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256|回复: 0

杂谈知识,文化,教养,修养

[复制链接]
柳毛河人 发表于 2014-6-6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柳毛河人 于 2014-6-6 22:26 编辑

杂谈知识,文化,教养,修养
      题目杂了一些,笔者的思绪也杂了一些,这个命题本身就有些杂。下笔无神,就杂着写吧!因为偶然思及,也就不再顾及那么许多了,兴致所至,信笔而就。
      不知是哪位名人说过,“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没教养;有的人没有什么太高的学历和学识,但仍然很有教养,很有分寸。”我对此话十分推崇,真所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讲这话的名人确是名人,更是明人。
      眼下浮躁的社会,有文凭有文化的大有人在,遗憾的是,其所表现出来的教养未必令人接受,更谈不上令人欣赏,甚至个别人之浅薄至极,浮躁及顶,使人感到恶心,令人厌恶,不屑一顾。反而一些没有什么太高学历的人,却很有教养,甚至表现出很优雅的修养,行为举止更显高雅洒脱,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很难不让人对此现象不进行揣摩和深思。
      知识,“知”与“识”之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及人类在客观世界活动中所感知的经验之识的总和。知识的获得,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知识,只能依靠人类主动之“学”和被动接受“教”而获得。大千世界,苍穹浩繁,门类充盈,知识庞杂,故而,学不厌多,知不厌杂,识不厌繁,活到老学到老,体味到老,唯其可行。即便如此,也难免言有所失,事有所过,不妥不当之言之事,时现纰漏也在所难免。
      知识就是力量,是多年来宣传工作的惯用语,但知识不能保证力量的方向。力的方向,要靠知识之外的知识来确定。知识没有阶级属性和政治倾向,知识是人类的工具,它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倾向取决于掌握知识的个人。知识可以创造世界,也可以摧毁世界。正如能量之说,有正负之别。这似乎可以找到部分有知识的人,行为举止差强人意的某些原因。
      文化,是对各门各类的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文”而“化”之的结晶,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人类从知识中所粹取出的“形而上”的精髓。由此,人们可以感到文化对知识的囊括和包融,而与“形而下”的一般知识相比,文化则显得更具“形而上”的抽象化和理论化。古语道,“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是知也。于是,人类社会便出现了诸多文化和文化现象,诸如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足球文化、艺术文化、姓氏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不胜枚举,言不胜言,不一而足。文化积淀的厚重,是厚积薄发的基础,是历史的迁延,是沧海桑田的沿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
      文化和知识,是近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人们常说文化知识这个词。关键是,我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应该体现正能量的效果。
    教养,即教育、养育、教授、培养诸行为之和。教养,基本上是与个体的人与生俱来的,是在家庭的范畴内所获得的养育、培养、教育和教授,综合全面,无微不至,无细不含,面面俱到,方方俱至,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融入血液,潜入骨髓。中国人的教养主要体现在礼仪规范、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上,重在文化和品德。教养主要来自家庭,成熟的个体人的一切表现,是一个人所接受的家庭教养的最终作品。每个人身上都一定会打上各自家庭的烙印,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发现其家庭的背景和影像,概莫例外。教养,难以掩饰,也无法掩饰。
      教养,必定要涵盖并容括知识,但也需要知识的导引。教养,一定会体现一个家庭的文化底蕴。毋庸置疑,除却性格因素,出自同一个家庭的子弟,其教养基因是大体相似相近的。家庭要通过教养对子女施教,得以子嗣延续,也要通过教养来维护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基于此,对于教养,大多子女都是被动的,甚至是迫于父母的尊严乃至威严,是在某种说不清的压力下被动接受的。所以,家庭教养一般具有人为“复制”的痕迹,具有家庭文化代代传承的痕迹。教养上的良莠之差之别,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质、气度、风度、风格、乃至形象即综合素质的高低优劣,是“包子总会露馅儿”的,装扮是不能长久的。教养展示人品,证明人品。
      修养,是后天“修”得的“学养”或说是“正果”。一般是行为人的自主行为,相对于教养,修养则更体现行为人的主动性。较之教养的被动接受,修养是具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更能体现“修养者”的个人倾向。修养比起教养则品位更高,格调更为高雅,更能体现某个人的性格特征、心理倾向、道德追求、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
      教养主要来自家庭,修养多来自社会,也体现社会价值的取向。教养来自家庭,但更体现社会价值;修养来自社会,但却体现个人价值。仅此而言,教养和修养也都归属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和深刻的文化痕迹。
      教养一般是溶化在血液里,深入到骨髓里的,一个人自身教养的展示、体现和流露,是自然的,是潜意识的,是不由自主的,甚至是无意识的,甚至容不得你去思考,生命本能所做出的反应。人在某些时候会对自己的某些行为“失控”或“下意识”表现,并且充满浓郁强烈的情感色彩,其有些是源自教养的自然反应。
      缺乏知识,可以通过“速补”、“狂补”、“恶补”去获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大量的知识。而教养则不成,人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最理想的教养。教养是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生命遗传的基因、自身的天赋秉性和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岁月的积累。
      修养则必须以自我意识为前提,要人为地给“修养者”设定某些“戒律”,就像是佛学的“禅修”一样,坚持不懈地修炼以达到自我提高自我早就的学养和成果。
      话题返回本文的开端。一些具有文化知识而教养和修养欠缺的人,要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有意识地加强修养,后天修养以补先天教养之不足,这一切都在自我修炼、修行、修养之中了。
      缺知少识但教养修养充裕者可敬,文化知识丰富且教养修养更佳者令人钦佩,我要向这些人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6-1 07: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