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4-2-6 20:25 编辑
周恩来总理名恩来,字翔宇。关于翔宇二字有的说是他老师高亦吾起的,但在1998年的党史研究中被否了。也有文章说,周总理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教历史的高老师赠送给他的。这次春节探亲时无意中聊天,得到了证实。 我三姑的大女儿明杰,比我小一岁,她的公公婆婆原来在北京一机部工作,听说,周总理第一次在政务院做自我批评,就是因为给她公婆安排工作。这是总理唯一的一次自我批评。 她公婆在1953年,主动要求下放基层,被安排在矿务局工作。这一生活转折,创造了表妹和表妹夫结缘的条件。由此表妹也进一步了解了表妹夫一家过往渊源。
表妹夫高振国原籍是山东章丘人,1961年曾在周恩来总理家住过一段时间。他的爷爷高盘之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当历史老师认识了周总理,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师生缘。
周总理11岁时,由于剪掉了辫子,触犯了清朝 的戒律,被扑入狱,振国的爷爷佩服这个学生的胆气,就出面予以担保。后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总理参加学潮,再次入狱,这次振国爷爷是以全家性命担保相救。 他家族的这段历史在当地被媒体报道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不知是出于何种用意,有些人借机诬陷振国受贿,是表妹依靠法律经过极为艰难的诉讼得到了澄清,洗清冤屈。这段历史给振国带来了人生中的一次意外和大转折,致使其提前离岗退休。 通过他的这个意外的遭遇,也使我们再次领略了现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矿务局设备处的处长竟然分毫没有收取商家的回扣与好处,这是陷害他的人万万没有想到的。他无愧高盘之的孙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得起金钱的考验。听他讲最近沈阳媒体打电话,要他的全家照和在西花厅与总理的照片,邀请他今年赴沈阳参加当年总理上学的那个学校举办的总理诞辰115年的活动。我们都鼓励他参加。 附这篇文章,用以佐证我文章的真实性。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恩来为人处事,非常讲究知恩图报。他自己扶助他人绝少有功利感,但对于曾经教育过他、帮助过他的人则时常感念,没齿不忘,并用各种形式报答他们。他铭记着中国的一句古训:不能过河拆桥。
在延安时期,一位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周恩来回答说:“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山东高盘之先生教诲与鼓励,对我是个很大促进。”高盘之先生字亦吾,1881年生于山东章丘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被塾师誉为“神童”。1901年他考人山东高等学院,每次大考都名列前茅。1903年高盘之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下,先后组织“乐群学会”、“玫瑰花诗社”两个学生组织,与会员赋诗论文,抨击时弊。1905年冬,他与这两个组织的骨干成员秘密加入同盟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1907年,高盘之领导轰动省城的高等学堂反清斗争,遭到清政府通缉而亡命东北,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担任历史、地理教师。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小学,遂成为高盘之的弟子。高盘之忧国忧民的情怀、渊博的学识很为周恩来所敬仰,在其影响下,周恩来率先在全校剪掉长辫子,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先生也很器重周恩来。1913年,十五岁的周恩来毕业于沈阳东关模范小学,准备南赴天津投考南开中学。临行前,他与高先生同宿一夜以表惜别之情。高先生说:“我仅问你一事,孔子曰‘君子有三乐’,你可知晓?”周恩来不假思索地回答:“‘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此其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此其二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其三乐。”高先生满意地说:“有你这样一位英才弟子,我愿足矣。”周恩来紧紧握住高先生的手,潸然落泪。第二天清晨,高先生把写有“翔宇”二字的纸片递给周恩来,说是斟酌忖度多日后想出来的,意在祝愿少年周恩来如鲲鹏展翅,翱翔九天。从此,“翔宇”就成了周恩来早年发表文章及留日、留法期间常用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并没有忘却高盘之这位恩师。1950年12月,高盘之的儿子高肇甫应周恩来之邀来到北京,周恩来热情接待了他,说起高先生,周恩来情不自禁,诚恳地表白:“没有高先生的教导,我不会有今天。”1961年,高肇甫夫妇带着三个孩子回北京探亲,周恩来获悉后,再次邀他们相见,详细地询问高师母的健康状况,并让秘书搬出一包礼物,托他们带给师母,此外还附上放大的高先生的照片一张。这张照片是高先生在他毕业时送给他的,后来几十年一直珍藏在身边,深恐或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