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601|回复: 0

我们的1964—— 头屯—我成长的地方 五常牛家头屯插队知青宫瑞斌

[复制链接]
知青情结 发表于 2014-8-5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知青情结 于 2014-8-5 10:34 编辑

                               头屯—我成长的地方
                                                                  五常牛家头屯插队知青宫瑞斌
       一、集体下乡插队当农民1964年党中央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我和我的同学们为了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为了人民吃得饱不挨饿,过上幸福生活,坚定地走下乡插队与工农相结合之路。
      一九六四年九月五日,温暖的阳光洒满了哈尔滨第六中学的校园。上午九点,全校师生集合在操场,欢送我们高、初中毕业志愿下乡的十五名同学,王又生书记讲话,给我们十五人佩戴大红花,每人赠送一把新的镰刀,并发给每人一张上山下乡证书,上面盖着香坊区人民政府的印章。我们在王又生书记、辅导员李全生等老师陪同下,告别全校同学,告别六中,乘车前往我们下乡的地方,中午到达牛家。
      在牛家公社会议室里,为我们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王又生书记讲话时,嘱托公社书记说:“把这十五个孩子交给你了,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材。”公社书记又把我们交给了头屯大队书记闫家政。下午在公社团委书记陪同下,我们坐上胶轮大马车,前往头屯大队。一路上看到黄澄澄的庄稼成熟了,我们被丰收景象感染,心情十分喜悦,大姐张琪玉,小妹王晓敏(下乡时刚16岁,最小),领着大家一路唱着欢快的歌曲。快到村子的时候,远远看到社员们拥到村头迎接我们。这天,全大队就像过年一样,人人脸上都挂着笑容。大队决定把我们分到相对薄弱的第二生产队。二队队部,是五间大草房,人挤的满满的.大队书记、大队长、二队队长都讲了话,王又生书记,辅导员李全生老师也都讲了话,我代表十五位同学表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做一名合格农民,为多打粮食而努力奋斗…….”  晚上,大队组织文艺队,给我们演出二人转。男同学暂时住在队部的土坯炕上,厚厚的麦秸睡上去很舒服,女同学暂时住在唐大娘等社员家里。
      大队书记、二队队长给我们每个人都认了一位生产能手当师傅。
头屯大队是满族正黄旗,有四个小队,全大队有1200多口人。全大队没有电。大队座落在一个方方正正的围子里,四周长宽2里多地。共有土地500多垧(7500余亩),土地平得像一张黑油油的地毯。我们下乡这年,社员人均分口粮360斤。每个劳力一天工分值是32分钱,除了领口粮,还要欠生产队的。
      我们为了不给生产队增加经济负担,李全生老师和县民政科的同志组织我们男同学和几名女同学,到安家采石场去打石头,解决集体生活费不足的问题,一干就是一个冬天。同学们顶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每天和百十斤的大石头打交道,手都冻裂了,没人叫苦。我们和采石场的工人交上了朋友,他们不仅教我们技术,还关心我们的生活。王晓敏同学组织起采石场工人文艺队,全场工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因为劳动量大,我们个个都很能吃,我和张禄同学一顿饭吃23两苞米楂子干饭,我们个个都胖了、也结实了。这期间,大家的思想感情也在悄然的发生变化。
      为了争取农业丰收,必须走“科学种田”的路,在六中的帮助下,我们到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向教授请教科学种田的技术。农学院的老师把他们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黑玉46送给我们,并教给同学们种植和培育良种的技术。东北林学院的老师教李宗玉等同学加拿大杨、落叶松的育种、种植技术。就这样我们带回了杂交育种的种子和技术回到头屯。
      第二年春天,在生产队长的支持和带领下,知识青年开始了“科学育种”的试验工作。但是就在这时,有一位社员急匆匆地跑来告诉卢滨玲,你们的玉米种子让保管员倒到马槽里喂马了。紧急之下,卢滨玲他们跑到马棚,从马槽里收回了玉米种子。原来保管员认为我们拿回来的玉米种子粒小,只有普通玉米粒的一半大,担心种下去长不大,欠收怎么办。卢滨玲他们耐心地向队长解释后,队长决定坚持种植黑玉46玉米种子。下种时,我们和社员一道,抓一把底肥,再把3粒玉米种子放里面。这年,卢滨玲和甘庭福负责黑玉46玉米的育种工作,生产队专门辟出一块距离其他玉米地100米远的地块做育种田,从种到收他们和社员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培护。第二年秋天,黑玉46大丰收,平均垧产万斤,是原来玉米产量的3倍,社员们笑了,同学们笑了。这年社员收入每天53分钱,比上年提高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也高了。
      在农村共同的劳动生活中,我们和广大社员的心贴得越来越近。地头休息的时候,女同学教社员们唱歌、读报、学文化;夏季铲地的时候,社员们教我们锄地;秋天社员教我们割地,帮我们磨镰刀;冬天晚上青年社员们都到我们宿舍和生产队队部学文化,学唱歌,排练文艺节目,青年社员的热情十分高涨。后来还组织了全大队的文艺队,参加公社、县里的汇演。农村的文艺生活活跃了,广大社员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
