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2678|回复: 3

大鹏影视专稿724难忘孙英

[复制链接]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3-8-11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鹏影视专稿724              

                 难忘孙英     

        接受为香坊“知青文化博物馆”设计展板后,我第一个想到的知青人物就是孙英。   
        认识孙英是2010年9月28日。那是我随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素梅赴佳木斯参加“中国.佳木斯第三届三江知青节”后的第二天,到建三江管理局参观,见到了欢迎我们的孙英。得知孙英是上海知青,1968年下乡至今在北大荒工作,曾任兵团六师副政委,退休前是建三江工会主席,曾受到江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接见,我们都很惊奇。 2009年我从《党的生活》杂志退休后,负责“岁月如歌”栏目的编辑曾约我如有好的人物,为这个栏目撰稿。见到孙英,我立即想把她推荐到《党的生活》上。陪同我的管理局领导和宣传部、组织部的同志当然很高兴。孙英谦虚地说:“不要采访我。”   
        回哈后,我与《党的生活》“岁月如歌”栏目的编辑大概讲了我了解的孙英情况,他在编务会议上报了选题并得到了批准。   
        我没想到的是,《党的生活》竟然让我代表杂志社前往建三江采访。在岗时,我经常外出采访,也很受欢迎。下岗后,没了身份,名不正言不顺,怎么去采访?我不去,让编辑部的记者去。责任编辑坚持要我去,说:“我们不是下乡知青,你是知青,采访知青方便。”   
        不料与孙英联系,她拒绝采访,说:“我是组织上的人,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组织上没有通知我接受采访,所以我也不能接受你的采访。”   
        我把“球”又踢给了杂志社,说:“你们派人采访吧。我无能为力了。”如果是一般退休闲着没事的知青,我可以采访,当然也要经过本人同意。发在我的“大鹏专栏”没什么问题,也用不着谁来命题、审查和提什么要求,我把握住分寸就行,因为我是网站站长,自己指导命令自己,是说了算的。为杂志社写人物必须经过程序上的审核和批准。不到一个月,10月26日,突然接到建三江分局宣传部新闻科刘科长电话,说按宣传部部长指示,欢迎你即刻来建三江采访孙英。我问:“孙英本人同意吗?”对方说,已打了招呼,她会同意的。给编辑部打电话,才知,采访孙英的事报到了省农垦总局宣传部,后又一级一级布置,才有了这个结果。      
        马上买票,10月28日到达建三江。无人接站,打车到了七星宾馆。等了半天,见到迎接我的同志,是水务局办公室的马主任(写日记的好处就是往事备忘),我正纳闷。来人说负责接我的同志临时有事去了哈尔滨,改派她来接待。但她说打了几次电话又去了孙英家,都没找到她。我心凉了半截,正捉摸回去怎么交代时,孙英和爱人颜宪双突然来到宾馆。     
        我忙说明了来意和我能来的过程。孙英说,她都知道了。     
        得知采访“往事”,孙英回去准备。马主任带我乘小车逛市容。来前看过不少资料,得知建三江原来是不毛之地,连个地名都没有。可眼前的景象让我感觉建三江已是一个繁华的城市了。 街道宽敞整洁,街旁高楼林立,人群熙熙攘攘,出租车来来往往,饭店生意兴旺,不时见到旅游观光购物的中外人群。      
       下午,孙英带来一些资料来了。我们两人单独谈。她问我对建三江的印象,我说太漂亮了,我拍了不少市区照片回去发在网上。
        孙英说,没有兵团六师师长王少伯带领我们建设,就没有建三江的今天。话题说到师长王少伯,她满脸崇敬。
        建三江是有名的“大酱缸”,地没一间房,没一家人,没一条路。珍宝岛战斗之后.黑龙江边疆紧急备战。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在珍宝岛、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方向,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防宇600部队。并命令沈阳军区从战斗部队和生产建设兵团抽选大批现役军人,组建六师师团机关。兵团党委将王少伯从兵团一师副师长调任六师师长,那时他43岁,是全兵团最年轻的师长。当时都不主张开荒,王少伯考虑打仗没有粮食不行,他提出当年建点,当年开荒.当年种地,当年打粮,当年做贡献。开荒头三年年年盈利,在农垦史上,新建单位盈利也是没有的。解决水患,他亲自请来水电部长钱正瑛,向她汇报, 她答应了别拉洪河的水利基建拨款。他又向中央申请修建全国第一条支农铁路——福前铁路,也得到了批准。三江没电,他又向吉林省革委会主任王淮湘去借,要来三江最大发电机组,建发电厂。六师刚组建时,包括师部在内,都住帐篷和地窨子,面粉供不上吃,吃过蒸小麦粒,也缺过油盐。那时下地时,瞎蠓、蚊子、小咬三班倒,有的地方比抗美援朝还要艰苦。当时规定不准
