子。登基之初,历经江户幕府戊辰战争,维新志士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宣布王政复古,拥戴以他为首的政府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并大力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明治维新改革。日本资本主义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展,完成帝国主义,以后走上军国主义、称霸世界的道路。
      明治天皇是这场战争的直接推动者和领导者。无论是战前的扩军备战、建立战争体制 ;还是亲自批准向朝鲜派出军队、对华发表宣战诏书、坐阵广岛大本营、协调内阁与军部在战略和策略上的分歧、筹集战争经费、鼓动日军的战争狂热 ;抑或是操纵马关议和、决定接受“三国”干涉 ,等等 ,明治天皇自始至终都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 ,发挥出了专制君主和最高统帅的作用。
      历经了幕末的腥风血雨和明治初年士族叛乱、自由民权运动之后,原本被萨摩、长州藩阀和朝廷公卿作为“尊皇倒幕”代理人而抬出的睦仁,已经从稚嫩的孩童,成长为欲建功立业的君主。
      他眼中的楷模,是曾经出兵朝鲜并窥窃明王朝的丰臣秀吉,以及为俄国打开通往波罗的海路径的彼得大帝。
      实现了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日本帝国,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磅礴向上的张力,无论是官僚、知识人还是民众,都聚集了巨大的能量。而最终确立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则将这些能量统统聚合在政教一体的天皇制下。
      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都集中于如何为新生的帝国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到了睦仁执政的第二十个年头,整个国家已经由伸张民权变奏为扩张国权,而临边的清帝国和朝鲜,则在西洋列强的侵蚀之下举步维艰地进行着近代化转型,日本若不加紧时间对其进行侵蚀,则会失去机会。睦仁深知作为帝国政治权力与精神信仰顶端的他,在内外新情势下所背负的责任。
    明治天皇的积极备战、谨慎应战,从幕后走向台前,使他成为甲午战争中日方的最高统帅,帮助日本争取各种有利条件,获得战争的胜利并窃取战后的各项有利条件。睦仁成就了甲午战争中的日本帝国,而他的“神圣”权威也因为甲午战争而确立起来,并进一步渗透到普通民众的心目中。
      甲午一战,让拥有称霸东亚野心的睦仁尝到了甜头,更为积极地计划侵吞中国东北。破坏了东亚和平的明治天皇,尽管借此机会让日本吸吮了东亚邻国的养分,但他所带领的帝国,却由此走向了军国扩张的不归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金猪 发表于 2014-9-27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介绍历史人物,对他们不慎了解,拜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杨以明 发表于 2014-9-27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金猪 发表于 2014-9-27 07:51
谢谢介绍历史人物,对他们不慎了解,拜读了!

您客气了。要找甲午失败之原因,是离不开那些当事人,从皇帝,大臣,百姓。都承担着各自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9 07: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