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大鹏影视

大鹏影视专稿722香坊“知青文化博物馆”展板之一前言

[复制链接]
知青情结 发表于 2013-8-10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鹏这么辛苦的制作的知青展板我们在哪里可以看到,那个民办的知青博物馆在哪里呀,怎么走可以去呢,能告诉我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大鹏影视 发表于 2013-8-10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情结 发表于 2013-8-10 22:53
大鹏这么辛苦的制作的知青展板我们在哪里可以看到,那个民办的知青博物馆在哪里呀,怎么走可以去呢,能 ...

展板我将陆续在网上发出,你要去等我有时间带你和马大姐等人去,太远,没有公交车,只能找车去,别急。好饭不怕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知青情结 发表于 2013-8-11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鹏,没时间就以后再说去的事,我就在网上看展板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吴永大 发表于 2013-8-22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文化”的一朵奇葩
                          吴永大

    前不久,我从《哈尔滨北大荒知情网》上读到我的挚友大鹏在他的《大鹏影视》中的一篇博文《开头的话》得到一则信息:老知青王怀信在全国第一个创办了个人《知青文化博物馆》。
    大鹏在他的《开头的话》中对这个博物馆有一段说明,我摘要如下:
   “闷热的夏天,南边中暑死了十几人。谁不想找个凉快地方呆着?我却呆不住,忙乎十几天,为我的学生王怀信自办的挂靠在香坊区的“知青文化博物馆”编辑设计十几块展板。
    退休前三年,我就开始为自己选好退路,免得退休时失落。因为我是知青,我选中了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
    王怀信自办的“知青之家”我也去了四次呢。他要扩大规模,建“知青文化博物馆”,到我家向我要资料,我立马给他一大卷边长70公分至1米左右数十张记录哈尔滨市知青联谊会活动的大照片,为展馆撑起了面子。我先为展馆设计了一块装饰板,一块前言。之后,我又设计制作了孙英、马桂兰的两块板。不料,王怀信竟让我设计制作余下的全部14块展板。7月25日必须开馆。我在网上哀叹:我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帮人。这么多事,这么多工作弄得我筋疲力尽,焦头烂额,我几乎要崩溃啦!
    但我没有退路了。只好硬着头皮,一块板一块板的设计制作。直到开馆的前一天晚上半夜,每块板2个G的存储量使我的电脑暂存盘不足,无法保存,最后两块板白做了,电脑崩溃了,我也不行了,倒头便睡,第二天早上赶紧删除电脑文件,腾出空间重新做。7月25日下午两点,最后两块板才送到并马上布展。一小时后,开馆仪式开始了……”
    读到这篇博文后,我留下了一段感言之类的文字:
   “ 究竟应当怎样评价“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不是没有腹非的。有人暗示:它是毛泽东在文革中的功绩,还是别的什么的?这个倡导是历史的无奈,还是历史的选择?是客观上的“变相劳动改造”,“红卫兵战线转移”,还是主观上的“火中淬炼”年轻人?我心中存疑。不过,不管怎么评判这段历史,有一点是谁也完全应当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知青”在中国文革那段历史上是用了自己的英勇和坚韧,记下了自己曾经的艰难、曾经的痛苦、曾经的功绩和曾经的光荣!谱写了一曲“改地换人”的壮歌!他们不该是“弱势群体”,他们是“强势斗士”!他们在那样艰难的历史环境面前挺过来了!所以他们无愧于中华儿女的坚韧品格的“壮观”!所以,这个展览非常必要!我很想看一看。”
   很凑巧,我的这个心愿终于得到了如愿。8月22日下午两点,我随同同样关心《知青文化博物馆》的一行40余人,驱车向博物馆所在地进发。
   《知青文化博物馆》坐落在距哈尔滨市内17公里路程、具有浓郁的乡村风情的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乡平安村的农家大院。站在院外一眼望去,天空是那样的蓝蓝,大地是那样的暖暖,村庄是那样的温馨,村民是那样的富有。
    这是老知青王怀信第一个在中国个人创办的知青文化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收集展品6000余件,内容包括知青日记、家信、老照片、生活用品等。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凝聚着当年全国最小的知青、13岁的馆长王怀信的大量心血;而每一件展品都珍藏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难忘故事。
    走进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该馆的《前言》。《前言》中写道:
    “文革造反,天下大乱。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学,也无法就业。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立即在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黑龙江省的北大荒成为全国接收安置知识青年最多的去处。连续8年动员城里学生下乡,到1975年底,全省共有103.3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时还接收了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知识青年36.4万人。这些知识青年分别被安置在生产建设兵团、国营农场、农村生产队、五七干校和各单位自办的“知青点”参加劳动。
    这场涉及千家万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虽然是文革的产物,然而,知青从下乡那天起就摆脱了“红卫兵”、“造反派”的恶名,成为接受再教育的对象。他们在北大荒奉献青春,承担国难,艰苦劳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传播文明,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最终脱胎换骨,成为共和国一代新人。
    回城后,他们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继续分担国家的困难,艰苦创业,为改革开放做出了贡献。
    知青成为了历史。然而,历史不会忘记知青这一代为共和国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这个小小的知青纪念馆展示的照片、实物作证:知青在荒原的青春时光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磨灭,共和国史册上永远记载知青的苦难与光荣!”
   “知青在荒原的青春时光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磨灭,共和国史册上永远记载知青的苦难与光荣!”这是对《知青文化博物馆》历史背景的郑重交代,也是对知青这段历史的庄重表态。
    44年——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此刻,使我们回顾到博物馆诞生的前前后后。说起来,博物馆的筹办,前后经历了漫长的思考、详细的筹划,和具体的一个个地收集,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知许多青朋友的齐心支持、鼓励、协助下,终于在今年的7月25日隆重揭幕开馆了。当天,来自黑龙江省、河北省的300名知青欢聚在香坊区新立村,参加了哈尔滨知青文化博物馆开馆庆典活动。据说,庆典活动是在《北大荒人的歌》的旋律中开始剪彩仪式的,并且由老知青组成的管乐队演奏优美的乐曲,身着艳丽服饰的女知青跳起欢乐的舞蹈。这期间,如今已近年花甲的“老知青”热情拥抱,亲切合影,仿佛回到了当年的北大荒,回到了难忘的青春岁月。老知青们在这里举行了联欢晚会。歌声、琴声、笑声回荡在小村的整个夜空,知青的浓重情怀隽刻在在场的每一个知青的记忆之中。
    《知青博物馆》的确是一个创造,一个建树,一个历史回忆的实物展示,一个自我教育与教育后代的教育基地。这个博物馆是在中国特定的“文革”历史的产物,是“文革”多年后孕育、培植而绽放出来的一朵奇葩!是老知青王怀信等人用心血、智慧、经历和奉献凝结出来的可喜成果!
    什么是“知青文化”?在我看来,知青文化,就是融入社会底层的文化,贴近农工内心的文化,经历艰难攻坚克难的文化,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文化,和不断用进取改变命运、用坚强健康成长的文化。这个文化,既有痛苦的回忆,更有胜利的欣喜。
    是奇葩,总会闪射出璀璨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百度搜索|哈尔滨北大荒知青网 ( 黑ICP备2020005852号 )

GMT+8, 2024-5-20 05: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