盖楼、堂、馆、所。为了群众福利,王少伯盖了全兵团唯一的六层楼医院和能坐上千人的建三江会场。省城来了新电影,王少伯经积极争取,使得电影发行站保障各团能经常看新电影。他用个人的钱为宣传队买钢琴,离开建三江时,留给宣传队了。为了纪念现役军人、知识青年、农场老职工开发荒原业绩,王少伯把荒原上地名进行了重新命名,有建三江、换新天、好山河、渔米乡、志四方、胸五洲等等。他还建起了成立了邮政局、商业批发站、新华书店、银行、电信站等。
       为什么说了这么多王少伯师长呢?孙英说,我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培养。他培养干部的标准就两条,能吃苦,能干。
       说起往事是愉快的,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从她最美好的青春时光起步,走过难忘的岁月。孙英是上海第一师范的学生,如果不下乡,分配工作应该是25级别的干部。“我听了转业军官开发北大荒的报告,和同学仿照电影《鸡毛信》向市委写‘鸡毛信’,就是要报效祖国,当个革命者。”孙英说,“小说《军队的女儿》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翻拍了她带来的资料,有下乡前的照片,有入团时同学写的鼓励信,有下乡时的火车票,有参加团代会的代表证等等。感觉孙英是一个永远向上,珍重荣誉,甘愿奉献,真正的革命者。
        在兵团,她样样农活都干过,虽然很累,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下乡第二年,1969年秋,就被选为连副指导员,1970年1月,就入了党。后来又任四营营部宣传干事,一营八连指导员,25团党委委员、一营教导员。1974年10月,26岁的孙英被提拔为六师党委常委、副政委。“有人说我提得太快太高,以为我有什么背景。其实我父母都是上海的普通产业工人——父亲是新光衬杉厂包装工人,母亲是纺织厂工人。他们都是党员。”孙英说。“1976年,六师改为国营农场建三江管理局。我被任命为副局长、党委副书记。1978年清查“四人帮”时,没想到那封让我们来到北大荒的‘鸡毛信’给带来了麻烦。担任‘清查小组’副组长的我反倒成了‘清查对象’。因为我妈妈叫王秀琳有人怀疑与上海市革委会的王秀珍有联系。其实,我妈妈是孤儿,解放前是包身工。调查结果出来后,管理局党委书记王友德找我谈话:‘你没有任何问题,是个好干部。’”
        孙英至今保持王少伯当年特批准她的一件军大衣。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知青电影提出给新买一件军大衣,她不干,还是要回了借去的旧军大衣。
       “大批知青返城时,你为什么不回去?”问到这个问题,孙英脸上没有丝毫的后悔。“回去我能干什么?爸爸是工人,接班的名额只有一个,我让给了也是下乡的弟弟。建三江培养了我,父老乡亲和老农垦,老复转军人对我这么好,我舍不舍离开他们。再说,我在这里成了家。我的公公婆婆年岁已高,又有病,需要我照顾。”
        我对孙英肃然起敬。在她看来,爱情,亲情,友情比什么都重要。问起她的爱情。孙英说:“下基层时住在老乡家,老乡对我很好,知道他们的儿子在长春部队服役,我当时没见到他。后来那军人探家,在连队参加劳动,对他印象很好。得知他叫颜宪双,1968年入伍。我们认识后,产生了感情。1975年六师党委报沈阳军区党委,我们结婚报告得到了批准。后来爱人从部队调到兵团六师。儿子15个月,我就把他送到上海我父母身边。婚后,年迈的公婆一直和我们过。帮助我们看家做饭,让我们一心一意工作。”
        知青返城后,不断有知青回来寻找青春的痕迹。孙英家成了知青的“接待站”。孙英讲了这样一件事。 1973年3月8日,兵团六师61团12连的班长、哈尔滨下乡知青朱晓亮和北京下乡知青任维杰在砂场排除哑炮时壮烈牺牲。两人都生于1953年,1969年同来到兵团。牺牲时年仅20岁。36年后的2009年,任维杰的大哥任维范带领八个兄弟姐妹带着两块事先在北京精心刻制的大理石碑,开着两辆车,从北京出发,行程两千公里,于中秋佳节之夜10月3日赶到了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当年兵团六师师部。孙英和爱人颜宪双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与创业农场领导取得了联系。创业农场党委和领导非常重视任家的这次活动,专门指派党委副书记负责接待他们,对他们的扫墓立碑活动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并代表农场党委参与了扫墓立碑活动的全过程。

