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561|回复: 3

走 进 往 事(四)业余生活

[复制链接]
瑞雪红梅 发表于 2011-12-29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瑞雪红梅 于 2011-12-29 16:02 编辑

           走 进 往 事(四)业余生活
我们连里最先来的一批知青是1968年7月从佳木斯来了20名知青,后来就是哈尔滨,北京、天津、上海五个城市来了八批知青,共200多人。为解决住宿问题,连队里盖了个大房子当男生宿舍,南北对面大炕。一个屋能住20多人。我们女生住老场部搬迁时留下的办公室,里面加了火坑。由于按班排分寝室,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生活方式,大家都能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各地的方言和生活习惯,很快成了知心朋友。上海人把我说成阿拉,把人读做宁,“我是上海人”就读成了“阿拉上海宁”,有意思。不长时间一些高中生就初露锋芒了,他们受教育多,有文化有修养,很快成了连队的骨干。刘红当上了出纳;王洪军当上了文书;胡继明当上了统计;梁桂金到卫生所了卫生员;张贵、白立海等人上了机务;钱红、朱根福等人当上了教师;陈树成当上了党支部副书记,于梅和臧希华当上了副连长,走上了领导岗位。
男青年们自己动手制作了单双扛,安在宿舍门前,队里给平了块篮球场地,机务师傅帮着做了简易的篮球架,当地青年王海峰、杜桂林、邵文国、哈尔滨知青范传国哥俩、岳斌汉、曲忠礼等人组成篮球队,又空他们就去打球,我们女生拿着织毛衣的手工在一边看热闹。铲地回来虽然很累,可青年们洗完了就三三两两地出来,坐在宿舍门前的榆树墙里,有拉二胡拉手风琴的,有吹笛子和口琴的、有下棋打扑克的、玩拉力器打排球的很是热闹。有时赶上休息或倒班,还约几个姐妹一同到四五里地以外的四方台煤矿电影院去看电影,《奇袭白虎团》、《麦花姑娘》、《保卫萨拉热窝》等电影,那时演的老火了。女青年们学会了补手套、织毛衣,缝棉裤,还和当地的老职工学会了用玉米叶做鞋垫,生活的很有意思。
1970年毛泽东发表了题为《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五二0”声明。为了庆祝声明的发表,连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我和全桂琴是负责人。老职工杨殿贵会打杨琴,杨德才和宫恩义两人拉二胡,组成了小乐队。也不知咋回事,他们不会看谱子,但听你唱就能弹出曲子来,你说怪不?经过一个多月的排练,还真弄成了一台节目。天津知青王颖独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我们四男四女排练了舞蹈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自己做了新疆帽带在头上,还刻苦地学习了新疆舞蹈中左右动脖子动作。为配合当时的形势,我们排练了一个很大气的舞蹈,“亚、非、拉人民要解放”,为了演出的比真些,我们上连队里翻阅了旧画报,找更多国家人的衣着和穿戴的习俗,像朝鲜、非洲黑人的样子,脑子里能想象出来,可有的根本不知道呀。15名男女知青伴演了好多国家的人。我记的最清楚的是伴演黑人的是哈尔滨知青刘忠雨和佳木斯的宋立群,他俩光着膀子,用墨汁把脸和上身全都抹黑了,把裤子弄到胯间,衣服围在外面,跳舞时一笑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形象极了。天津快板“说说咱们的连队好”。那时正值全国上下学唱革命样板戏,当地知青王海峰带上条长围巾伴演李玉和,北京的徐建英伴演李奶奶,天津的王敏伴演李铁梅。别看没唱过京剧,可他们三个天生的好嗓子,练习几回就差不多了。手提的红灯是我们用手电筒改装的,三个人合排了《红灯记》中的片段,你别说,化上妆还真像那么回事儿。   
[静脉曲张袜有用吗好用what is the best去皱火影忍者漫画去痘印快件查询毛孔面膜排行榜很好韵达快递网点查询减肥去痘痘最有效的方法效果好的平价化妆水排行榜好的面霜推荐防晒去痘印产品哪个好align=left]为了对青年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我们排练了独幕话剧,“一块银元”,反映的是旧社会地主欺压穷苦人的故事。刘忠雨龇牙咧嘴举着皮鞭子扮演大地主,全桂琴和王海峰扮演一对穷苦的老夫妻,剧中扮演受苦的小女孩是原农垦总局设计院工程师刘敏儒的女儿刘琼。刘琼那年10岁,瘦瘦的,个子不高,梳着两个小辫儿,长着一双大眼睛,长长的眼睫毛,一看天生就是演员的料。给她讲完情景后,很快就入戏了。演到小姑娘被地主灌了水银给老太太作陪葬时,她滞呆的眼神,打着一盏灯,一动不动地被推了出来,那悲痛的曲子和忧伤的配音解说,使台下好多职工都掉下了眼泪。
后来,我们宣传队还代表连队到团部参加了演出。那时,正值“全国山河一遍红”,各地都在大唱革命歌曲和学唱样板戏,学校里知青在教上海的舞蹈,职工们在学唱沪剧、在学说天津快板,我们把家乡的文化艺术溶进了北大荒这片沃土。在田间、地头,在晒场,《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草院上升起来落的太阳》等歌曲,总是在广阔的绿野间回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青情结 发表于 2011-12-29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你们当年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马上和农垦总局的领导在电视采访中说的北大荒文化联系起来。他说,“北大荒文化是由四部分组成,转业官兵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黑土文化”。仔细想想,这四部分人,就数兵团知青在当地的时间短,然而却留下了不走的文化,可见,兵团知青不仅是屯垦戍边,也播撒了先进文化的种子。这一份贡献,已经载入北大荒的史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再林 发表于 2011-12-29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仿佛看到了一副图画: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瑞雪红梅 发表于 2011-12-30 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假期到了,学院史志也交稿了,我是一个不甘心寂寞的人,总是给自己找点活,给自己加点压。从出生到现在对我来说最难忘要属那几年的知青岁月了。想做就动手吧。还好前几年已把不太全的日记翻了出来,做了粗略的整理,同时也把留存在记忆深处的陈年往事带了出来,没想到的是这些故事竟出如此清晰的映入了眼帘,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19 05: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