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以明 于 2015-9-17 10:16 编辑
国耻 ——汉卿
九一八后,一周内,辽宁,吉林两省,30余座城市以及十二条铁路丧失。日军基本没有遇到抵抗。
此时,张学良在关内,有东北军十余万人,在东北还有十九万余人。日军不过四万人,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用了近5个月的时间,才占领了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九一八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辽宁省政府迁至锦州。 日军日子也不好过,虽然有四万军队,分散在东北各处,前有张学良,后有马占山。另外,还担心苏联染指。当时,北宁线铁路是英国的资产,日本担心引起事端。据日本的资料显示:日军内有强硬派,也有对东北军颇为忌惮的保守派。其最高权力机构,参谋本部也倾向于保守派。 东北军主力在锦州尚有19.5万人,日军深感威胁。为此,10月18日,关东军试图进攻锦州,日军参谋本部四次坚决下令,命关东军撤回。最后一次,使用了“奉敕”(诏书,)相同的命令级别。 张学良完全有条件,组织锦州保卫战,并占有巨大的优势。他没有决心,没有勇气,没有能力。再次错失良机,怡误战机。误国殇民。 1931年11月,张学良提出“锦州中立化方案”。与日方交涉。 孙科,宋子文,顾维钧(外长)电告张学良:“兄拟将锦州驻军自动撤退,请从缓!”“现在日本人如进攻锦州,兄以国家计,兄以个人计,自当力排困难,其能防御”。 8日,蒋介石电告:“锦州军队此时勿撤退”。 9日又电告:“航空一大队已令其限3日内到平,归副司令指挥。” 到1931年末,日军来犯,张学良却推脱说武器兵力不足,要求国民政府给予支援。
当时孙科政府是穷得叮当响,连内裤底也早就已经拨给张学良了,实在是一毛钱都拿不出来,于是张学良在遭到拒绝后,在兵力二十余倍于日方的情况下,果断的把锦州也送了出去,蒋介石当时急的就差没管张学良叫爷爷了。没隔一个月的一二八事变,陈公博亲自前去敦请张学良从后方起兵牵制日军,被张学良一口回绝,一二八事变又以民国政府吃了个大苍蝇而告终。 南京政府多次电令,积极筹划自己,以固强圉。张学良复电:“是以我东北一隅之兵,敌中邻全国之力,强弱之势,相去悬绝。无论如何振奋,必无饶幸之理。”“纵使殚竭愚记,已无济于事。”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第二次下野。 张学良已于7日,主动从锦州撤出。 面对这样毫无血性,毫无斗志,毫无勇气,被大鼻子和小鼻子吓破胆的张学良,无论是谁,无论说什么,他都无动于衷,一意孤行,闻风而逃。 锦州沦陷后,张学良报称,损失5000人。实为民团,学生,“马贼”,义勇军的损失。没有东北军一兵一卒。 张学良撤离锦州时,日军远在新民呢! 自九一八以后,张学良已无法用“没看透日本人占领中国”的话再作搪塞。 1932年1月3日,又一枪不放放弃锦州。 这应该是比九一八放弃沈阳更大的错误,更不可饶恕的罪行! 当时连汪精卫痛斥道:
“溯兄去岁放弃沈阳,再失锦州,致三千万人民,数十万里土地,陷于敌手,敌气益骄,延及淞沪……今兄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借抵抗之名,以事聚敛,自一纸宣言捍御外侮以来,所责于财政部者,即筹五百万,至少先交两百万;所责于铁部者,即筹三百万;昨日则又以每月筹助热河三百万责之于行政院矣。当此民穷财尽之时,中央财政歇蹶万分,亦有耳目,兄宁不知!乃必以此相要挟,诚不解是何居心!” 张学良逃进关内后,1932年3月,日军仅仅用128名骑兵,兵不血刃,占领热河省会承德,这是他放弃的第三个地方。将日寇从东北引到华北。 1991.5.28,在曼哈顿贝公馆,接受东北同乡会会长徐松林采访时问:蒋介石下手喻,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 张学良立即答到:“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请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借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命令!与蒋先生无关!”“是我的责任,不能诿过他人。”张学良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 大量事实证明,不抵抗日寇侵略,发布不抵抗命令的始作俑者,非张学良莫属。是功是过,国人一目了然了。 纵观张学良,即不善谋,又不善断,并且性格暴躁,冲动、固执,轻信、多疑,自大,这些是政治人物最忌讳的品质。 这样一个不具备领导能力的纨绔子弟,被错误地推上历史舞台,成为封疆大吏,犯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罪行。东北沦陷,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