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112|回复: 4

(978)电视片《我们的1964 》(视频修订,重新上传)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4-9-1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前的话:2010年2月1日,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召开
    “向大哥大姐学习”的1964年下乡知青座谈会,会上播放了
     大鹏拍摄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抚摸逝去的日子》(哈八中下
     乡到巴彦的知青王振庭同名文集)。2014年8月20日,1964
     年下乡知青召开插队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会上播放了大鹏拍
     摄制作的电视纪录片《我们的1964》。为保持资料相对的完
     整,之后,将五十周年纪念大会盛况加入片尾。
              

(978)电视片《我们的1964 》



脚本      
   (字幕  1964-2014
              谨以此片献给1964年哈尔滨知青下乡插队50周年)
     (片头字幕  我们的1964)  
        解说:1964年的中国,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中国刚刚从大跃进及连续三年灾害走出来,顶住美苏的压力,自力更生,还清了全部外债;爆炸了原子弹。尽管美国侵越战争升级,中苏两党分歧白热化,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将到来,国内还是万象复苏,全国学大庆、学大寨、学解放军,革命化浪潮高涨,社会各业欣欣向荣。
        这样火热的氛围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
        1964年,哈尔滨一群来自哈尔滨市高初中毕业生的热血青年,学习他们心中的偶像——知青楷模邢燕子、侯隽、董加耕,响应党的号召,放弃被保送和继续升学的机会,自愿报名下乡插队,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甘愿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做贡献。
        记者:“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哈尔滨市第六中学,1964年一批高中生响应毛主席大办农业的号召,自愿报名下乡。他们放弃了高考,下乡到五常插队。今天,我们在六中的校园里,采访他们,让他们讲讲当年下乡的故事。”
      (杨秀英、李宗玉等人谈当年下乡的情况。)
      (字幕: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下乡知青马桂兰)
         解说:马桂兰至今保存着1964年9月3日,她和战友下乡插队到双城县水泉公社仁义大队的日记。(马桂兰读日记)
         1964年下乡知青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经常回乡探望。
      (字幕:1994年9月3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回乡探望。)
       (录像资料)
      (字幕:2009年9月3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回乡探望。)
      (录像资料)
      (插播:2010年9月3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江北联欢会)
      (字幕:2010年9月14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回乡探望至今留在那里的战友郭惠恩、周静妫。)
      (录像资料)
     (哈六中下乡知青杨秀英谈回家经历。)
    (字幕:2013年8月5日,插队到五常牛家头屯的知青回乡探望。)
     (录像资料)
     (字幕:哈六中下乡知青刘立国。)
         解说:刘立国至今没有返城。他说:“在牛家这块黑土地上留下了我一辈子的印迹,现在我仍然生活在牛家,我会永远守着它。”
      (字幕:2010年9月14日,插队到双城兰陵的知青回乡探望。)
   (录像资料)
      (字幕:2013年9月14日,各点插队知青在平山聚会。)
      (录像资料)
       (字幕:2013年9月3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宴请当地农民到马桂兰家做客。)
       (录像资料)
       (字幕:2014年5月18日,记者赴江北亓耘田家采访下乡插队到巴彦龙泉公社的知青。)
      (录像资料)
        解说:徐明琴和爱人刘春玉在巴彦龙泉村整整20年。纪念下乡四十周年时,刘春玉因工作忙,没有回乡,说五十周年再回去吧。但2005年他因病去世了。2014年6月14日,徐明琴回乡带来丈夫的遗像哽咽地说:“今天我带着爱人的遗像一起回来见乡亲们了。”
        当地农民的后代、现在巴彦县药监局工作的何广会赋诗说:
        尊姐情真似暖阳
        又携春玉返家乡
        催闻热土飞千鹤
        劝捧驼铃走四方
        期扯白云书挚语
        盼乘金马越重洋
        愿君此旅圆一憾
        免在冥州想断肠
       (采访陈勇翔、王振庭,谈当年下乡经历。)
      (字幕:2014年8月16-17日,插队到双城水泉仁义村的知青回乡探望。)
     (录像资料)
     (字幕:2014年8月20-21日,1964年哈尔滨知青下乡50周年纪念大会)
     (录像资料)
         解说:69年前,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中说:“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50年前,正是践行毛泽东的教导,哈尔滨一批青年学生毅然下乡,无怨无悔。时代的变迁,如今的青年人很少有“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那样的选择了。因而,1964年下乡知青成为共和国知青史上的活标本。并且因为空前绝后,所以更显得十分珍贵。
        (字幕:本片部分资料由1964年下乡老知青提供)
         (祝老知青   笑口常开   返老还童   永葆青春  
                    身心健康 天天快乐)


我们的196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4-9-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啊,看了好几遍,看得热泪盈眶。
一代热血青年,多么乐观!多么坚强!因为有些人我们认识,所以更亲切。
从外观看去,他们与一般的老人一样,可认真阅读起来,他们是那么高大,那么让人昂目,那么有内涵。。。。
敬仰啊,64级知青,为知青留下一段骄傲的历史!一生不会忘记他们,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再次感谢大鹏的付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4-9-1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香气华 发表于 2014-9-1 21:40
感动啊,看了好几遍,看得热泪盈眶。
一代热血青年,多么乐观!多么坚强!因为有些人我们认识,所以更亲切 ...

谢谢书香气华的鼓励。这部电视片的确倾注了我的心血。1964年下乡知青太让我感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青情结 发表于 2014-9-1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庆祝下乡插队50周年的活动刚刚搞完,大鹏就把这个短片做完,而且把我们那么多的活动全都融入到这个短片中,有下乡30周年的、四十周年的、四十五周年、……50周年的。让人看了真的有穿越时空之感,那青春岁月仍然激荡着我们那不老的情怀。
   感谢大鹏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精力,也包括金钱。
   感谢大鹏为我们留下了这宝贵的历史资料,这难忘的每一个瞬间。这不是一般的活动的记录,对我们他是生命的永恒。所以请大鹏接受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笑多多 发表于 2014-9-2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年、我们这些人的这些事,大鹏都记在心里。如今又一件件地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出来,正如刘文喜老师所说,这不正是知青的无私的奉献精神吗!
      尽管无论用什么语言已经不能表达我们对大鹏的谢意,但还要由衷地说一声:谢谢!向你致谢,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5-7-8 04: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