      这年春天,我被选为大队团总支书记,组织全大队四个小队,利用晚上收工的时间,开垦荒地。在李宗玉他们的统一组织下,教给各队加拿大杨、落叶松的育苗技术,到了秋天,加拿大杨长到一人高,落叶松长到几尺高,收获加拿大杨树种苗近万株,落叶松苗几千株,全大队内外没有树木的时代很快过去了。科学种田、科学种树的实践让社员、干部开了眼界,看到了希望。公社领导也组织各大队干部来参观学习。
      一九六七年文革期间,我们没离开生产队。这一年玉米采用密植,垧产量接近13千斤,除送公粮外,社员口粮600斤,每日工分(10分)合23角钱。加拿大杨开始育林,栽种起农田防护林;大队修路,栽种街道绿化林,还专门栽种了一片落叶松林。从此以后,科学种田的思想在干部社员中扎下了根。
      一九六九年春,我被批准入党,同年六月在头屯结婚。同年十月一日我代表松花江地区知青光荣地参加了建国二十周年国庆观礼。在北京三次受到毛主席接见,这是毛主席对知青的殷切关怀、期望、肯定、鞭策,是我们知青的骄傲与光荣。这一年我是三喜,县民政科还给我拨款盖起了二间草房,我的小家安在了头屯,这是我真正的家。第二年我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是因为奶水不够吃,常常断顿。社员夏嫂知道后,每天三次到我家给我的女儿喂奶,喂饱了,才回去喂她的女儿,这种恩情我终生不忘。
      我于一九七一年初被公社调到农具厂任厂长,党支部书记,爱人调到牛家中学当教师。我和工人们共同努力,单位被评为五常县先进单位。一九七二年初我又被公社调到兽医院,用一年多时间,硬是把全公社的大牲畜马牛口蹄疫控制住了,确保了大牲畜的安全,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又经过艰苦的努力,全公社的鸡瘟得到彻底控制。不仅受到各大队社员的赞扬,兽医院也首次被评为县先进单位。
      二、上大学,当一名中医药专家,更好地为民服务。一九七三年秋,我被保送上黑龙江中医学院。开学这天,我代表新学员讲话,我讲述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发誓努力学习中医药知识,练好本领服务人民的健康事业。我被分到中药系,任班里的班长,党支部书记。
学校是开门办学,学制药到药厂去,边见习、边学习、边操作;学中药课到山里去,与当地赤脚医生一起在老师指导下边学书本知识边在山上采药、认药、压制标本,学得特别扎实。
      三、大学毕业当农民、当赤脚医生大有可为。毕业后,我放弃优先留在城里药厂的工作机会,决定回乡当农民。学校也批准了我下乡当农民的申请。
      一九七六年秋,五常县政府把我安置在向阳公社中原大队做一名赤脚医生。我回来后,县政府又把我一家三口搬到了中原大队。我很快和几位赤脚医生、社员们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建起了大队卫生所制剂室,自己制药、采药、种药,做到药材自用有余;运用我的医术为当地社员治愈了多种疑难杂症,大家给了我“神医”的美称。
      不久县里调我到了向阳中心医院工作,让我任院长兼党支书,主管医院的医疗工作和医院的建设。我一手抓医院的医疗建设,一手抓基层合作医疗站(卫生所)的建设,上下结合形成农村合作医疗网。农村医疗和疾病预防工作得到解决,农民不花一分钱治病,农民说,合作医疗真是好。
我用两年时间使医院面貌大变样,被县卫生局评为先进单位,有几位医生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我也被评为县卫生战线的标兵。
      四、支援西北,组建陕西中药研究所。一九八一年,国家医药局要在陕西咸阳组建陕西中药研究所,在全国调一批年轻中医药专业干部支持西北。一九八一年末,我调到陕西中药研究所工作。不久,组织上送我到中科院科研管理培训中心,学习进修科研管理工作,又送我到沈阳药学院进修中药研究。经过一年的进修学习,在专业技能方面有了新的提高。一九八四年我撰写的《陕西中药资源》一书,获科技成果一等奖。
一九八七年七月,我调到西安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科研处工作。
      五、下海创业,为国家、为人民做更大贡献。一九九二年院里终于批准我下海。我在珠海、广州等地,组建了自己的公司、自己的研究所、自己的素食饭店、自己公司的官方网站。几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健康养生事业的研究。
      在我们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自豪地说,头屯,是我成长的地方。我感恩头屯的父老乡亲培养了我们。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仍然选择农村,过农村田园原生态生活。
      我感恩我的母校哈尔滨六中的老师们教育了我,培养了我,教导帮助我走上一条正确的路—与工农相结合的路。
      我感恩黑龙江中医学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辛勤耕耘的老师,是他们教会我送瘟神的中医药学知识。使我能帮助无数的病人获得康复。我感到无限的幸福、快乐。
      我更要感恩这个时代,给了我锻炼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头屯就是这第一个舞台,头屯——我的家,我永远怀念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4-24 21: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