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4107|回复: 12

呼兰河的女儿-----萧红

[复制链接]
苏文华 发表于 2014-1-13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呼兰河的美是天然的,她默默地流淌了几千年,如洛水一般,有着美丽的传说、动人的童话。而诞生文学洛神萧红却近乎偶然。

1911年的6月1日,一个叫荣华的女孩就在呼兰河北岸落地了,那天正值端午节,是一个踏青的日子,水边的生灵萌动着浓浓的春意,岸上的人们采集着一束束吉祥,这一席席的热情,似乎都对这个女孩的到来有一种曼妙的预感。那天,是流亡诗人屈原投江自沉的忌日,那年正值辛亥革命的年份。时间的契合,使她的生命暗含了一种叛逆、哗变的物质。如果她的骨子里的醒悟是命中元素,那么外面的天空则是梦想的居所,她的离家出走一定是必然的,因此,她的漂泊也就成了无可抗拒的宿命。萧红生前大抵走过10个城市,有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东京、武汉、临汾、西安、重庆、香港等地。但这一切对她来说,却丝毫不具备旅游和观光的意义,只是无可奈何的逃亡,只能说明她生命中的黄金岁月是如何被命运无情地切割。

这个游子(张乃莹),就在三十年后,1941年的春天,一部《呼兰河传》让这块种植生命的热土有了名分,这是一份厚礼,已经让这里的人们再也不可承受生命之轻了。

《呼兰河传》是她在世三十一年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诗意的诠释,那娴熟的笔法,抒情诗的意境,浑重的书写,宛如她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娓娓讲述着家乡的凄婉,忧郁,但美丽而动人。读着它,会感受到一条悠悠的小河,缓缓地从容地流淌,时而溅起几朵机智幽默的浪花,就像她那聪颖的双眸闪耀的智慧光芒。

她、一生孤寂,像烟花那样,带着疼痛的文字,让后人怜惜这个充满才情的女子,当她用自己的文字为寂寞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呼兰河传》时候,也为家乡人奉献了一篇温暖的童年回忆。

她,在呼兰生活了整整十六年,这款土地给予她丰厚的营养,她慢慢地受用着……

家,一个叫港湾的地方,让这个生命羽翼得到了丰满。她的家可以说是小康之家,家的院落里透露出晚清北方小康之家的气派,殷实、安宁而富足。父母十分重视对她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三岁时,母亲就连省亲都带着识字的字块教她识字。她的穿戴整齐利落,衣服的质地和母亲一样,十分讲究,让她有十足的自信。那时呼兰城有两所小学,1920年首开女生部,她就是这一举措的首批受益者,学校设在龙王庙院内,俗称龙王庙小学,学校只设初小。1924年萧红考入高小女生部,学校位于城北二道街的祖师庙院内,后来称道文小学。应该说她是幸运的,因为她的启蒙教育有了较好的条件,对于她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个家和这个小城给了她装饰自己的武器。

后花园,一个叫乐土的场地,给她的灵魂里植入了“自由”的种子。在她的笔下开放出自由的花朵。“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她在后花园中所看到、听到和想到的,是鲜花还是荆棘,是喜鹊的欢歌还是乌鸦的聒噪,是绚丽的朝霞还是阴沉的暮云。在忧郁的童年时代,是一笔可观的财富。阳光和自由是她执着于文学的理由。

祖父,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荣华9岁丧母,缺失了必要的关爱,童年虽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乐,以至于 “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所以她与祖父一天到晚“寸步不离。”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边劳作,于是她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家里的后花园给了她的童年无限的欢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上一觉,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温馨的。她和祖父互相依恋,互相安慰,渡过了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在寂寞的岁月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祖父就像一个“爱”的传道士,给了她生活的底牌。“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于是,她通过抗争,赢得了父亲给与她继续读书的权利。1927年的秋天,在具有异国情调的哈尔滨,开始了她的中学生活。

她也许注定属于这个城市,她在这里度过了八个春秋。八十多年后走在这个城市里,人们还会不期然地碰触到萧红留下的痕迹。她就读过的中学、游行过的街道、落难过的旅馆、暂住过的街区、流浪过的街市、生产时住过的医院……某种意义上,萧红同那些风格各异的辉煌建筑一样,成了哈尔滨市的鲜明印记。

她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和爱,从此通过与命运抗争,在漂泊中收获着属于她自己站台。她在哈尔滨有了自己的天地。从此她对爱情有了本质上的奢望。

