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3760|回复: 3

我的回复——同北大荒战友李再林交换看法

[复制链接]
毕国昌 发表于 2014-4-12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再林战友:  
  你好!
  看了你对《致北大荒战友执着——知青岁月,不该发生的故事》一文的回帖很高兴,但有必要澄清一下我的观点。不管怎么说,有些争论,起点波澜不是坏事,至少在今天这样一个政治环境下,是这样的。这是我高兴的原因。
  我的观点是,那场轰轰烈烈的百万知青下乡运动的决定是错的,是不该在那个时候做出的一个决策,是决策者的错误。是那场动乱之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基础,失去了安置我们的能力,失去了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秩序,才可能发生的事情。当年,以最高领袖的最新指示出现的那个号召,本身就失去它的科学依据,是不正常的国家运行机制的表现。当然这里包涵了相当多政治原因,这是我们讲不清楚的。
  因此讲,那个“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广阔天地可以大有作为”的决策是错误的。我是始终这么看。但是,这不等于就否定了我们知识青年这一代。这完全是两回事。
  有些战友常以知青经历感到骄傲,那是因为我们在1978年左右,大批量返城之后,开始小步快跑似地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或者拼命参加恢复后的高考,圆了大学梦;想尽一切办法“挖门子找关系”寻求再就业生路,寻求自己或是全家的安身之地;是在承受“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政策牺牲后,又承接起“上养老下养小”的生活艰难……我们不是感叹过吗,我们这代人真亏:讲文凭时没文凭;干部要讲年轻化了,自己又过杠了;要养孩子了,只许你生一个,样样赶不上趟,啥啥倒霉事,总是落不下。
  可是,我们还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交出了较好的人生答卷。所以我说,知青一代是特殊的一代,是值得研究的一代。至少在共和国历史上,它具有较重要的一个位置。
  我们一路走来,几十年过去,当这个社会发现,我们这代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质不同,所以值得信赖,可以依靠。很多人在认同我们的同时,或许做出不准确的判断:那场上山下乡运动还是有必要,是对的呀。
  如果是对的,那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党和国家要纠正吗,包括我们自己?
  如果是对的,接着搞下去,那样不是可以更好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吗?
  如果是对的,科学界、学术界在拨乱反正时,为什么会大声疾呼:十年高考制度的废除,人才断档不是几代人能弥补上的,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受到的影响不是10年问题,中国的“四化”进程的影响也决不是10年问题。
  如果是对的,那么返城之后,虽是百业待兴的城市,我们就不该看到:就业艰难、居住困难、家庭纠纷、父子兄妹反目、伦理道德伦丧……等等诸多社会,一起压向国家、社会和家庭,我们整个民族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这里,我还可以说很多,但我不想说很多。
  我们这一代是奉献的一代,是牺牲的一代,是值得信赖、可以依靠的一代。是因为我们那段知青经历吗?我的回答是,不完全是。但是,那段艰苦岁月的磨炼肯定是有帮助的。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还去效仿,就是得不偿失。因为那样无论国家、社会、家庭,还是个人的代价太大,也不符合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规律。
  人生砥砺,刻苦培养是有道理的,但是非要放到农村去,其实是左的思想支配。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人的本性追求。人,下生出来,就向往美好的未来,就渴望往高处走,这是人性本质所决定的。否则我们就没必要搞城市化,搞城市化还有什么意义?
  好了,我只能说到这里了,仅供李再林战友参考。好在现在是一个“不抓辩子不打棍子”的年代了,否则真得要送进大牢了。
  欢迎李再林和其他北大荒战友的批评指正。
           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二团战士  毕国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水 发表于 2014-4-12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经历千差万别,不能以偏概全。300万知青上山下乡,是当时的党中央决策,一代人的实践。正确与否,中国历史会有结论。到目前为止,党中央没有做出结论。
个人经历为基础的个人看法,见仁见智。40年来,有“伤痕文学”派;有“无怨无悔”派;有全部否定认为是方向错误派;有部分肯定认为“有益接班”派……争论会继续。
我个人认为,知青运动方向正确。由于左、右路线的干扰,有支流和曲折,代价是沉重的,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指导思想,培育了共和国的接班人。例如长征,牺牲是沉重的,救国救民方向是正确的。长征的路线曲折,斗争激烈,但正确的指导思想最后胜利,孕育了新中国。知青运动中,当年知青一代人参与创业,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已经证明,还将继续证明,知青一代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捍卫了社会主义。
我不赞成在这里开展讨论这个大问题。
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农场章文 发表于 2014-8-27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实质上对国家是灾难,对家庭是悲剧,对个人是痛苦。不错,通过上山下乡,我们是有了团结奋斗,不怕苦不怕死,独立工作,自我生存能力强的优点,但是不能够发挥应该有的作用,大多数人每天重复简单的劳动,思想僵化了,知识陈旧了,更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田书武 发表于 2015-1-27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田书武 于 2015-1-28 21:11 编辑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分析这场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才是科学、正确的视角。
   一、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迫切的希望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但在风云变幻恶劣的国际环境下,工业下马使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面临着大量失业的险境,在三年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危机情况下,增加就业机会几乎不可能。其实,1960年工业下马后已经开始动员干部、工人,实行小部分的返乡举措了。
  二、  当时,一穷二白的共和国根本没能力接纳所有的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小学升中学约45%,中学升高中不到10%,上大学者更是凤毛麟角。下乡知青中有几个老高三的学生?当年的高中生放在今天考985学府都没问题。怨谁呢?当时贪腐不猖獗、黄赌毒不流行,干部不腐败、路不拾遗没有黑社会。为什么穷呢?是因为新中国的根基是一穷二白和帝国主义的封锁加上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反目。
   其实,1965年以有很多没有就有机会的年轻人,陆续下乡了,只不过不是大张旗鼓罢了。我们的少年时代,满街都是小孩,瞬间就需要上学、就业,可步履艰难的共和国在当时别无选择。也可能博主有高见望“赐教”。
   走与劳动者相结合的道路并非歧途,换句话说;没有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农村、农民不会敞开博大的胸怀欢迎城市的“多余人”。还是那句话,是金子那都能发光,“知青”的精英大有人在,还是各个行业的脊梁。
   多学习近代史,别轻易的接受极右思潮的蛊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史观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对错,才是知青的起码修养。如果认为知识青年下乡是流放的话,那占全国85%的农村的青年就活该不应受到良好的教育吗?十万转业官兵有的都没来得及摘下领章帽徽,义无反顾的来到这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这批“可爱的人”大部分都是尉级以上的干部,他们认为自己是被组织流放来的吗?其实到农场的知青只是北大荒的过客,虽然我们献出了青春、汗水,有过激情、犹豫彷徨但没法跟老军垦相比,埋怨那个火红的年代更毫无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2 18: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