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再一次拜读了毕国昌写的文章《43年,你怎么会冲淡我们这么深的情谊呢》。这是一篇回乡游记,文中记载了作者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密山朝阳镇-857农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和老知青与857农场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有着不能割舍的情感纽带。不会因为43年的岁月冲淡而改变。”作者的这篇佳作,勾起了我对往事的万千思绪。 43年前我和本文的作者毕国昌同乘一列火车,奔赴当时叫做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十二团的地方。读着国昌的文章当年火车上的情景历历再现,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引荐我的是我同龄的小表叔原滨寨,因为我们三个人的家长都曾经是一个锦旗社的员工,三个家庭又都是山东的老乡,虽然之前我并不认识国昌,但是临行前父母却再三嘱咐三个人要彼此关照,第一眼见到他时,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个子比我的小表叔高出了半头。我们三个人一起分到了朝阳修配厂,那里是我们三个人共同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如今我的小表叔已经离开人世两年了,不知是因为国昌的文章让我突然想起了他,还是因为小表叔的离去,让我更加感觉国昌的文章是如此的贴近那个年代。 我在这篇文章中流连忘返,好像一个如梦初醒的人见到了光明,这也许是因为我离开857农场太久了,我的内心深处,从未有过“朝阳城里尽朝晖”的景象。 我是1971年返城回哈的,从此“857农场”就成了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几次梦中回到我原来工作的地方——朝阳镇修配厂,朝阳大道永远都是冷冷清清漆黑一片。 忘不了寒冬季节我和我的好友丽杰,站在朝阳广场看电影《红灯记》,电影结束时,两个女孩子冻得手脚都木了,顺着漆黑的朝阳大道,踏着冰雪走回修配厂,路途并不远,但那没有一盏路灯漆黑的路,还是让我俩毛骨悚然。 忘不了那年龙口夺粮半夜返回修配厂,我们乘坐着解放军开的大卡车,汽车颠簸之时国昌坐上了镰刀,全车的战友为他焦急,当汽车驶入朝阳路口时,“朝阳城里”一片漆黑,我们在车上撕心裂肺地呼喊:“发电啊…”,不幸中的万幸,朝阳医院及时启动了发电设备,让国昌在那简陋的医院里做了成功的手术。 忘不了当年老职工们,家家住着茅草房,曾经想象过,我们也要象他们一样,日复一日地生活在低矮的草房里,在昏暗的灯光下操持家务。 往事凝聚着我们的汗和泪,我们在那片土地上留下了青春的脚印,我们曾经和那里的老职工亲如一家,他们曾经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包容和照顾着我们,就像国昌文章中提到的老厂长王凤山,还有我们的师傅们,永远都忘不了他们那一张张善良淳朴的笑脸,那些年我们在他们的呵护下成长,共同的命运也使我们知青的群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转眼43年过去了,而后的多年里,我几次都因为工作繁忙,错过了回场的机会,但是我的心底里一直对八五七农场充满难以言表的情谊,一直眷恋着那里 “有着不能割舍的情感纽带。这个,不会因为43年的岁月冲淡而改变。”2011年857农场60周年场庆,我又和农场失之交臂,多亏了国昌的文章,让我看到了857农场的巨变,文中对朝阳小镇的真实描述,了却了我对农场多年的牵挂,从此我的梦里不会再有漆黑的大道、低矮的草房…,朝阳镇“一栋栋整齐划一排列开来的“小高层”(楼房)透露出这里居住水平并不低的信息…”一切都在变化着,唯一不变的是“老职工对知青的感情没变,知青对老职工的敬重和感激之情没有变。” 我们也都变了,当年的小伙、姑娘都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了,我再次想到我的小表叔,愿他在天之灵也能分享857农场巨变的幸福。 (2011年10月15日落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