她的第一个爱人是在命运的最低谷时遇到的,萧军的出现成就了她的梦想。改变萧红人生轨迹的会面,发生在1932年7月12日的黄昏。萧红当时的样子,近半个世纪后,萧军依然清晰记得:“她整身只穿了一件原来是蓝色如今褪了色的单长衫,开气有一边已裂开到膝盖以上了,小腿和脚是光赤着的,拖了一双变了型的女鞋;使我惊讶的是,她的散发中间已经有了明显的白发,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再就是她那怀有身孕的体形,(她怀着的汪恩甲孩子,汪已离走)看来不久就可能到了临产期了。”

当时的张乃莹自然不知道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已然出场。如果没有这个名叫三郎的男人,她的人生就止于“张乃莹”这个名字,换言之,如果没有三郎,就没有后来那个名叫“萧红”的女人。那么,“冷漠”的三郎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就是后来的萧军。就是这个萧军将萧红救难于水火之中。她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1933年5月6日,萧红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弃儿》以悄吟的笔名在《大同报》副刊上发表了。随后,萧红又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了《王阿嫂的死》、《看风筝》、《夜风》、《中秋节》、《哑老人》、《八月天》等十多篇散文和小说。她这时的作品虽然显得有些粗糙幼稚,但她的创作热情却像是一触即发、喷涌不尽的火山。

1933年10月间萧红以“悄吟”署名、萧军以“三郎”署名自费出版了二人合集《跋涉》。二萧的合集《跋涉》出版后,轰动了东北文坛,萧红也因此成为东北文坛第一个著名女作家。

鲁迅,是二萧的文学导师。萧军、萧红日后之所以能够成名上海滩,显然与鲁迅先生的奖掖与提携分不开。三十多年以后,萧军深情忆及当年得到先生回信时的心情:“读者可能体会得到,也可能体会不到,我们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处境,那样的思想和心情的状况中而得到了先生的复信,如果形象一点说,就如久久生活于凄风苦雨、阴云漠漠的季节中,忽然从腾腾滚滚的阴云缝隙中间,闪射出一缕金色的阳光,这是希望,这是生命的源泉!又如航行在茫茫无际夜海上的一叶孤舟,既看不到正确的航向,也没有可以安全停泊的地方……鲁迅先生这封信犹如从什么远远的方向照射过来的一线灯塔上的灯光,它使我们辨清了应该前进的航向,也增添了我们继续奋勇向前划行的新的力量!”

上海,是萧红离开哈尔滨后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是她一生最重要的驿站,是对她最具意义和价值的城市。上海期间,为数众多的作品陆续问世,形成了她创作的喷发期。

1935年月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从而奠定了萧红作为抗日作家的地位。同时,让人们渐渐忘记了那个名叫“悄吟”的女人,只知道文坛崛起了一个名叫“萧红”的女作家。这是一个重大的文学事件。这个名字从此广为人知,流传至今,成了呼兰、哈尔滨以及黑龙江的文化印记——那是她再也不曾回过的故乡。而这个女性化的名字至今仍令人自然关联到另一个男性化的名字:“萧军”——那是她曾经挚爱过的男人。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六年。

如果说战争、离乱、时间是不能让爱情保鲜的外部因素,那么二萧之间自身感情也在渐渐地耗尽,应该说内在的人性本身所致。1938年的春天,萧红生命中的第二个爱人出现了,他就是端木蕻良。和萧红在一起生活了四年的男人。

萧红选择端木也许是为了爱的缘故,也许是为了生活的平静,在当时的背景下,她没有选择去延安打游击,其实,她恰巧没有去延安,就此远离了延安的政治斗争和文艺论战,才能有时间创作《呼兰河传》、《马伯乐》、《小城三月》、《北中国》这些流传于世的小说名篇。她以自身明晰而独特的表述方式,传承着鲁迅先生的精神遗产,从而在对全人类愚昧的批判性写作中,抵达作家的最高境界——自由书写。

在萧红短促一生中,萧军、端木蕻良毫无疑问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男性,分别开启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与萧军生活在一起时,萧红因《生死场》成名;而在与端木生活的时代,则以《呼兰河传》步入巅峰。然而,无论两个男人现实中做过什么,伤害或接纳,却始终难以改变一代又一代读者,对他们两人完全相悖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

香港是萧红人生最后的驿站,也是她的居住地和安葬地。香港见证了萧红生命最后两年光彩照人的写作瞬间,也见证了她缠绵病榻、为避战火东躲西藏、直至数次因为日军要军管医院而辗转于玛丽医院、养和医院、法国医院、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救护站,不断被驱逐的悲惨命运,更见证了她生命最后时刻,对文学艺术的执著理念,发出“身先死,不甘,不甘”的抗争呼声。

