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288|回复: 1

浮光掠影探音河

[复制链接]
边字五一二 发表于 2014-9-21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与妻自驾东北,沿边境跑了一圈。并圆了多年来的愿望,与哈市好友立志夫妇,齐市好友文学、国志、兆生一起回了音河农场(曾经的五十六团,现叫双河农场。因本人只经历过音河农场和五十六团,从感情和习惯上仍愿意称音河农场)。

4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姑娘、小伙已年过花甲。留在心中对这片土地的印象已经基本不见踪影。在甘南县下高速后,路似乎越走越窄,进入农场地界了,基本属于田间公路 。而在印象里,当年五十六团,虽然砂石路,但道路宽阔,一马平川。

幸亏文学大哥离开仅十余年,相对熟悉这里。七转八拐领着我们先来到六分场(十八连)。现在这里的行政单位是“队”,是双河农场十三队。恰巧遇见了这里的队长兼书记,今年48岁。当年知青来时才三、四岁,对知青有些模模糊糊的印象。文学大哥当年在这里做过小学老师,以后又做过农场的监察科长。所以聊起老人和曾经发生过的事,有了共同话题,很快熟悉起来。队长热情地给我们进行了现状介绍并引导我们参观。除了队部是新建的之外,这里都是些老房子。

IMG_0290.JPG

照片中白衣黑裤侧脸对着镜头者,即是十三队队长兼书记


在六分场(十八连)短暂停留后,我们又奔向五分场(十九连)。沿十八排支,两、三公里的路程。当年本人赶着牛车,几乎天天经过。路况与当年似乎没有太大区别,砂石路,略显坑洼。路北侧的白杨树林带,当年没有。路南侧的大片玉米地,当年是草甸子。进五分场经过的石板小桥,与印象中的一模一样,不知是不是一直沿用到现在。
下车后,遇到一位中年妇女,文学大哥认识。原来是当年十九连老连长的大儿媳。她和她的弟弟都曾是文学大哥的学生。本人对老连长至今记忆犹新,山东大汉为人厚道耿直,和蔼可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可惜,老连长夫妻俩都已不在了。
IMG_0301.JPG

老连长的大儿媳与我们亲切交谈

大宿舍东侧的厕所还在,只是加了盖。位置还是老位置,不知是不是当年的“文物”。震惊十九连的“反革命手纸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IMG_0307.JPG

小树后的厕所当年曾发生过“反革命事件”

本人曾经在十九连工作生活了4年多,当年的主要建筑,长百余米的两栋红砖房依旧还在。这是当年劳改农场特有建筑,百余米砖房的两侧,各建一处房屋,将前后两栋房屋通道占去一半。便于警卫和看管。

当年十九连人员主要住在后排房子,东边把头的房子是伙房,西边把头的房子是枪械库。大概有两三年,我们曾经轮流在枪械库前站岗放哨。前排房子则为机务排、医务所、小卖部及库房类的,是当年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所在。

IMG_8143.JPG

墙上“反帝反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隐约可见


前排房子的后墙上,当年的标语痕迹依稀可辨。本人曾经住过的房屋,门口正对着“备战备荒为人民”“荒”字。当时后排房子的东半部分住女生,西半部分住男生。“备战备荒为人民”正好位于西半部。几乎所有男生对这几个字都很熟悉,因为厕所离宿舍百余米,这几个字的下面,冬日的夜里,成为我们的方便之处。



IMG_8150.JPG

这是当年十九连的枪械库 墙角处我们曾在这里站岗放哨

当年五十六团各连队,建筑物主要为了便于劳改工作需要而布局。所以整齐划一,明显不同于农村村落。而现在,这里完全是一派农村景象。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百多米的大宿舍被分割成一家一户的小院落,院落里充满了柴垛、农机具等。各家各户房屋高矮不一,屋顶五颜六色。因为几十年过去,房屋大都经过翻建或整修,所以呈现目前模样。



IMG_8156.JPG

百余米大宿舍现已分割成多家小院落c

IMG_8158.JPG

承包户的农机设备

通过交谈了解到,耕地早已承包到职工,而目前真正在这里种地的,几乎都是外来承包者,有的已经在这里干了十多年。而第一手承包人(即农场职工)现在多成了“二地主”。


中午与文学大哥当年的部下,现仍在职的两位农场领导一起吃的饭。席间通过他们,更多地了解了农场的现在。目前双河农场在职职工仅有800多人 ,回想七十年代初,五十六团曾达几万人。现在农场已归口到北京市农工委管,不归公安系统管理了。已经退休的,仍旧归公安系统管理。按公安干警退休待遇,比当地退休工资高出一截。因而现在双河农场是典型的“穷庙富和尚”,场容场貌一般般,然而这里生活水平不低。饭店生意兴隆,价格不低于齐齐哈尔。据介绍,正式职工现在还在过去的连队居住的,已很少了。条件一般的,搬到了场部或甘南县城,便于生活和孩子上学。好些的,搬到了齐市,方方面面条件当然更好一些。再好些的,搬到了北京。因为这里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八十年代,原农场公检法系统干部,全部退休回到北京团河和天堂河居住,造成这里的许多人在北京有各种亲戚关系。况且,现在这里仍然属于北京市的一个单位。

说起当年知青返城,农场方面的人感慨良多,双河农场受到的冲击比其它地方严重许多。原来当时双河农场知青是职工的主体(这是由于劳改农场改制的缘故),大返城的突然降临,各个部门措手不及,一些甚至陷于停顿。为了应急,1979年从部队复员转业一批官兵紧急充实有关部门,才使农场又运转了起来。

多年来,农场面貌变化不大。有人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农场的体制和归属等问题。文革后拨乱反正,北京市把农场要了回去。几年后,又不想要了,想退回黑龙江,农场上下一致反对。申诉、协商、安置如同一个怪圈,折腾了近二十年。

农场虽然高楼大厦不多,但是我们仍然感受到新农业的气象。新型的良种场、试验站、农产品加工企业,昭示着这里是二十一世纪的农业产业。肥沃的黑土地还在吸引着各界有志之士对她更有效挖掘和利用。


















IMG_029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文蕴 发表于 2014-9-22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文蕴 于 2014-9-22 07:21 编辑

       人的一生,该有多少值得回忆的故事,在岁月过往的河流里,曾哭过的苦涩,笑过的欢乐。虽然体味过下乡的生活,也曾深深的领悟了下乡全部的节奏,然而,当有一天,在岁月流逝,时光恍然间,所有的往事逝去时,才感到要珍惜,值得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2 18: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