        我提出到她家看看,孙英先带我去了正等待全部拆迁的旧家。那是一片低矮简陋的居住区。来到新家,让我吃惊的是,孙英住的仍是平房。“四周都是高楼大厦,你们没分配楼房吗?”我问。走进她家,孙英说:“你看,婆婆就在这个火炕上度过最后的时光,91岁高龄去世。她上楼不方便,我们就没要高楼。”婆婆走后,火炕也没拆。我要孙英和爱人在火炕上唠嗑,拍下了照片。我要知青们看看,作为师级干部的孙英和有着上校官衔的颜宪双就是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她家客厅还挂着马恩列斯毛的照片。孙英说:“那是我们都经历过熟悉过的历史,还是留着吧。”家里还有一处是书房,名为“炼石斋”,颜宪双55岁开始习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出版的画册里收留了他的书法。在壮观阔气的建三江老干部活动中心,颜宪双为我留下了墨笔:“难舍黑土地,不了大荒请。”我明白,这是他们夫妇在北大荒四十多年的真实心境。
         想不到返回的火车卧铺票这样难买。孙英说:“王少伯当年建的这条火车线路可是个热线,边疆人民得到很大的实惠。说起来,大家都念念不忘王少伯的好处。外地来的人也很多。不提前几天就订不到卧铺票。”的确如此,我来时的卧铺票也是托人等了两天才搞到。我打算连夜坐硬座回去。孙英不同意,说坐硬座太辛苦,你还是乘大巴回去吧,又快又稳,还可以看看秋天北大荒的景色。后一句话打动了我。我决定乘大巴回哈。
        10月30日早餐时与建三江接待我的领导告别(几日来吃饭都有领导陪同,他们对我很热心,但我实在没时间应酬,只顾着和孙英谈话)后,孙英独自送我去长途客运站。秋天的北大荒,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树叶金黄,寂静无声。孙英送我一个儿子给她买的跑步计时器,我明白,她看我太胖,叫我多跑步锻炼。我感谢她接受我采访,不仅了解了她在北大荒的四十多年的经历,还翻拍了大量的文字资料、照片和实物。告别时,我产生了留恋的思绪。回去想先写孙英的报道《难舍黑土地》,再写一篇《难忘孙英》。可惜,《难舍黑土地》回去就写完了,并当年发表在《党的生活》2012年第12期上。而因为乱事缠身,《难忘孙英》竟没有动笔,乃迟至今日才写完。说实话,孙英在我脑海里一直不忘。我经常和熟悉的朋友说起她。幸亏有为香坊知青文化博物馆设计知青人物展板的机会,再度勾起往事的回忆,使我一气呵成写完了《难忘孙英》。
        乘大巴回哈途中,北大荒辽阔的原野总是在我视线中,无穷无尽。我仿佛看到千百个知青在田野里劳作,而孙英微笑的特写镜头就叠印在北大荒的原野上。

         10月31日回哈的当天晚上,我在邮箱里收到孙英夫妇发来一首诗。显然,他们上网看了我的“大鹏专栏”。
        大鹏展翅逐势波,
        豪迈不惧险阻多。
        讴歌知青唱大风,
        只缘岁月曾蹉跎。
        难舍多情黑土地,
        心系荒友梦冰河。
        才高八斗笔生花,
        影视美文满五车。
   

        我回复:对我过奖了。

                    2013年8月11日大鹏摄影报道(老照片由孙英提供)
今日建三江


























2010年9月28日与孙英相见










孙英老照片



向原兵团六师师长王少伯敬酒



































孙英一家











2010年10月28日在建三江采访孙英
孙英家旧宅




孙英家


孙英爱人颜宪双书法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徐茹茹 发表于 2013-8-11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读完了《难忘孙英》很受感动!孙英的感人事迹历历在目,一张张图片清晰的再现了当年的飒爽英姿!孙英是我们知青的典范!是我们知青的骄傲!谢谢大鹏的精彩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执着 发表于 2013-8-1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鹏!大鹏的执着与敬业精神的采访使我们又知道了在黑土地上还有象孙英这样的知青楷模仍在那里与黑土地同呼吸同命运。向孙英学习!知青万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齐梦 发表于 2013-8-12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孙英对北大荒的深情,令人感动;大鹏老师的敬业精神,同样令人感动。你们是知青的榜样,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9 19: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