孤独是不带面具的。心灵一旦敞开,便暴露了她的生活的秘密,即使她曾经极力设法掩盖它。

在生活的平静的表面,始终覆盖着不散的阴云;在云层的背后,又有了新的雷电和风雨的积聚。

然而,无论如何,萧红的健康已经完全被毁坏了,再也无法恢复了。她最没有自信的地方,令她最感忧郁、痛苦和不甘的地方就在这里。而那时,她还不到三十岁。

春天是生命、青春和梦想的象征,然而,这所有一切都无法为人留驻。年华易逝。爱和温暖可以永远追寻下去吗?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萧红在病中又回到了追求与败亡的悲剧主题。在这里,她可能再度萌生了死亡的预感。

一种悲苦的可怖的心境,竟被她装点得这么轻松!

萧红的心魂早已回归呼兰河。

在白日梦里,《呼兰河传》断断续续地写了三年。心绪平静时,她自会提笔描写童年时的人物,风景,故事,传奇;在太寂寞的时候,或许也会把笔去写,写着写着,情绪就又随之高涨起来……整部作品没有《生死场》的湍急,却如大河般的开阔,浩荡,舒缓,然而流动的依然是无尽的忧伤……

她依然揣着自由和爱,踏上了漫漫的天国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过程是美丽的 发表于 2014-1-13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过程是美丽的 于 2014-1-13 19:41 编辑

苏文华老师:您好!
         拜读您的佳文《呼兰河的女儿-----萧红》,被您优美深邃的文笔所折服。您饱含着深情,为我们详尽地介绍并讴歌了黑土女儿萧红的文学生涯。很多史料极为珍贵。萧红作为三十年代的文学女神,她的生命过早地陨落,就像一枚青色的树叶,即使飘落,也是吟唱着,把最优美的舞姿留给了人间……
       萧红生命是一首悲怆的命运交响曲,柔弱中蕴含着坚韧的不服输!
       感谢苏文华老师为我们撰写这么精彩的文章!期待您更多的佳文在哈北网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茶香四溢 发表于 2014-1-1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我们东北女作家萧红,她暂短的一生留下太多的故事了,生生离离,坎坎坷坷,在您的笔记中看到了我们的共鸣,谢谢苏文华老师,期待着拜读你更多的佳作!顺祝冬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春之韵 发表于 2014-1-13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春之韵 于 2014-1-13 23:12 编辑

文华老师饱怀深情的将呼兰河的女儿—萧红,追求自由、不屈服命运,凄美的爱情悲剧和她在颠沛中展示的文学精华,以精遂的文笔尾尾道来。文章优美伤情,为早逝的文坛女神讴歌!感谢文华老师带给我们的精美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李维敏 发表于 2014-1-14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精髓文章,实则让人读不释目爱不释手。喜欢作者扬洒而深邃的语言描摹,欣赏作者犀利而隽永的笔锋倾注……萧红在您的笔下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光辉夺目,在拜读您作品的同时让我们更加深谙萧红其人的伟大与婉约! 感谢您——让我们读到这么优秀的文学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4-1-14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文华你好。拜读大作,颇为欣赏。你精湛的文笔,萧红的呐喊,都给我留下深深的感动。看到文章,似乎在倾听你的讲座,好过瘾。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阎启华 发表于 2014-1-14 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一个攵学洛神,精彩感人至极!拜读后在期盼佳作再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猫 发表于 2014-1-14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萧红是中国近代史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影响力很大,我几次参观萧红故居、萧红纪念馆,她短崭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苏文华 发表于 2014-1-18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战友们的抬爱!我会继续写来,谢谢大家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戎容 发表于 2014-1-26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文华此文着实精彩。4300字左右的文章,描述了肖红短暂的一生。确实,人生不在于短长,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印痕、给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死,而无憾。生活的颠沛流离、经历的奇幻多舛铸就了其独特的文笔,女性的细腻、东北“女汉子”的豪爽构成了肖红在文学上独树一帜的地位。
    苏老师在呼兰河畔的经历也使得笔下的肖红显得丰满与真挚,我似乎在您的笔下看见了萧红在哈市第一次遇见萧军的场景:整身只穿了一件原来是蓝色如今褪了色的单长衫,开气有一边已裂开到膝盖以上了,小腿和脚是光赤着的,拖了一双变了型的女鞋……
     感谢给我们奉献了如此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16 0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